国学堂20100725 梁冬对话唐汉 第一讲 论语,你看懂了吗

    20100725 国学堂—梁冬对话唐汉第一讲

    本期主题:论语,你看懂了吗

    主 讲 人:唐 汉

    主 持 人:梁 冬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0-07-25 23:00-23:30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较早之前的时候,我们请来了独立学者王东岳老师。王东岳老师观点相当雷人,网络上两边观点势不两立,喜欢他的和反对他的都如此的鲜明,这我觉得这就是独立学者的意义。在跟王东岳老师聊天的时候,发现他有一位老师--起码在汉字方面有位老师,是唐汉老师--他讲到汉字的时候言必称唐汉老师。于是各位同学有福了,我们又把唐汉老师请来,仍然是一位独立学者,唐汉老师。唐老师,你好!

    唐汉:你好!

    画外音:唐汉,独立学者,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汉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先后出版了《发现汉字》、《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著作,被誉为古文字学界挑战许慎、郭沫若的第一人。

    梁冬:我们都知道,讲《国学堂》要讲汉字。汉字是所有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但是呢,在我们的历史过程当中,其实很多人对汉字有种种种种的这种错误的看法。甚至就是说,就像拆字先生、算命先生,把一个字拆出来讲,讲得好像很好,很有道理一样,似乎也对,但实际上很可能是有谬误的。那唐汉老师很多年来对甲骨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这个汉字的流变,所以,未来的几期节目里面,我们会请到唐汉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从汉字当中看到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当然,因为他是独立学者,他也会从批判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有一些糟粕的地方,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独立学者应该保持的一个风范。那唐老师,我想请问,您对这个学习语言汉字,或者研究语言汉字,这个兴趣是怎么来的,您又会怎么开始入手的呢?

    唐汉:过去的学者,就是搞文字学的学者,叫训诂学者。他是以圣人之言,贤者之说,来作为这个立论的基点。他说的对错,大家不做逻辑追溯的,就是不再问为什么的原因。实际上,一经逻辑追溯的时候,我们就发觉出现很多问题。比方说,我们说的《论语》的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幕提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唐汉:我们老师就跟我们讲,说,就是"不亦说乎",这个"乐yuè"就是当"快乐"去讲了,就是心情很欢悦,欢悦一样的。而我总感觉到很奇怪,我就认为不是这样。对不对?

    字幕提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说:通"悦"。高兴,快乐。

    梁冬:写呢都是写成"说"嘛,对不对?

    唐汉:是啊。大概来讲的话,就是像这个,我们明明白白是一个"说"字,对不对? "说"字它从言兑声,古音把它念成 "shuì"。而这个"兑"字是从八从兄, "八"是两边的意思,"兄"是一个孩子,会说话的孩子,大孩子叫兄,兄长。"兄"又是由"人"和"口"组成的这个字。它明明白白是一个"说"字。在《论语》中的《阳货篇》里面就有说是,子曰,孔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我们说"说服"的"说",古音都念"shuì"。

    字幕提示: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梁冬:我们从小到大,老师都跟我们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这个"说",是通假字,是通那个"愉悦"的"悦"。

    唐汉:它实际上不是通假!实际上,所谓通假,就是古代人说的错别字。什么通假?!就是错别字,古人不会写字,不会写那个"悦"字,就写了这个字代表"悦"。

    梁冬:但实际上是……

    唐汉:但实际上,它第一段话的意思是:学习完了以后,我不断地去复习,不就可以讲给别人听吗?--"不亦说(shuì)乎"。

    字幕提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完之后,不断复习,不就可以讲给别人听吗?--唐汉

    梁冬:是这个意思?我以前以为,比如说,你要学习修电视机,是吧?我们有个电视系的,你要学修电视机,学习了以后,就修好了电视机了之后,觉得很high,很高兴。我以为是这个意思哦。

    唐汉:今天,你要跟今天的中学生说,你学习完了回去不断地复习,再做着几百道题,这是很快乐的事情。他会怎么样?

