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我为何而生2013.11.4

     昨天听两个人在那争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一个说就是要严加管教,一个说就是要放任自流。我站在旁边就一直感慨,怎么有些人老是纠缠于一些绝对的对错和是非概念呢。

    其实发展心理学早就证明了人的一生发展是分成很多阶段的,每个阶段所需要解决的核心冲突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按照埃里克森的说法,一岁半到三岁的孩子是建立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管束就要相对严一些,而随后呢,三岁到五岁又是培养孩子独创性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你一旦讥笑他们独创性的行为,他们就会失去自信心,所以这个阶段的教育那就需要更多的鼓励、放纵和放任自流了。

    所以人生就是庄稼,不同的时候就要有不同的栽培方法。

    今天回复“人生”两个字,给您看文章。

    

    我为何而生

    作者:伯特兰·罗素

    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挟卷着我在漂泊不定的路途中东飘西荡,飞越苦闷的汪洋大海,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之所以追寻爱情,首先,爱情使人心醉神迷,如此美妙的感觉,以致使我时常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献出生命中其它一切;其次,爱情可以解除孤独,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会穿过世界的边缘,直望入冰冷死寂的无底深渊;最后,置身于爱的结合,我在一个神秘缩影中看到了圣贤与诗人们所预想的天堂。这正是我所追寻的,尽管它对于人类的生活或许太过美好,却是我的最终发现。

    我也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渴望理解人类的心灵,渴望知道星辰为何闪耀,我还试图领略毕达哥拉斯关于哪些数字在变迁之上保持着永恒的智慧。在这一方面,我取得了一点成果,但并不算多。

    爱情与知识,尽其可能,引领着我通往天堂;然而怜悯总是把我带回现实。那些痛苦的呼唤在我内心深处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和折磨的人们,给子女造成重担的无助老人,以及孤独、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嘲讽。我渴望能减少这些不幸,但无能为力,这也是我的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生是值得的;而且如果能够再有一次这样的机会,我会欣然接受。

    罗胖曰:

    我们老罗家的这位大牛,一生爱情泛滥,同情心爆棚。

    不过,他做过的最牛的事还是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面。

    据说,维特根斯坦在做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罗素是评委。

    维特根斯坦说,唉,我说了你们其实也听不懂。

    后来,这篇论文还是通过了。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