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20130208 梁冬对话董梅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不变态
20130208国学堂—梁冬对话董梅第三讲
本期主题:中国古代文人为何不变态
主 讲 人:董 梅
主 持 人:梁 冬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3-02-08 21:45-22:30
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在过去的几期节目里面呢,我们邀请到了中央美院的董老师和我们一起呢借由《诗经》开始往下延伸,看到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也看到了中国的国运。
画外音:董梅,中央美院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梁冬:我一直觉得很好奇哦,就是其实中国古代的文人呢,封建政治嘛,也很,生命很不受自己控制啊,但是呢,变态的中国文人并不多,你看啊,西方的那些哲学家,不是疯,就是死,就是自杀,就是怎么样,中国古代,你看这些文学家啊、哲学家啊过得还算可以,起码呢这个前朝的那些我想象当中像苏东坡这些人,是吧?政治上那么多经历,还不妨碍他吃东坡肉,不妨碍他自己生活。董老师,向您汇报一下,有天晚上呢,我起来这个,三点多钟没睡,就醒了,醒了之后呢,正好旁边有一个《苏东坡诗集》,我就看看苏东坡这个人三十六岁在干什么?就是它是按每年来分的嘛,三十六那一年他写了一首情诗给一个女性,可能是某青楼女子,但三十七岁是个完全是另外一个女子,三十八岁又是一个,我当时很生气,他怎么能一年换一个女朋友呢。太神奇了,想想跟我对比起来,哎呀,所以呢我就觉得苏东坡看来还是活得不错的。从这个话题讲回来,就是说中国文人不怎么变态,他背后一定有什么原因的。
董梅:其实我们以前有学者研究过,就是跟您类似的问题,不是从个人来讲,而是从国家,从政体来讲的,比如说,为什么中国的这个封建社会在全世界的民族史之中,不曾存在过这样的第二个例子?就它一个孤例。为什么封建社会会如此之稳固?并且呈现阶段性繁荣的维持了2000多年?就是从秦一直到晚清,就是它的这种叫做……学术界叫它叫超稳定结构。为什么会有这种超稳定结构?
梁冬:对呀,别的四大文明古国呵,都断代了嘛。
董梅:对呀,是的。
梁冬:另外三个。
董梅:但是无论我们的民族生命还是文化生命体都是延续下来的,是传承而一的。其实这个和您刚才所说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读书人、名家没什么变态的,其实我们深究到他的内在,是因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非常之牢固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就个人而言,会进入他的内心成为他的信仰,成为他的生命状态,中国其实一直有着……就是“儒、释、道”三元的价值观组成,我个人给它一个命名叫做“三足鼎立”,觉得中国的价值观的“三足鼎立”,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儒家”以“孔、孟”这两位圣人,以他们为总结者,其实他们并不是开创者。“儒家思想”,就是它的思想渊源是来源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命体的,来源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自然性的。就是它在孔子的这个阶段,在春秋时期被总结,然后被书写下来,就是凝聚为“儒家思想”,那么“道家思想”是由老子,由庄子,也是自我们的民族性之中观察到这个特性并且将它升华为一种观念,那么这两者其实各自解决了作为一个人,他在生存上的两大问题,儒家解决的是一个人的生存社会性问题。
梁冬:人怎么和别人相处。
董梅:对,如何将个体置于人群之中,就您说的怎么相处。那么,他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建立一个良性秩序。这四个字每两个字都很关键,秩序很重要,但是良性秩序同样,就是一个恶性的秩序就离颠覆不远了。那么这个秩序其实是一个人伦的秩序,由个体到兄弟到父母到官长到君主,那么这个形成一个链条,每一个个体在这个链条之中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尽其本分,如果我们使用一个就比较高端的词叫做使命。就是守其本分,知其使命,每个份子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秩序就是非常稳固的。那么同时又有方法论,方法论就忠恕,就是愚、直、忠。与我的本职我的本分……忠于本分;与人恕,别人做不到,但是要明白人人都有局限,人人都是有自己的这个弱项的,做不到那应该怎么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他的秩序不是靠法制;不是靠兵家;不是靠暴力;不是靠严刑来维持的,而是靠德行。它是非常弹性的。就每个人如果在内心之中修持己德,并且这是一个终身的功课,那么你的一生是在不断地走向完善,那你能够自己在这个秩序之中所充当的角色,所应该尽到的力量,并且对于人性了解的更多,对其他人更加宽佑,那么这个秩序就得以维持,得以延续。
画外音: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先哲与文人大多心态平和,这与稳定的封建统治有着巨大的关联,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的超稳定结构,则应归功与中传统价值观念中的儒释道三元价值体系的并存。儒家主张人伦纲常,力荐忠恕之道,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那么道家的主张有解决了什么问题,它又与中国古人的人性平和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董梅:道家的思想其实是在这个秩序之外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人类哲学之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另外一部分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是作为……每一个人都是作为这个大自然之中的一个存在,那么如何之认识我之为主体,大自然之为客体这个关系,其实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都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怎么和自然相处,它会决定另外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就是怎么与自我相处,中国人就是在与自然相处之中找到了与自我相处的方式,就是……
梁冬:此话怎讲?