    梁冬:抽你,大嘴巴抽你。哈哈哈……

    唐汉:所以,他这个语言还是接续的,他这句话不是独立的。孔子第一句话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句话"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字幕提示: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唐汉:这第二句话是快乐的"lè"--它是乐,我们今天的乐--"不是个很快乐的事情啊?"但它前面"有朋友自远方来",这个"朋"字是不一样的。

    梁冬:"朋"是什么意思?

    唐汉:"朋"在古代来讲,它这个字的造字的来源,是来自一串货币。比如说我们这个"朋"字,最早的甲骨文的"朋"字就是这样写的 。

    梁冬:像"拜"字一样的。

    唐汉:它是古代的这个……。

    梁冬:两串货币。

    唐汉:两串货币。郭沫若根据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这个货币(就是古代贝壳,做钱的货贝),他就出土看,证明是它叫一朋是两系,一系是五个,等于一朋是十个货贝,串在一起,它就串着,这就是"朋"

    画外音:"朋"字最早见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 ,本义为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在青铜器铭文中,常常可以见到"贝、骨、朋"的相关记录。《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也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诗句,表明了"朋"字在当时作为一种货币衡量单位,它的本义和钱财有关。

    唐汉:后来,这个字再加的时候,给它加了一只手,上面就是一只手,加了一个右,提着这个"朋"字,这个字就是后来形成这两个形状,后来就改成 "朋"了。

    梁冬:是什么意思呢?

    唐汉:所以在这里边,古代人就认为,共同花钱的人就是"朋",共同干活儿的是"友"。所以我们要写一个"友"字的时候,古代的甲骨文的"友"的写法,它是画出两只手 。

    梁冬:这个字念"友"吗?

    唐汉:这个是"友"。所以"朋"和"友"是不一样的,"友"是两只手,大家一块儿干活的。所以,我们……你说的话叫"狐朋狗友",狐狸可以单独在一块饮食,一堆可以,狐狸在一块儿吃饭。狐狸能共同打猎吗?只有狗可以共同打猎。

    梁冬:"狐朋狗友"来自这里啊?

    唐汉:啊,这叫狐朋狗友。

    梁冬:深刻深刻!我说了一辈子"狐朋狗友",才知道原来"狐朋"是指一起吃饭的叫"狐朋",一同干活的是"狗友"。哈哈哈……

    唐汉:所以,古人分得非常清楚。在《论语》中也分得非常清楚,《论语》中讲,单独讲到"友"的地方有七处,讲到"朋友"二字合一的时候有三处,但是讲到"朋"的只有这一处。

    梁冬:就是"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一哥儿们过来跟你一起喝酒吃饭,你觉得很高兴。

    唐汉:不。是一个有钱的人前来,从远方过来,来了话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他来干什么呢?

    字幕提示: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译文:有钱人从远方来(向我求学),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吗?--唐 汉

    唐汉:第三句话就告诉你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吗?

    字幕提示: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唐汉:它这个"知"字,它实际上是"智"的假借字。比方说,我们这个"智"字很简单,它是这个画了一个公尺,就是圆规,圆规我们古代画圆,这个"口"代表圆,这个"于"代表支出,底下这个是目标符号,我们叫"日",代表目标符号。 说一个"智"--圆规,可以画圆也可以量方,这个就叫"智",有智慧的人,就是很聪明的人,很智慧。这个字,我们就演变到今天,后来省掉了这边这个"于"字,就变成今天的智慧。它在这个"智"上又省掉下边的目标符号,就叫智慧,知道的意思,我们知识的"知",也是知道的"知",在这里的话。所以说,人不"智",这个人不聪明,就是有这个朋啊,他不聪明,他不聪明我而不"愠",我又不生气,所以"愠"字在我们这个字里头是加了竖心旁,加了一个"昷"。"昷"在古代是一个日字,你看底下画了一个器皿把里边水晒热,这个就叫"温",温水的"温",加了竖心就是心里突然怒火上升了,就是很生气的话。"我讲了半天,他也不明白,不聪明,你也不生气,不是君子乎吗?"它实际上是说,孔子说我也不是君子么,除了我们俩都是君子,这就体现了孔子的这个有教无类的思想。所以在孔子的学生里有很多,我们说是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或者七十七个贤人,其中这里边就有很有钱的人,比方说我们这个端木赐,叫子贡,就是个有钱人;也有很穷的人,比方说有人叫曹参,他常常吃梨核子,吃饭吃草籽,他家里很穷。

    梁冬:草籽啊,是吧?

