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20130215 梁冬对话董梅 第四讲 中国文学太美背后的思想光芒

    20130215国学堂—梁冬对话董梅第四讲

    本期主题:中国文学太美背后的思想光芒

    主 讲 人:董 梅

    主 持 人:梁 冬

    播出时间:旅游卫视 2013-02-15 21:45-22:30

    本期导视:

    画外音:天士力邀请您收看本期《国学堂》,诗仙李白的前世之谜?

    梁冬:就是全家移民之后又移民回来的那种人吗?

    画外音:楚文化背后的奇妙之处。

    董梅:所以我们说楚文化之瑰丽它富于联想性。

    画外音:庄子婚姻状况的极致猜想。

    梁冬:我估计他的婚姻不是很幸福。

    画外音:道家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

    董梅: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基本的姿态,推想。

    画外音:屈原与楚怀王之间是否真的存在龙阳之兴?

    梁冬:是因为他是一个Gay。

    画外音:诗佛王维名篇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佛学哲理?

    董梅:因为这种境地是可以生成一种智慧的。

    画外音:为何中国文学史会是一部音乐史?

    董梅:中国的文学向来是唱的。

    画外音:本期《国学堂》梁冬携手董梅教授,解读楚辞唐诗中的名句,盘点诗句背后的思想与哲理。

    如果说中国文学具有生命,那么它同样具有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那些千古流芳的文学大家,无不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诗圣杜甫尊崇儒学,因而作品中渗透着感怀天下的情怀;诗仙李白师承道家,作品中自然散发出飘逸洒脱的浪漫;而师佛王维,精通佛学,其作品中往往意境高远而不落俗套。本期《国学堂》从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开讲,讲述中国文学太美背后的思想光芒。

    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在过去的几期里面呢,我们请到了这个中央美术学院的董老师,她号称啊董教员。

    董梅:梁先生。

    梁冬:哎呀,董先生好!

    画外音:董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梁冬:我觉得上次跟董老师聊完天之后呢,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没文化真可怕。一个人,你不懂得这个有趣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国文化的源流的时候呢,你就根本不知道原来你为什么被称之为一个中国人,你以为你黑着头发,说着所谓的汉语,就是中国人吗?非也非也。比如说我们讲的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呢都是有儒释道的。比如说为什么杜甫、李白和王维他们是有这样的不同?我们上一次就讲到了……从诗经讲到了论语,讲到了孔子,最后讲到了杜甫,这一脉相承下来,为什么杜甫的诗具有这样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其实背后是它的儒家思想在支撑着,对不对?董老师。

    董梅:是的,没错没错。

    梁冬:那我觉得呢,它很有趣,一脉是这样下来的,那有另外一脉跟李白有关的那一脉的文化精神,追溯上去是哪里呢?

    董梅:就是其实李白他是生活在从他的幼年时期,就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嘛。这个在我们的其实文化分区里面,就是黄河与长江流域就是两大农耕区,也是我们的汉文化的两大母亲河区域,那么它们各自孕育的文化,其实就是儒文化与道文化。那么道家文化其实它又类属于楚文化,就是长江流域文明其实属于楚文明的范畴,亚文化范畴。那么李白是自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区域,从四、五岁开始所生活的他的故乡。

    梁冬:我有一个很八卦的事情,不说李白不是一个哈萨克斯坦人吗?

    董梅:呵呵呵……也有说是吉尔吉斯斯坦人。

    梁冬:对啊,就是库叶还是什么,是吗?

    董梅:碎叶。

    梁冬:碎叶。

    董梅:对对,现在确实是属于吉尔吉斯斯坦的范畴,这是在我们就是李白的研究史上,所提出的一种观念,那么它的主要提出者其实是陈寅恪先生。那么我们应该视其为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那么他的李氏家族,据考证是在隋代末年,被因为获罪,被流放到碎叶,碎叶当时是属于隋王朝的控制区域。那么这个家族在外边我们说隋代末年,唐代是建立于618年,他的出生是在701年,是那个时候已经是在武后的晚年,玄宗已经出生,还没有可登基。

    梁冬:所以李白并不是那种蓝眼睛,高鼻梁,曲头发的那种人喽?

