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孩子玩游戏入迷不吃饭 妈妈怎么办?2013.2.26

     昨天我到一家牙科诊所补牙,去早了,前面是一对小夫妻正在就诊。那个女孩躺在手术台上嗷嗷直叫,也许是因为疼或者因为害怕。

    她老公站在旁边,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拼命在那喊:“不疼不疼,疼什么啊,不疼!”

    那个女孩嗷嗷冲他吼:“你倒是没试试!”

    确实,这男的嘴太笨了,他可以说:“宝贝,老公在这里!”等等,总而言之,你不能说不疼,你怎么能替别人决定不疼呢?

    这就是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总是想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别人,虽然是顶着爱的名义,是在为你好的目的下。

    回复“游戏”两个字,给你看这方面写的非常好的文章。

    孩子玩游戏入迷不吃饭妈妈怎么办?

    作者:尹建莉

    前两天在微博中发过一条测试信息:

    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都在午饭摆上桌时不愿下线。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不让孩子别扭;另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不再吱声,吃完饭收拾掉饭桌,把剩下的饭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测试题提出的两种选择非常典型,代表家长面对孩子玩电脑的两种心态:让孩子玩得高兴,家长心中无任何负面情绪,无任何惩罚行为;让孩子玩得内疚,家长心中有负面情绪,有或明或暗的惩罚行为。

    许多朋友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并简述了自己的理由,也有一些朋友提出了另外的观点。比如既不选一也不选二,孩子不过来吃饭,既不给他端过去,也不倒掉,把饭留着,他自己想什么时间吃就什么时间吃。这其实不是个新选择,仍然是上面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家长心理上有无惩罚性而归属于第一或第二种。总之,大家提出的第三种办法基本上只是在细节上有所调整,原则没超出这两种。

    看过大家的留言,感觉选第二种的似乎更多些,那我们就从第二种说起。

    请做出这一选择的家长先回答一个问题:

    同样的情境,换一个前题,孩子不是因为玩电脑而顾不上吃饭,是因为思考一道数学题或读一本书而沉迷,不愿意过来吃饭,那么你会用哪一种方法呢?

    如果你还坚持第二种,并且你的选择真的很诚实,认为按时到饭桌上吃饭比一切都重要,那么你的“家规”就变成了至高无尚的家法。由这个细节可以看到,你的家庭生活中很少有随性和变通,一个简单的生活细节都不可以偶尔打破,那么所谓的给孩子自由、给孩子尊重之类的教育理念在你的家庭生活中都很少有存在的空间。“自由”是教育中的法宝,这已形成共识。在缺少自由的家庭生活中,你的孩子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听话,能遵循你所订立的各种规则,一板一眼、事事听命于家长,令你满意。但你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打算你的孩子将来比你强,他的能力绝不会超越你,他的幸福感绝不会比你多。当他在所有的生活细节上都不可以打破你所设定的规则时,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超越你所能为他提供的条件和框架。

    这样固执的家长应该是少数,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换了情境细节而改选第一种,那么请说出理由,为什么孩子因为学习废寝忘食,就可以得到妈妈亲自送上热饭的关爱;因为玩电脑游戏,就受到不给吃饭的冷酷对待?

    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学习功课和玩电脑是两件相反的事,分别代表有价值和无价值,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这样一种判断非常有代表性,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很多人的想法就代表正确吗?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玩耍?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蔑视童年的价值,认为童年只是成人的准备阶段,当下的生活要服务于未来。所以很多人对于儿童玩耍很不在意,经常随意阻拦,在他们心目中,“玩耍”只是儿童的一种年龄属性,没有价值属性,玩不玩,玩什么都是一样的。甚至有人认为学习和玩耍根本就是冲突的,犹如减肥和吃美食相冲突一样。我亲耳听到一位家长对6岁的孩子说:“要上学了,以后再不能买玩具了。”

    事实是,玩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早已证实,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认识、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的。剥夺玩耍,不仅是剥夺童年的快乐,更是在剥夺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