董梅:此话怎讲就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的都是天地,是天、地、日、月、山、河,花、草、树、木。但是,我们的内心之中有另一个自然。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是另外一部宇宙,它同样是一个有着空间维度,有着世间维度的一个广大的存在,是无边的,它可以和我们眼前可见的这个日月星辰、这个天地的大宇宙相完全对等,完全照应的,所以你在大自然中能够看到多广阔,在自己的心灵之中就可以享有多广阔。所以庄子的这个《逍遥游》里边,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就是遥远的一座山叫做姑射山,有一位神人居住在这座山上,这个人什么样呢?“绰约若处子”,非常美,姿态非常美,像少女一样,“肌肤若冰雪”,就是她的肌肤如冰雪一样,她是非常纯粹的,非常超然的,不食五谷,她不用吃饭,不用吃东西,吸风饮露就可以活了。那么“乘云气,御飞龙”,她不受空间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如果要出行乘云气,御飞龙,就可以出行了,那么“游于四海之外”,那么关键是后边最后的这句话说“游于四海之外”,四海是中国传统的最大的空间概念了。但是,她邀游的范围超越于四海,她邀游于四海之外,她可以超空间了,那么这个人物其实就是庄子他所塑造的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我们在自己的心灵之中,可以享有多么大的自由,可以多么独立,可以多么独立于万物,在坐望之中就是自己可以横崛四海,可以上下千载。既超越空间又超越时间。
梁冬:对,所以这个……刚才这个董老师跟我们讲的这个《逍遥游》这个故事啊,其实呢它可能没有真的那么个人,只不过呢在我们古代的那些伟大的人心里呢,他们一直存在着有这么一种幻想,当你在想象你能够这样的时候,其实得出一句话,意淫也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之《国学堂》。
画外音:《庄子》《逍遥游》以富有想象力的文字为每个人开启了一扇灵魂的天窗,人人心中都有另一个自然,也拥有另一个宇宙,受到道家梦幻思想的影响,高雅的文人墨客往往不谙世事,自得其乐,陶醉于内心的世界桃源,也正是这种情绪,促使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平和心态,那么这种超越现实的心态是否真的犹如梁冬所说有意淫之嫌呢?而文人意淫是否又真的如俗世所认为的那样不堪入目呢?
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话说呢,为什么中国人不变态呢?是因为中国人有儒、释、道的三足鼎立的精神的内核,其中呢,这个董老师就讲到了这个庄子,庄子呢,他在逍遥游里面呢,就提到了这一个冰若处子的这样一个女子可以放达于四海之外,很可能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这样一个人,用科学主义者的角度来看呢,说你这个不科学。但是呢,其实中国人古人呢他是很尊崇一种生活方式的,说的好听点叫做过白日梦,说的不好一点叫做过上意淫的生活,我觉得我小的时候呢是很喜欢过意淫生活的,这几年都退化了,意淫这个词是一个很高级的词,还是一个不那么高级的词?
董梅:我觉得至少在中国文学的范畴内,它是一个很高级的词。
梁冬:Oh,really!