    董梅:李白到底长得什么样子,其实我们在历史上是有一个……有一个编鉴在讨论的,就是在《唐才子传》里面,在李白的涉及到他的传记里边,是对李白的面貌有过记述的。

    梁冬:说他什么样的呢?

    董梅:他身材很高,关键是他的眼睛很有特点,就是他的眼睛很大,炯炯有神,所以陈寅恪先生认为这个家族是经过融血的,至少是有着西域血统的。

    梁冬:所以换句话来说李白是……就是全家移民之后,又移民回来的那种人吗?

    董梅:对,是的。可以这样说,但是这个移民是被迫的。

    梁冬:那好了,因为这个原因,李白家族在海外飘零了一百年,然后呢回到四川定居,然后李白在五岁的时候就到四川了,是吧?

    董梅:对对。

    梁冬:然后呢,他的童年……所谓他的童年阴影都是在四川度过的,他的童年阴影。就是刚刚和那个董老师在做节目的时候,董老师就讲了一个话题,她就说呢,其实每一个人必须要了解你的文化属性,你的文化基因里面和整个中国文化源流的关系,你知道你在整个大河当中的是那滴浪花,因此呢,你都会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董梅:是的。

    画外音:与诗圣杜甫不同,诗仙李白的童年成长在道家文化繁荣的长江流域,道家思想的熏陶深深影响了李白日后的文学创作,李白的诗作飘逸洒脱,开创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其实在中国古代的荆楚之地,这块土壤中蕴酿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庄周梦蝶,屈原离骚还是李白绝句,背后的思想其实都是一脉相传。那么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这些文学作品究竟会有怎样的共通之处?它背后的文学情怀又会是什么?

    梁冬:那我们说回来李白,李白他的源流跟楚和道家文化和长江文化有关的话,它往上追溯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

    董梅:其实啊,就是这条脉络一直是贯穿的。

    梁冬:对。

    董梅:任何一个时代,它都在。因为它是在斯土斯民。就是这一块土地孕育了这样一个族群,这样的基本的精神气质在这个族群是贯穿而下的。只不过是在我们所讲的像艺术的一些高峰时代,它就会很典型地表达出来。比如说,李白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位诗人,他的精神源流如果我们追寻的话,一定要追寻到屈原,肯定会追寻到屈原。那么就是它的哲学源流,从李白从屈原,我们其实都可以追寻到庄子,追寻到老庄。我举一个例子吧,比如说在李白的诗里,在屈原的诗里,在庄子的作品里边,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基本的姿态,这个基本的姿态代表一个他们的基本气质,就是:飞翔。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比如说,我们看庄子的时候,庄子非常著名的那个名篇《逍遥游》,《逍遥游》里边它其实最生要推出的是逍遥这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一种精神状态,可是他把这种精神状态外化成了一个具体的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就是这个人物在一个遥远的称为姑射山的地方居住着,这个人什么样呢?“绰约若处子,肌肤若冰雪。”她是肌肤像冰雪一样的,很美好的。又同时是很超然,没有血肉感,没有温度,那么这个人她不食五谷,不用吃她就可以为生,吸风饮露就可以活,那么关键的我个人认为有一点是“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她的姿态是什么样的?他可以乘云气,驾飞龙,飞翔,那么这种游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遨游,是一种飞翔的状态。

    梁冬:所以庄子身上是有这种出离,就是随时要准备出离,这样的一种潜台词嘛。你看他的所有言论里面,是吧?

    董梅:是。

    梁冬:我估计他的婚姻不是很幸福。我没见过一个幸福的婚姻的男人有这种状态的,大部分都是那种状态。但是后来他又外化成了一种文化气质之后呢,靠谱的幸福的男人也会追求这样的,它是一个误会。那屈原那里呢?

