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给托克维尔的一封信2013.7.29

     作者:李双丽

    读《论美国的民主》时,正是北京最热的季节,明晃晃炽烈的阳光将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静默的喧嚣里。媒体上充斥着对近期机场爆炸案、超市砍人案和官二代轮奸案的跟踪报道,似乎再次印证了社会上某种不断加深的鸿沟;而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整肃贪腐和落实群众路线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官方话语中,显示着新一代领导集体打破利益藩篱厉行改革的决心。中国,这个在您——托克维尔先生——书中被视为“因科举考试制度而早已实现平等”的东方国家,一千年后却出乎意料地续写出复杂激荡又让您感觉似曾相识的剧情。

    着手《论美国的民主》时,您还是一个25岁的青年。

    “我在合众国逗留期间见到一些新鲜事物,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莫过于身份平等。”在《论美国的民主》序言部分,您迫不及待地开宗明义,仿佛一个风尘仆仆的归人,兴奋地想把这次穿越未来的最精彩部分告诉家人。接下来的日子里,您的家人们--法兰西广大民众——果然被震撼了,一时间洛阳纸贵,全国都掀起了阅读此书的风潮。在书中,您怀着钦佩和羡慕的口吻事无巨细地描述着美国的地理面貌、政治制度、人情风尚,仿佛当年刚刚回到欧洲的马克.波罗,口中那个金碧辉煌、文明先进的东方大国简直是完美的人间天堂,是一切在黑暗中挣扎国家的希望。对比之下,彼时的法国更显得矛盾重重、虚弱不堪,仿佛大革命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更深的绝望:它包含了混乱、集权、麻木、物欲,以及新的更强大的专制。

    当多数法国人还在将“平等”作为最“政治正确”的理念时,您已经通过考察美国发现了比平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自由才能避免平等带来的集权倾向以及个人权利的最终剥夺,只有自由才能使民主不至于沦为“多数的暴政”,只有自由才能让独立个体获得联合的力量、使政府受到监督和制衡、使人永远不失人的本质从而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幸福。这样的发现即使在今天,对于不少国家来说,仍然是醍醐灌顶的金玉良言。

    7月29日是您的生日,如果您还在,已经208岁了。这两百多年里,您所赞叹过的美国继续在自动自发地扩大着“走向平等的可能性”,19世纪被迫踏上“血泪之路”的印第安人、没有参政权的妇女以及尚在蓄奴制下挣扎的黑人,都已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解放。然而在向全球推广的过程中,美式民主却是困难重重:从秘鲁到巴勒斯坦,从加纳到委内瑞拉,民主和伊斯兰神权相结合,种族主义者、法西斯主义者和分裂主义者成为国家领袖;同样,民主给南斯拉夫和印度尼西亚带来的独裁也让人们重新怀念起铁托和苏哈托的“强人统治”——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毫无疑问的是:没有自由的平等,没有宪政的民主,归根结底都无法摆脱法国大革命式的轮回宿命。

    您一生的著作中都贯穿着这样的主题:法国人缺乏自由传统和民主实践是导致革命失败的原因,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难道这一危险倾向还不够明显吗?想要“城头变幻大王旗”只需要一夜,而使每个迫切想改变现状的中国人都明白“平等”、“自由”、“民主”这些词的真正含义却需要一代接一代无比艰辛的努力。很多人都直接地把当时的法国和今日的中国做对比,或者隐晦地和晚清的中国做对比,也许两个民族确实有不少共同之处,又或者这只是人们为表达某种期望而进行的刻意的附会,但无论如何,打破身份的不平等、取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鲁迅笔下阿Q“同去同去”的“造反”——无疑是包括法国人、中国人在内的所有人类同胞的共同心愿。

    正如甘阳先生对台湾版书名为何被译为《民主在美国》时所说:“这个译名(《论美国的民主》)容易导致误解,即以为此书主要是关于‘美国的’政治体制等,这就大大模糊了托克维尔此书的主旨是关于‘民主’的普遍性问题…在全世界范围,民主都在不可抗拒地普遍来临…并非仅关于美国,而是与全世界相关;并非关乎一个民族,而是关乎全人类。”

    罗胖曰:

    自由主义者为什么需要信念?

    托克维尔回答过这个问题——

    “暴政可以在没有信念的情况下进行统治,但自由则不能。”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