董梅:对,如果更加具体话一些,具体到《红楼梦》而言,《红楼梦》的作者其实是把“意淫”这个词作为他负载这一部分大书的一个最高的观念,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那年宝玉九岁,要午睡,午睡在秦可卿的这个卧房之中,那么他就梦入一个场所,其实就是太虚幻境嘛,然后碰到警幻仙子,警幻仙子跟宝玉的对话之中,对宝玉有一个评价,说我之取中你之中意你,是因为你是古今第一淫人,那么宝玉还是一个小男孩就吓坏了,说这个我尚在孩提之间,这个被父母骂不懂事,这个也还就罢了,那么究竟不知“淫”字为何,但是警幻就是说,她说我所谓之“淫”是意淫,那么就由此而……曹雪芹其实是借警幻这个人物之口而推出了他自己在红楼这部大书的一个很庞大的思想观念之中的一个核心。意淫不是我们现在所通常所谓之淫,如果以警幻之评价的话,那么我们现在通常所谓之淫,应该归入欲淫,就是它是与欲望相关的,就是所谓调笑无度、云雨无时,它只是和欲望相关,只和肉体相关,这与“意”没有关系,那么意淫是指精神,是指情感,红楼这部书其实是探讨真情的,我们必须要把它回到……还原到那个社会环境,那种文化环境中,我们这个民族在那一个民族进程之中,情感作为人的生活,尤其作为女性,对女性这个角色而言,它是没有尊严的,它没有价值的,但是宝玉这个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对一个小丫鬟可以同情,他为一个跟自己不相关的身世的、卑微的女性可以落眼泪。他是一个可以从内心之中真正地怜惜、关爱、悲悯女性的人物,而他的情感,他真正爱的人就是林黛玉,他又是内心是首先推为知己,心意相通的;精神默契的,这个是警幻所谓之意淫。这个在当时我们听这两个字是石破天惊的,是令人惊世骇俗的感觉,但实际上它推导的是真实的情感与尊重同在的,与理解与怜惜同在的情感。
梁冬:所以意淫这个出处还很高级喽。
董梅:非常高级。
梁冬:嗯,我就放心了。
董梅:呵呵,所以足以说明梁老师很高级。
梁冬:所以呢,刚才讲到这个意淫的这个话题呢,就重新回来了,董老师说了,已经加持过了,说意淫呢是一件很高级的事情。所以呢,我们要重拾做白日梦的这个心灵广播体操。我小的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那个时候电视也不好看,是吧?然后把作业做完之后呢,找个暖和的被子拉起来之后呢,就想象各种有趣的生活,我后来发现我想过的……那个是住宅小区就是现在的万科很多楼盘的样子。
董梅:哦,是吗?
梁冬:真的,我后来看到万科的楼书,觉得小时候想过这个事情,大概八、九岁的时候。
董梅:真是先知先觉。
梁冬:不是,这说明我们小的时候活得有多么差,你想的东西一定都是因为没有嘛。说回来,所以呢,就是说刚才我们讲的《诗经》,讲到孔子这个事情,其实中国人之所以不变态,是因为中国人有儒释道三个文化在支撑,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下来,几千年没断根,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董梅:对。
梁冬:好啦,我们是不是能够花一点点时间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去跟大家讲讲,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比如说以孔孟为主的这个儒家思想,它到底是什么?
画外音: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保持心态平和的原因,源于儒释道三元文化的长期影响,而中华文明的传承同样归功于儒释道三元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支撑。那么在历史上,孔子与孟子究竟是怎样的哲人,而儒家孔孟之道的不同是否也受到了孔子与孟子个人性格差异的影响呢?
董梅:孔子本身就是从,如果就形象而言,就是很温暖很舒服的一个人,比如说,你想象孔子是什么样?
梁冬:他应该是一个与物为春的人,什么叫与物为春,就是他去哪里,哪里就所有人都觉得未来很有希望,我觉得他应该是这样一个人。
董梅:对,我觉得基本上是。他给人的感觉,比如他的弟子的记述,就时其实孔子是一个很让人放松的人,但是他这个望之俨然、即之却温,远远看起来他是很有威严的,但是当你真正跟他接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很温暖的一个人。所以他的学生,还有这个记述说子之燕居,下课的时候大家闲聊天,或者是平常日常生活之中,“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是非常舒展,很放松,和颜悦色,申申如也是放松的样子,夭夭如也是和颜悦色的样子,就是他给大家感觉是很亲和的。而他自己的修养,恰恰是非常相映的,就是中国的文化之中,儒家的这个思想作为我们民族的主体,他一定是这样的,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讲德才兼备,就是因为你学问不管做成什么样,或者你有什么样的这个才能,最后印证的一定是德,就是一定是你的德行修养,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整个的文化体系都是依附于德行建立起来的。
梁冬:什么叫德行?
董梅:就是比如说《论语》里面有一段,就是游子,孔子的一个学生,游子说:“人也孝悌。”孝悌就是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孝悌,“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就是如果一个人,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是他喜欢这个向他的官……顶撞上司,向官长挑衅,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而“不好犯上,好做乱者未之闻”,就是没听说过,所以其实由这个人之德,我们说修齐平治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从修身这一步所进行的这个韬光养晦,一步步的积累,它所奠定的是由个体走向扩而大之而言家庭,家庭扩而大之而言社会,社会在意识形态化而朝廷、而国家,那么所以就是在中国的这一套文化链条之中,从个人到朝堂,或者到国家,从家到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梁冬:所以一个总是顶撞上司的人,这样的人应该是“斩立决”的喽?