    董梅:屈原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他的著名的一组诗《九歌》里边。他写众多的飞翔,就是比如说他写《九歌》之中有一篇叫做《少司命》,少司命,来的时候,“乘回风兮载云旗,”他是乘风而来的,那么有这旗帜飘飘在空中,做他的导引,那么他走的时候,离去的时候,“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他可以直上九天,他可以用手去触摸那个飞动的彗星,这是《少司命》。太多了。就是《楚辞》之中在天空中的飞翔;在水中的飞翔;在这个水面的飞翔都非常之多。

    梁冬:这就是一阿凡达啊。

    董梅:所以我们说楚文化之瑰丽,它富于联想性,它是超空间的。

    梁冬:如果你作为一个现代人,你想理解庄子或者楚文化的话呢,看一百遍《阿凡达》,你大概就知道,哦,原来古代的人,人家不看电影,也能感受到那种快感。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之《国学堂》。

    片花:

    画外音:天士力提醒您,国学开讲,当需谨记:认清个人的文化属性极其重要。

    梁冬:其实每一个人必须要了解你的文化属性,你的文化基因里面和整个中国文化源流的关系。

    画外音:李白作品中的精神与哲学源流来自何方?

    董梅:他的精神源流如果我们追寻的话一定要追寻到屈原。

    画外音:庄子、屈原与李白文学作品中的共通之处。

    董梅: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基本的姿态:飞翔。

    画外音:楚文化的奇妙之处。

    董梅:所以我们说楚文化之瑰丽,它富于联想性。

    画外音:道家飞翔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董梅:是一种逍遥兮融雨,它是一种自由自在的。

    画外音:屈原与楚怀王之间是否真的存在龙阳之兴?

    梁冬:是因为他是一个Gay。

    画外音:一首洞房之诗隐藏的秘密。

    董梅:其实这是一位考生写给主考官的。

    画外音:一个淡定时代幕后的玄机。

    董梅:这个是中国的社会生活最为讲求审美,也最为追求审美的一个时代。

    画外音:诗仙李白的第二职业。

    董梅:他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道士。

    画外音:诗佛王维的全职全能。

    董梅:像王维这样全才的艺术家是很少见的。

    画外音:《国学堂》广告之后,中国文学太美背后的思想光芒精彩继续。

    屈原,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开创了楚辞文体的先河,代表作《离骚》、《九歌》传唱至今。屈原一生坎坷,虽忠君爱国,却屡遭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屈原在他的诗作中,常自比弃妇而抒情,这种香草美人似的创作手法让屈原的诗作饱受争议。那么屈原的诗作究竟是以自比怨妇来抒发爱国情怀的不朽之作?还仅仅是沉溺于与楚怀王之间的特殊情感而发出的靡靡之音呢?

    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刚才呢,我们讲到了一个话题,和董老师讲到一个话题呢,就是说,中国文化呢其实一直是儒释道三家的,从《诗经》到孔子,到《论语》,到后来到杜甫,你可以看到一种社会担当,那种文化的承担感。然后呢,你可以从列子、庄子、楚辞到李白身上呢看到那种逍遥的游弋状态。然后呢,我们节目结束……上一部分结束之前呢就说到《阿凡达》这种状态,结果董老师在广告时间说,其实不是的,是什么不是?

    董梅:因为《楚辞》之中,或者说在属于中国特色的飞翔状态,它不是急如迅雷的飞翔,它不以极大速度到达目的地为这个最好。而且它非常强调在这个飞翔包括或者在水中的状态,是一种逍遥兮融雨,它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它是一种缓慢而有节奏的,是一抑一扬、很舒缓的、优美的状态。

    梁冬:嗯,有一个学术八卦问题,说这个……您知道我会问什么问题吧?