    天下所有的儿童都需要玩耍,就像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母爱一样。美国教育家杜威对娱乐休闲的功能给出评价:“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娱乐的能力、有意义地利用闲暇的能力,都是公民效率的重要成分,比其它能力训练累加在一起更加重要。”他对蔑视玩耍的行为提出批评:把休闲玩耍的需求看成是需要加以抑制的,这是绝对错误的,会造成恶果。如果教育不能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所以在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休闲的享受是一项非常严肃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眼前健康,更是为了对他们的习惯形成永久性的影响。

    “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这样一种论断,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是被无数的实践反复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这一观念在中国得到确认和推广却是近些年的事。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中国人一直以来不重视娱乐休闲,恰恰相反,中国人是非常会玩耍的一个民族,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代代儿童并不缺少玩耍,也不缺少玩伴,哪怕是从小需要干活的苦孩子,在劳动之余也要找小伙伴捉个迷藏。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对玩耍的重要性形成定论,没有用文字把它提炼出来。相反,人们熟稔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至于很多人把玩耍和成才对立起来。尤其在当下,孩子们的玩耍和功课严重对立,人们只看到孩子在被迫学习中所获得的一点成绩,却看不到放弃必要的玩耍所遗留的长久的隐患。假如这种对立一直存在下去,未来的中国社会才真有可能是令人“徒伤悲”的。

    即使不考虑未来社会那么远,一个孩子在书桌前度过时间的长短也并不能决定其成绩高低。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绪和智力都会处于糟糕的状态,他的成绩也将会处于正常水平线下,出现磨洋工、不专注、理解力差等问题——我们从很多孩子身上都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被评价为“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习”——这些状况如果一直在恶性循环中延续下去,会变成一个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点,使其永远地失去成就大事的气质。

    认识不到一种东西的重要,就不会对它给出足够的关注和礼遇。以前,很多家长不理解阅读的重要,对“看闲书”很鄙视,会有家长粗暴地把孩子从外面借回来的小说烧了。经过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阅读的重要性现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如果孩子因为读一本好书而沉迷,当下应该不会有家长采取处罚性行为。但和阅读同样重要的玩耍却还处于被排挤的尴尬境地中。事实上,正如阅读于教育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玩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都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正餐,而不是有没有都行的小酒小菜。用学习来挤占儿童的玩耍,相当于既要孩子长个子,又不给他吃饱饭,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错误做法。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我承认玩耍很重要,也愿意孩子有足够的玩耍时间,只是不希望他玩电游。如果他玩别的,比如打篮球、下棋,我就会持有第一种选择。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应该也不少,其话语的潜台词其实已给电游定性:电游不是健康游戏。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电游?

    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一种游戏像电脑游戏那样被妖魔化、污名化。“网瘾”概念的确立就是这种贬低性被合理化的一个极致现象。

    在我们的话语里,“瘾”总是和不健康的嗜好以及有害、病态的后果联系着,凡可能导致成瘾的东西,都应该是被戒绝的或应该严格控制的。所以世上有烟瘾、酒瘾、毒瘾,没有“学习瘾”、“发明瘾”、“工作瘾”。既然当下有“网瘾”之说,可见人们已为其定性为麻醉品,即便没有海洛因那么恐怖,至少像烟酒一样是有可能荼毒少年儿童的东西,所以很多家长对它怀有憎恶和提防之心。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其实完全不了解电游,对电脑也很陌生,她儿子上中学时,她就因为电脑跟孩子发生很多次冲突,即使她儿子已读到了硕士,每个假期孩子回家,都会因为电游的问题闹得母子间不快。这位妈妈对电游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宁可儿子看一晚上电视,也不愿他玩一晚上游戏。