董梅:出于公心出于私心了,为了顶撞而顶撞呢,还是真正有所……
梁冬:为了国家,为大家呵。但是就算是为了国家,也不应该用顶撞的方式,我觉得应该有更高级的方式。
董梅:是的。你比如说,朱熹曾经比较过孔子与孟子这两个人,他用了一种很审美化的比较,他说孔子像玉,孟子像一块水晶。玉,你看它多少含蓄,你向里边看,总有你没看到的东西,它里边永远有比你所见的那一部分更加丰富、更加内在的东西;但是水晶一眼看透了,就是毫发毕现,里边有多少折光,多少这个裂隙、杂质全都看到了。但是像这样的透彻之人,就是有才华、有英气,就是“才而有英气者有圭角”,圭角就是棱角,那么有棱角会怎样?害事。就是才而有英气则有圭角,有圭角则会害事。什么叫害事呢?就是妨碍你做事的效果,不正确的方法论。如果你采用温和一些的(方式),可能这件事情成了,于大家有益,就我们指的是符合大义之事;但是如果你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可能这件事情就做不成了。就是这是符合我们这个人群的关系的,因为这个人群关系是需要弹性的。
梁冬:对,刚才呢这个董老师跟我讲到这个话,很值得大家分享,就在孔孟之间,在儒家思想里面,他也分成两种:有一种人呢更温和一点,温暖地推动一件事情的发展,可能你都不知道,这个事情就发生了;有一种人呢正义,代表真理,正确,什么都挺好,就是呢有棱角,这个棱角呢,害事,对这个事情呢会有伤害,最后呢,如果不是你把别人伤害了,就是别人把你给伤害了。所以呀,不见得正确就一定让人舒服,正确只是高级的初级版本,要正确而且温和、温暖,而且把事情办成,这才是比较高级的版本。
董梅:正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方法论。
梁冬:对对对。稍事休息,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之《国学堂》。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依然呢和董老师……向董老师请教,为什么中国文化里面……
董梅:岂敢岂敢。
梁冬:为什么中国文人不怎么变态,其中呢就讲到这个从儒释道三方面开始讲起,讲到儒家,在儒家里面呢也是有不一样,是吧?孔子呢比较温暖一点点,孟子呢比较刚烈一点点。其实您看来在言语之中,似乎您更喜欢孔子这样的人?
董梅:我更加偏爱有性情的人,就是这是不同,其实我有的时候也会觉得矛盾,比如说我在孔孟里边,我会更加偏爱孟子的性格,可是我很崇敬孔子,我心向往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仍然认为那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比如说在诗人里面像陈子昂,很刚烈的诗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我很偏爱的。
梁冬:所以这个董老师很好,你不去做外交部发言人真是可惜,是吧?各个方面滴水不漏,谁也不得罪。
董梅:不是不是,我觉得是内心的一种矛盾。
梁冬:对。总体上来说呢,孔孟的这个儒家思想呢一直往下延续,如果我们把它做一个大致的历史的归纳和整理的话,他们的传人是什么样子的情形?他们一直传到哪里去了呢?
董梅:我其实在课程上,也是和我们的学生,包括和周围的朋友交流,是这样,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作为一个综合的文化环境来考察的话,它是有深层内在、有外在的表现,那么我是更加倾向于从“地理生人文”的角度,从地理基础开始谈起。比如说儒家思想,它的生栖之地,它的发源之地,其实是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主的农耕区,它的根基在陕西、山西。那么道家的文化、道家思想,其实它的生栖之地是江淮流域。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和《诗经》,就是一个脉络的传承,那么《诗经》之所以作为我们民族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实和儒家之关心民生,之关心现实,它的那个渊源是一体的。
那么如果再下延的话,由《诗经》的艺术传统而考察儒家的思想,当我们的文学顶峰到来的时候,杜甫——诗圣,那么诗圣他出于黄河流域,他受的这个教育,他的家庭的信仰就是儒家思想,它是一个十三代奉儒守观的,没有改变过家族的传承精神的这样一个家族。那么他的信念,他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他的诗歌的尝试是融为一体,到他的老年炉火纯青,诗圣才会出现。比如说我们举例而言,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嘛,它为什么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句出现?雨,对于万物是有德的,就是当万物需要的时候,它就出现了。这个您读《水浒》,《水浒》的宋江,他的绰号就叫“及时雨”,因为他是及时雨,该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所以这个一百单八英雄都服他的,就是因为他是有德的,他有这一份德行,所以它有这个德望。