    董梅:不,我不知道。

    梁冬:说屈原之所以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因为他是一个Gay(同性恋者),但是这个很不尊重啊,我们不能这么说啊。就是据您的学术研究认为这是一个谎言吗?还是真的历史上也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

    董梅:嗯,屈原呢……因为也是有这种声音的,在《楚辞》的研究之中,也是有这种声音的。

    梁冬:真的吗?是吗?你最好列举一两个大家佐证,免得呢这学术上的问题……

    董梅:这个也没有大家如此佐证,但是是也不断地会有这种声音出现。

    梁冬:是吗?

    董梅:对。

    梁冬:他们观点是什么呢?

    董梅:就是屈原与怀王之间可能是……

    梁冬:楚怀王?

    董梅:对对。可能是君臣之间会有,比如说龙阳之兴,那么……

    梁冬:太深刻了,什么叫龙阳之兴?

    董梅:龙阳之兴就是中国古代的我们所说的同性恋。

    梁冬:真的啊?

    董梅:有这种说法,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是不是要去落实这些观念,且放在一边,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其实是有着这样的范例的。就是儒家文化之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么又说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所以在我们的文化中,就会出现一种类比的现象。就是伦理的类比现象。比如说唐代有一首诗,叫“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字幕提示: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董梅:你一听,完全是一位新嫁娘,她第二天……在婚礼举行过以后,第二天按照唐朝的规矩,要去拜这个……

    梁冬:拜见公婆。

    董梅:拜见公婆。这才算是正式地嫁过来了。妾身分明,就是被认可了。如果不拜见的话,即便已经入了洞房,也不算的。

    梁冬:各位啊,电视机前的女青年,听着啊。不孝敬男朋友的父母的人很危险。您继续。

    董梅:那么你一听这个是新嫁娘在第二天早上这个仔细装束,希望取悦于公婆,然后悄声地问自己的新郎,就是我装扮的怎么样?这个公婆是不是会欢心?但其实这是一位考生写给主考官的一首诗。这是属于行卷之诗。就是他在靠这首诗来问,你觉得我这次能不能考中啊。他是自托为女性身份,那么把自己作为门生和主考比做这个新婚夫妇的关系。就是在中国是有着这样的一种文化范例。

    梁冬:所以你的意思是说,也许在这种文化范例之下呢,屈原写了一些借用男女之情的关系的诗句,来表达作为一个臣子对皇上的尊重。但是,后代的人认为呢……

    董梅:他的忠诚,对。那么其实这种推断,我个人认为是比这个屈原作为同性恋的推断要更靠谱一些。

    梁冬:嗯,所以啊,还要有点儿文化,要不然像我们这样道听途说,看到哪本文化杂志上说,哇,原来屈原是这样的。然后我们开始想,中国古代玩儿的真高级呀。

    画外音:楚地,屈原生长及文学创作之地。同时也是中国道家的发祥之地。塑造了屈原诗作中与众不同的比兴手法。这才是屈原诗作背后真正的秘密。 屈原之后,道家思想在中国文风中的影响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顶峰。老庄谈玄成为当时之风气,士大夫们竟尚虚无,谈玄说理。那么为何魏晋时期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淡定的时代?而这种淡定又与当时的文风存在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梁冬:在魏晋时刻,我觉得那个时候有叫老庄谈玄的那个风气,据说那个时候的士大夫间都喜欢谈这个东西,是吧?

    董梅:是,成为一时之风气。

    梁冬: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董梅: 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的社会生活,最为讲求审美,也最为追求审美的一个时代。就是这个不仅仅是指女性,局限于女性之审美,其实它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态度,在那时候是男性更讲审美。

    梁冬:嗯,试举一例,可以吗?

    董梅:从衣饰到言谈,到这个处事之风度姿态。

    梁冬:我特别喜欢那个时候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那个时候嘛。

    董梅:最大的载体就是。

    梁冬:品鉴人嘛。家里面着火了,他依然能够保持镇定。面若桃花,然后呢,小孩子五六岁都能够看见一个大人不靠谱的时候,淡淡的说:你说话太快了。诸如此类,是吧?