    唐汉:草籽,我们后来喂鸽子时候用的那种草籽。

    梁冬:对不起,稍事休息一下。刚刚才几分钟的时间呢,我们立刻感觉到了唐汉老师对这个汉字的深入研究。从他的角度来看,突然让我们产生了一种疑惑,是不是很多年来我们受的教育都是错的呢?但是没关系,现在补还来得及。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依然有请的是独立学者唐汉老师,也是王东岳老师的老师--唐汉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汉字,从"人不知而不愠"讲起。以前我们的意思呢,我以为说的是"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不生气,那我不是很君子吗?"所以说人不知,这个"知"呢,我理解就是人家不了解我的意思。

    唐汉:不。它在这是"不聪明","人不知",这个人他是不聪明的,叫不智慧,这个"知"还是智慧的意思,它是不聪明,本义应该在还是做"聪明"。说这个人--不聪明的人,我来让他做学生,给他教,然后的话,我是一个不生气的人,所以我也不是一个君子吗?他为什么这样,因为他是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这叫稻粱谋。现在大多数的老师都是这样子啊,人家拿了钱来了,在你这上课来了,给你学费,给你钱,你再生了气,人家不是就走了吗?但是里边还隐含着孔子也有这个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有这个思想,"诲人不倦",他也是。所以孔子说:"人之患,好在为人师也。"说孔子自己实际是总结的,说人最大的坏毛病是什么,就是好给人做老师。

    字幕提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

    梁冬:这事实上也是他自我的觉醒。

    唐汉:自我的觉醒,对。

    梁冬: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刚才讲到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意思就是说,经常学习呢,然后跟别人分享,跟别人讲,是很好的,而不是快乐的意思。"有朋自远方来",有钱的人来求学,他觉的很高兴。

    字幕提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唐汉:对,是很快乐的事。所以他这个不聪明,他要是不聪明,不聪明的话,我也不生气,教了几遍他也不会,我也不生气,我还继续去教会他,这也不是一个君子的作风吗?

    梁冬:整个这三句话,就是《论语》上的最开始的三句话吗?整个三句话全都错了。但是我有担心啊,如果我们现在的同学们按照您的这个方法,去参加高考,可能会答错题。

    唐汉:是,那必须答错题。错的是,尤其是在国学这个系统的话,你想要继承这个国学,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先要批判,要扬弃,然后继承。你不能这个把糟粕都继承下来。因为它最可怕的就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你就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警惕之心。所以孟子就说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字幕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

    唐汉:你完全相信一本书的时候,你可以说没有这本书了,你不如不看书,看书干什么?因为书里面一定有迷障。比方说《论语》中的,有一句讲的是这个"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就是孔子听说之后,就曰,"再,斯可矣"。

    字幕提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画外音: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曾任鲁宣公、鲁成公时期的国相。相传,他在执政时期,处事十分谨慎,每事必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后,便对女婿公冶长及子贡等人说:"再,斯可矣!"

    唐汉:季文子这个人很简朴,他也不贪,所以他为相。但是这个人有一点,他抓权抓的很狠,他对利害的计较非常明确。所以很多人,有人说他很坏,有人说他很好,因为他做事非常谨慎,三思而后行。这孔子就听说他了,说这个"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可矣。我们传统的解法就是,你做事应该三思而后行,再思一次就行。所以很多人,我们今天学者对它的解读,有两种解读。因为这个"三",三思而后行,"三思"是泛指,是大概思得越多越好;有人说是实指,就是"三思",思了三次。所以孔子说,继续再思考很好。但是,实际上这个是错的。古代这个"再"字,它是个很有意义的字,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话,它是一个指示字。它来自什么?来自古代的"冉"字上面--这个"冉",冉冉升起的"冉"字上面--再增加一横就叫做"再"。但是古代这个"冉"字,这个"冉"来自什么?