杜甫的诗里边,在他的诗里边的万物,天地万物都是依德而行的,都是温暖的。那么我再举杜甫的另外一首小诗,很短的一首小诗,写春天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他就写春天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迟日”,白天长了,“江山丽”,这个山水非常明媚,在这个晴和的阳光的照耀下;“春风”,暖暖的春风吹过来,“熏得游人醉”嘛,“花草香”,春风里边夹带着花草的清香;但是没有涉及到人,是说空中有燕子在飞,燕子在飞的时候它在做什么,它在衔泥,而泥不是硬邦邦的泥土,(而是)适合燕子衔去筑窝的;“沙暖睡鸳鸯”,被太阳光已经晒得暖暖烘烘的这个沙滩上,是一对鸳鸯非常惬意、安闲地睡在这个沙滩之上。他写的无论天地,无论山水,无论花草,都是那么温暖,都是那么安适的,因为有温暖的阳光,无所不在的阳光所在,所以天地万物是如此之安适,都得自于阳光之德。
他在杜甫草堂居住的时候,已经经历过战乱,他在战乱之中失去了一个孩子,失去了一个妹妹,但是他因为思想之中有着儒家的根基,他没有局限于小我之痛苦,他看到的是民生,是苍生之痛苦。而他关怀的也不是一己之温饱,他关怀的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那个时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有了这个内心的胸怀,他便有了这种内心的温暖,所以他写出来的天地万物是这样的。
梁冬:对,所以是你内心有温暖,所以你才能看到天地间的温暖,其实那些东西,都是你的内心的外化的投射。以前我和吴伯凡讲过一期节目叫“与物为春,与人为善”,就是说有一些人怎么就觉得,你就觉得他不舒服,总有一种人你就很想亲近他,总有一种人,他请你吃饭你也避之远之,原因在哪里?就是前者它有一种温暖感,你只要在他身边你就觉得说他会把他的那种光芒笼罩在你身上,这就是人格魅力呵。
董梅:是。而且我觉得这种温暖一定是真实的,来自于他内心的那一种强烈的善意,我觉得善意这个就是“本性之善”嘛,我们一开始第一集的时候就说到了要“正于性”,要有这个基础,这才是儒家探讨的基础。
梁冬:嗯,这个善,原来说德,其实真的有能量的。“德”是一个有能量的东西,而且你刚刚说,你刚才说的这个及时雨啊,什么时候该,我想起一首歌,李宗盛的一首歌讲得很好,说“那一夜我喝了酒带着醉意而来,朦胧中的你不知道该不该把门打开”。
董梅:我很喜欢这首歌。
梁冬:是吧?“突然间我就明白,什么时候该给我关怀,什么时候我又应该走开,哦……哦……”但是呢,我觉得这首歌其实讲得特别好,其实一个人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予别人关怀,什么时候该撤,老是给别人关怀,那也是一种强迫。
董梅:就烤熟了。
梁冬:所以呢,我觉得今天呢跟董老师在聊天的时候,慢慢慢慢的,她帮我们建立起一种宏大的视野,这种视野就是让我们看到,哦,原来很多细节,这首诗,那个那首词,它其实被归纳的总体而言,可以被归纳到三大体系里面去,就是儒释道。那儒家带给我们中国人的就是这种温暖感,是帮助了我们如何建立一种与物为善,“与人为善,与物为春”的这种心法力量。今天你讲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呢,我们感受到了,觉得电视机前的很多朋友也能够感受的到,是吧?也许呢再过一段时间,大家呢,每个人都不再为钱而奋斗的时候呢,他的这种温暖感就会出来,许多伟大的事都和钱没关系,对吧?
董梅:其实我觉得和钱有关系也没关系,就是……
梁冬:这句话说得很好!
董梅:这个只要我们每个人是向善而生,“君子不耻于言利”,就是需要取之有道。
梁冬:今天节目结束之前呢,请允许我代表所有观众向董老师致敬。
董梅:哪里呀,哪里。
梁冬:谢谢谢谢!我们下一期呢再和董老师慢慢讨论,讨教这个儒释道对我们整个中国人的影响,当然会贯穿很多东西了,待会我想一定会有《红楼梦》,一定会有《镜花缘》,这些美丽的故事我们以前只是听过名字,你都不知道它是如何真正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对我们造成影响,你可能都不知道这些伟大的东西原来早就已经在你心里了,只不过需要有一天有一把钥匙打开,你会突然发现有一个瑰丽的世界,原来早就已经作为一个中国人装到了你的“预装软件”里面。好了,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会。
下载 国学堂 20130208梁冬对话董梅 中国文学太美第三讲中国古代文人为何不变态.mp3
查看 201301 董梅:中国文学太美 系列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