    董梅:对对,是。要表现出来这个临危而不乱,有就像我们刚才说《楚辞》之中的那种状态,要有优仪从容之态,这样才是你足够超然。

    梁冬:对。

    董梅:比如说,谢安。这个在当时是一时之名士了。

    梁冬:对。

    董梅: 那么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是大名家。他在当时东晋的历史上,是由他运筹为主。就是和当时的那个前秦的苻坚之间进行了一场大战,就是淝水之战。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那么是他的两位侄子,谢玄和谢石带领军队在前线,长江的前线和苻坚的号称是八十万军队对仗,就是以八千胜百万嘛,当时说出的一个数字。那么苻坚败绩,就是失败了,那么从此划江而治的格局就形成了,当战报来的时候,谢安在和他的一位朋友下棋,在下围棋,战报送到了之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报,那么谢安大略草草的看了一眼之后,就随手把它放在了案上,不置一言,不说一句话,继续下棋,那么这个对面的朋友就已经坐不住了,就坐立不安,想要知道这个战局究竟如何,那么一再追问之下,谢安才说了一句话,就是“儿辈大胜贼兵。”就是说,孩子们打胜了,那么他的朋友就已经忍不住了,就是奔跑出去报喜,那么谢安才徐徐的从这个棋案旁边离开,然后走回到自己的房间去,但是其实他内心之中是狂喜的。

    梁冬:回到房间,门一关,“啪啪”撞墙,一般都这样的,你知道吗?这叫hold得住。

    董梅:没有,其实他还没能回到房间中,他就已经hold不住了,他走到房门口的时候,那几步他是飞快的跑进去的,以至于把他穿的木屐的木齿折断了。

    梁冬:对,他肯定回去的时候,肯定“啪啪”撞墙的。但是呢,起码在那个年代,大家知道hold得住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品格,这个太有意思了。

    董梅:你要能够表现得出。

    梁冬:对对对。所以这个一脉相承下来……所以魏晋时刻的那个文人是我最欣赏和最喜欢的,就是说从庄子到魏晋时候,后来就到了李白时刻,是吧?到了李白,一往下来之后,所以李白叫“诗仙”嘛,杜甫叫“诗圣”嘛,一般“圣”都是形容儒家的人,对吧?“仙”呢都是指道家的人。

    董梅:对,各自的标准不同,我觉得需要再补充一位,就是“诗佛”,那么这样的话,我们民族的价值观主体就具备了,就是就完整了。就是“儒释道”这三者,其实在盛唐的时候,在诗坛各有一个高峰出现,就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那么,李白这个不用说,我们刚才谈论过,属于长江流域的文化,本身就是道家精神的孕育土壤,而李白有一个特殊的,就是我们必要要更精确化一些,就是李白不仅仅是道家的思想的皈依者。他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道士”。杜甫就是有诗写过他,“未就丹砂愧葛洪”就是李白是真正修道,真正炼丹,祈求成仙的。

    梁冬:嗯,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啊?!一个知识份子三进三出道门,然后呢,玩各种的符咒,这个状况如果我们了解这个东西之后。

    董梅:非常之自由。

    梁冬:对,你再去看李白这个人,你就更能够理解他为什么这个样子?

    董梅:对,那个社会的环境也是非常宽容的。

    梁冬:所以就是还有一个就是王维,王维这个人,其实我们读书读的少,基本上不太了解关于他的东西。

    董梅:王维是中国……我们如果最简约的概括他的话,中国的一部文化史数下来,像王维这样全才的艺术家是很少见的。

    梁冬:噢,是吗?

    董梅:对。他诗不用说了,他是一流高手,苏东坡都非常推崇他,称他为“诗老”。那么他的书法很有名,他的画很有名。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美术史,在正史上来讲,就是中国的山水画的“南宗山水”是以王维为鼻祖的。他其实都是……他在各个范畴的、各个领域的成就都是足以开宗立派的。

    梁冬: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之《国学堂》。

    片花:

    画外音:天士力提醒您,国学开讲当须谨记。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之迷?

