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逗”是大人的权利?!2013.4.25

     文/武志红

    感谢网友孙鹤航在有道云笔记分享

    矛盾的是,中国父母与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逗”孩子。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1)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5、6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2)“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3)小时候读幼儿园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的哭着要妈妈。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要我”。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特别是,这种事最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你觉得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罗胖曰:

    当小孩儿的时候,我们好像都有几个这样羞愤难当的瞬间。

    你们下得去手,我们就丑给你看。

    
相关推荐



    ● [罗辑思维微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2014.9.29

    ● [罗辑思维微信]女儿与妈妈的五场战争2014.6.26

    ● [罗辑思维微信]关于父母与爱情2013.8.20

    ● [罗辑思维微信]打游戏的教育意义2014.4.28

    ● [罗辑思维微信]4岁的孩子应该会什么?2014.3.31

    ● [罗辑思维微信]父母有恩于子女吗?2014.6.21

    ● [罗辑思维微信]富二代努力的意义是什么2014.10.26

    ● 罗辑思维2013年第20期:为泡妞之成功而读书

    ● [罗辑思维微信]为什么中国父母总要控制子女的婚事?2014.6.3

    ● [罗辑思维微信]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014.5.18

    ● [罗辑思维微信]教育的本质2014.1.6

    ● [罗辑思维微信]爱与独立2014.7.4

    ● [罗辑思维微信]切忌这句家庭魔咒2014.10.2

    ● 【冬吴相对论】第277期:人生不相信高考(上)

    ● 【冬吴相对论】第198期: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

    ● 国学堂20110820 梁冬对话李子勋 第五讲 天才成长手册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