    梁冬:来自那里呢?

    唐汉:来自男性生殖器。

    梁冬:哦,是吗?

    唐汉:日常疲软的男性生殖器叫"冉",它又和"软"……发"软"的声。所以这个"冉"字的话,把两个"冉"字对顶起来,就叫gòu。我们今天就是交媾的"媾"和构造的"构"都是它这个gòu。什么媾?说两个男人相遇了,互相搂抱就叫gòu,这是个架构,构造的意思,就是木梁结构。说它这个"冉"字上面增加一横,就是再次起来一下,就叫"再"。

    梁冬:所以第二次勃起叫"再"了?

    唐汉:第二次勃起叫"再"。

    梁冬:哈哈哈,失敬,失敬。

    唐汉:所以,孔子在这的意思就说,说的"你思考两次就行了",你不用再思考三次了。所以孔子一生是敏于行的,敏于事的。孔子一辈子这个人是做事很快的人,比如说他去出访列国的时候,想起走就走,他不提前打探好,提前布置好,所以他在陈国被人包围了,(在)蔡国又没饭吃了,饿着肚子。他这个人一辈子行动很快。

    梁冬:属于just doing,行动派。

    唐汉:所以今天,我们大多数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行动很敏捷,他绝对不会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就晚了,两思就够了,足足就够了。

    梁冬:这个事情非常具有普适意义。我自己在创业以后,发现有一个特点,很多同事啊,我觉得他们行动力太慢。就是为什么,就是老想,思前想后,这样做对不对,那样做对不对,其实大好机会全部丧失了。你说可能都有风险,但是你关键是你要在做的过程当中,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你自己趟出一条路来。红军怎么走出来的,也不就是这样,也不是想出来的,是走出来的。对不对?

    唐汉:说得非常好。

    梁冬: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依然有请的是独立学者唐汉老师呢,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的汉字。很多汉字啊,每天用,每天看,或者呢经常看到啊,其实呢,我们从来没想过,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比如说"三思而后行",刚才我们讲到的很多人呢,就认为"三思而后行"是一种很好的一种生活品质,做事情、做人稳定,适合做官员,在领导干部层里面混呢,其实呢,最好要"三思而后行"。其实啊,孔子恰恰是反对"三思"的,他认为想两次就可以了,"再,斯可矣!""再"就是第二次的意思,而且它是实指。什么叫实指呢?我们以前就"三思"好像是一个虚指,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孔子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三"就是一个实数,就是,三就已经多了,二就OK了,是这个意思吗?

    唐汉:是这样,是这样。

    梁冬:OK。所以就是说,很多人对这个儒家的这些东西有一些误解。

    唐汉:就像这一种理解呢,我们在研究这个孔子儒学的时候就(遇到)很多问题。比方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孔子这个学说中的这个《论语》中讲到仁义的"仁"字,这个"仁"字在孔子的《论语》中有109处。

    画外音:"仁"字,《论语》全文共出现109处(《论语》全文共21469个字)。如"樊迟问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许慎著《说文解字》认为 "仁,亲也,从人从二"。那么,《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是否符合孔子的本意,孔子强调的"仁者爱人"又究竟作何解释呢?

    唐汉:过去我们对"仁"字的理解,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就理解错了。他认为这个……,许慎就认为"仁"字是"从人从二",是两人行,互相关爱,两个人的话。实际上这个"仁"字,它不是一个这个"从人从二"的字,它是个"从人从上",它是个会意字。这个字在古代就是一个"上"字。古代的"上"字是这样写,上面是画了一个木板,上面这个,我们说一个板子上面画个东西 就叫"上",或者是台子放个东西就叫"上",如果这个上面画一个(板子)底下画一个 ,这个就叫"下"。就是"上下"两个字,所以演变为"从人从上",是上等人。所以这个"仁者爱人"这个思想,在孔子来讲,它是有一个社会背景的。

    梁冬:"仁者爱人"什么意思呢?