    梁冬:借用男女之情的诗句来表达作为一个臣子对皇上的尊重。

    董梅:这种推断我个人认为是比这个屈原作为同性恋的推断要更靠谱一些。

    画外音:李白是诗人也是道士。

    董梅:他更准确的说,他是一位道士。

    画外音:“诗佛”王维是历史上少有的全才。

    董梅:像王维这样全才的艺术家是很少见的。

    画外音:“诗佛”王维大隐的秘密。

    董梅:王维所选择的他的生命价值观,就是佛家这一条路。

    画外音:中国诗歌从四言到七绝,为何历经千年?

    董梅:它会有节拍的反复摇荡,让人读起来摇曳生姿。

    画外音:中国文学史,为何其实又是一部音乐史?

    董梅:中国的文学向来是唱的。

    画外音:《国学堂》,广告之后,中国文学太美背后的思想光芒精彩继续。

    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刚才呢,跟董老师讲到了在道统这一脉,长江流域文化呢,所一直走下来的李白,然后又讲到了“诗佛”王维。王维这个人呢,既然在您口中说,他可以和李白、杜甫齐名,那为什么在后世,大家觉得王维似乎和李白、杜甫不是一个量级的咧?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他发展太……成就太大了?他的音乐、他的绘画已经掩盖了他的诗歌,以至于大家觉得说:“嗯,不够聚焦”。战略不聚焦,所以有问题。

    董梅:如果说,让我现在给出一个原因的话,也许王维所选择的他的生命的价值观就是佛家这一条路,就是会导致他在……他的公共声音比较小,就是他是其实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尤其他中年以后,他自己说,“中年为好道,居家南山陲。”他中年以后基本上都是在终南山中,有自己的隐居场所,他就是在有朝政的时候,入朝,朝政一料理结束,在长安,几乎不停留,他就会归山。

    梁冬:您刚才给我们粗粗略略的讲到了这个文化源流发展到了唐朝出现了这三位有意思的人物,他们三个文化高峰,如果让你选择的话,就你个人觉得与哪位比较心相印。

    董梅:我在现实之中的自我的生活状态应该更近道一些。

    梁冬:嗯,就这么说吧,这三个人的诗,你最喜欢谁都诗吧?

    董梅:我都喜欢,这个,真的是都喜欢。他们各自都有,如果他们构成高峰,那么他们都各自有非常精华的部分。

    董梅:非逼着我说的话,王维。

    梁冬:哦,很让我surprise(意外)。这个,你刚才一直讨论杜甫来着,最后告诉我说这是王维。

    董梅:也有可能是对我目前这个阶段而言吧。因为,王维的诗我们说“诗佛”这个名称他不是轻易而得的,我们推为他为诗界,诗界之佛,其实比如说,他在他的作品之中表现出来的,可能我们比较熟悉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行到水穷处,人生这一路走来,曲曲折折,就像你爬山一样,从山脚经过半山腰,然后一直到山顶上,就是到了这个山泉发源的地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坐下来,云雾就在你的身边升起,就在你的身边消散。那么其实王维晚年写的诗很多都在写坐,就是打坐。对他来说就是禅坐的状态,因为坐可以入定,定而能安嘛。那么因为这种静定是可以生成一种智慧的。云起云灭,就是佛家说,一切万物连宇宙天地日月都不脱这样一个大规律,成,住,坏,空。它有它的形成,有它的发展维持,有它衰竭的开始,有它最终的终结归空。那么其实在这所谓“云起”,它已经带了云起云升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所看到的是万事万物不过都是在这样一种大规律之中,而这是向外。向内在说呢,人的内心之中,我们心猿意马,每个人的念头之生之灭,其实也都是云起云升。那么向外能够了知规律,向内能够安守内心,安般守意,那么这样的话就能够维持个体在这个世界之中内心之安稳,这是“诗佛”。

    梁冬:太高级了,太高级了。就是所以换句话来说,我感觉,在唐朝呢所有的诗歌,出了那么多的诗人,很多人都说呢,这个诗歌呢在唐朝已经到了一个巅峰,后来在写诗都超越不了它了,为什么唐朝它的诗能够到达这样一个高度,以至于后人都不能超越呢?