    事实是生活在当下,想禁绝孩子玩电游几乎不可能。虽然现在大部分家长不会做得像上面这位家长这么极致,尤其年青一代家长,因为他们很多人自身就是电游爱好者,能对电游给出适当理解,允许孩子适度玩。不过,人们还是忧心忡忡,心存顾虑,电游可成瘾的思想已深入骨髓,很多成年人即便自己发自内心喜欢游戏,也会一边玩着一边内疚着,所以他们面对孩子玩电游的态度,是忐忑不安的,就像一个酒鬼看着自己的孩子开始学喝酒一样,心情复杂,充满忧虑。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看到一对母子,听他们上车后的对话是从始发站要坐到终点,和我的行程一样。小男孩八、九岁的样子,上车后跟妈妈要手机玩,妈妈不给,小男孩在座位上扭来扭去的,坐不住,再次跟妈妈要手机,妈妈有些不快地和孩子讲条件,说只允许玩十五分钟,小男孩答应了,妈妈才把手机掏出来。十五分钟很快过去,行程还不到一半,妈妈要把手机收回来,孩子乞求再玩五分钟,说话间眼睛和手不曾离开手机片刻。妈妈不愉快地警告孩子五分钟后必须停止玩耍,然后看着表,五分钟后,像个秉公执法的城管一样,毫不留情地从孩子手中拿过手机,装进包里。孩子一脸无可奈何,又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无聊至极,然后一腔情绪地抱怨车走得太慢,抱怨车厢太热等等。孩子玩手机时眼神中的专注与单纯,和手机被要走后眼中的怨恨与散乱对比十分鲜明,妈妈则像控制住一个酒鬼的贪杯一样,颇有成就感的样子。

    当人们对电游还怀有如此偏见时,看到测试题中的第一种做法,自然会认为这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如同孩子学吸烟给他递上火、想吸毒送上钱一样,是对坏行为的奖励,后果是让孩子陷入网瘾,变得堕落。

    其实,电游就是个游戏,它和烟酒没有可比性,和毒品更相距十万八千里。究其本质,和打篮球、下棋、捉迷藏没什么区别,所不同的只是它作为一种玩具,更复杂,更有趣,更有吸引力。每一款被年轻人普遍欢迎的电游都是一种设计精良的产品,集趣味性、丰富性、创造性及互动性于一体。教育一直以来特别强调孩子的动手能力,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动手工具。

    一个3岁的孩子可以很快掌握电脑的一般操作,如果玩到6岁,他多半就是个高手,可以超越家长的水平。而且在玩耍过程中,孩子的智力也会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比如微软公司出品的《帝国时代》,是一个场面宏大、具有史诗规模的游戏。玩家要从石器时代起步,去创建一个强大文明的帝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自己的部落迅速强大起来,战胜别的竞争对手,玩家需要像一个真正的领袖那样,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情况,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一些微小的暗示有敏锐的反应,并要用耐力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有观察、有判断、有反应、有期待,在一个模拟的世界中真实地参与了不一般的社会生活——这不就是杜威倡导的“做中学”吗?

    我曾听台湾一位研究脑神经科学的教授讲到一件事,上世纪90年代,台湾军方飞行员在新飞机试飞中频频出事故,事故调查中发现,飞行员注意范围狭窄、空间感觉能力差、应急处理能力不强是事故的主要原因。教授所在的研究所被委托进行相关研究,协助军方遴选适合的飞行员。研究所人员运用脑神经及心理测试手段,经过对许多候选人的多方面测试,最后帮助军方挑选出几位合适的飞行员,事实证明他们的挑选是非常成功的。教授说事后他们对这些挑选出来的飞行员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个爱好,玩电游,是电游高手。

    而且电游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不需要场地,不需要打电话约人,不需要换衣服,随时随地可以和各种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一起玩,既是一种社交途径,也可以独自玩。目前来看,确实没有哪一种玩具有这样的优势。

    罗胖原本非常犹豫,要不要推荐一篇上万字的文章?最后还是咬牙跺脚下了狠心。因为罗胖相信,只要你耐心看完,必有所获——不管你是不是妈妈,也不论你玩不玩游戏。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