    唐汉:在孔子生活的这个年代,是春秋战国,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转化的时代,也是个社会大转型,大变型时候的变革,整个社会上是吊国伐民,战争不断,所以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就是上等社会的统治阶级要爱下等社会的民众,这是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因为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它是一个贵族时代,它是个阶级社会,他一定是讲统治阶级仁者爱人。所以"仁"这个本义的话,它指的是上等社会的统治阶级,在统治阶级里边的精华们,统治者里面的精华叫君子。今天我们说"果仁"这个"仁"字,果仁,什么叫果仁?就是果子里的精华嘛!"仁"是精华的意思,对不对?它还保留这个含义。所以"仁者爱人",这个含义是很明确的。

    梁冬:所以这个"仁"的意思,我们很多时候理解是一个很仁慈啊、很宽厚啊,是这么样一个意思,实际在它那里面是很明确的,"仁者爱人"的前面这个"仁",指上等人的意思,是指贵族的意思。

    唐汉:对,所以孔子所有的这个学说,很重要的一个立足点,就是孔子代表着统治阶级。他讲的是对统治阶级要求一些品行,这样理解了我们"仁者爱人"的时候,我们对整个孔子学说里得出的结论完全是不一样的。

    梁冬:因为理解了"仁"这个字之后,重新来看这本《论语》,你觉得它在讲什么东西?

    唐汉:《论语》里的学说来讲,要是讲啊,孔子思想中他有几个立足点,我们认为有立足点。他主要在社会伦理政治,我们后来作为社会政治伦理学的原点呢,我们去找。但是我觉得第一,孔子这个作为思想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我们今天仍然继续吸取的。第一,他叫有教无类思想,就是所有人都可以进行教化,不管你是有"朋"的人,还是没"朋"的人,我都可以享受教育。今天我们甚至可以说,今天我们可以说,我们每年有将近2000万孩子出生,他为什么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没有权利去享受大学教育呢?比方说我大学,只录取那考试考得好的人,考试好的一部分,因为我没有院校,我只录取你,谁考分高我就用,谁考分低你就走。考分低他不一定他就没有别的才能呀?他没有说我因为考分低……,考分低是你自己设计让我低的,因为你考试就是为了让一部分人考不上嘛。

    梁冬:有道理。

    唐汉:是不是?所以,这是孔子思想的第一个有教无类的思想。第二个孔子思想,我们就是说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就是我们社会一定是有职有权的人对社会下层的民众要更多的关爱一些。

    梁冬:有点完全颠覆我们的一些传统的这个思想,或者习惯思想,但是有时候你深思一下,也的确是这个样子,是吧?所以呢,没关系,国学堂的精髓就在于说,我们允许不同的观点各自发言,然后呢,相信我们的观众本身是聪明的,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更符合你的想法,那么你可以支持,不符合你的想法,也可以激发你对这个事情的思考,这就已经达到我们的节目的这个需要。好,感谢大家收看这一期的《国学堂》。我们下一期依然有请的是独立学者唐汉老师,谢谢唐老师。

    唐汉:谢谢。

    字幕提示:梁某不才不敢献丑于江湖谨为学习所得恳请斧正梁冬叩首

    画外音:大圣贤孔子他的文学造诣如何?

    唐汉:孔子这个一生他好为人师,他的这个文学水平一定很高,大家都是这样的认为的。旁白:哪些字从孔子那儿就开始被误读了?

    唐汉:孔子曰:"一冠三为王"

    梁冬:打通天地人。

    唐汉:打通天地人。所以古人认为的话什么是"王"?"王"是可以杀自己的人就是"王"。杀别人的不叫"王",那叫战士。

    画外音: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揭开甲骨文神秘面纱,《国学堂》汉字密码系列,独立学者唐汉说文解字,为您揭秘孔子误读的那些字。

  下载 国学堂 20100725梁冬对话唐汉 汉字密码第一讲论语,你看懂了吗.mp3

  下载 国学堂 20100725梁冬对话唐汉 汉字密码第一讲论语,你看懂了吗.flv

  下载 国学堂 20100725梁冬对话唐汉 汉字密码第一讲论语,你看懂了吗.doc

   查看 201007 唐汉:汉字密码 系列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