    董梅:我觉得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吧,一个是从文学的自身的成长,文学是一个生命体,文学的形式的发展其实是有它的……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一样有它的发展阶段的。那么另外一方面是价值观的形成,就是我们刚才说诗圣、诗佛、诗仙。这几者其实各自都是有着强大的价值观,非常清晰的,作为理念支撑在他们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内在。那么对于他们的生活的选择,对于他们的艺术的选择,都会起到实际的作用。那么这两者作用情况下,才会在唐代出现一个顶峰。我们所说的唐诗的发展,其实是格律诗,以格律诗为主,李白是一个特例,李白不喜欢格律来局限他,那么格律诗从哪来呢?从《诗经》,四言诗发展到,就是乐府时期,五言诗,那么到魏晋时期,就一直是五言的传统,那么开始尝试七言,到唐代七言诗占据主流,其实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就是从四个字到七个字增加了三个字而已,但是在我们的文学的生命的成长过程之中,这三个字的历程,它长了将近一千年,就是发展了一千年,才能从成熟的四言诗发展到成熟的七言诗,大家对这种技巧才能够掌握纯熟了。

    梁冬:它为什么能够修的这么慢呢?我很好奇啊,不难啊,技术上来说。

    董梅:那么比如说,《诗经》之中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么这个是四个字,那么你在读的时候,它有一种平衡的感觉。那么五言诗,我们再举什么样的例子呢?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其实你有没有感觉到,它的一种节奏的,节奏的变化,就是青青子衿,如果说这四个字是两个完整的一拍的话,每个字是半拍,那么在迟日江山丽这五个字,那么前边两个字构成一拍,后边的三个字各构成一拍,它是四拍。那完整的四拍之中,它有了摇荡的两个半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双(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是它是有一种摇摆变化的。到七个字,就更加有了这种摇曳生姿的感觉。再举例子,比如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他其实前面有四个半拍,黄沙,百战,穿金甲。后边是三个一拍,那么这样就,他会有节拍的反复摇荡,让人读起来摇曳生姿。它是跟歌唱结合在一起的。

    梁冬:就是说,这七个字是五拍咯?两个半拍,两个半拍,然后“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是不是这样一个概念。

    董梅:对,是。那么这种摇曳生姿,其实中国的……我们再补充一句的话,就是中国的文学史,我们现在指谈文学史了,其实这是一个欠缺,就是中国的文学向来是唱的,就是中国的文学是一部音乐文学史,直到清代以来,我们晚近的历史以来才不唱的,诗经是唱的,楚辞是唱的,汉乐府当然是唱的,然后唐诗、宋词、元曲是一路唱下来的,所以文学的发展之中也有着音乐的发展性柔和在其中,所以才找了一千多年。

    梁冬:哦。我一直认为汉族是个没有音乐细胞,你看到那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随随便便就拿起一个东西在唱,是吧?汉族同胞都是坐在那儿,吃饭,吃饭;吃好,喝好;吃好,喝好,都是这样,没有几个有音乐细胞的,很可能这是个误解,就是说在清以前的汉人随便讲几句话,也是摇曳生姿、晃荡着说完的,是吧?

    董梅:对,诗一定是唱的。孔老先生最典型嘛。

    梁冬:关于孔老先生的话呢一定要留到下一部。

    董梅:无日不歌。

    梁冬:无日不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无日不歌。好了,感谢大家收看这一期的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之《国学堂》。还是那句话,没文化,很可怕。各位同学,各自修炼。

  下载 国学堂 20130215梁冬对话董梅 中国文学太美第四讲中国文学太美背后的思想光芒.mp3

   查看 201301 董梅:中国文学太美 系列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