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如何躲开“中国式辩论”2014.1.12

     罗胖:

    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叫《异类》,里面提了一个概念,叫“荣誉文化”。为什么那些游牧民族相对来说就比较看重个人荣誉,比较好斗?而农耕民族呢,为啥就相对比较平和?这本书里是这么分析的哈,他说农民啊,一般不太担心庄稼被别人偷广,因为小偷作案难度大嘛。但是牧民不行啊,他们养的牛羊马很容易丢,所以牧民必须要保持一点进攻性,以证明自己不是好欺负的。这就是荣誉文化的源头。看到这,我其实产生了一个有点悲观的联想,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其实就是在渐渐的从一个农民的状态变成一个牧民的状态啊!更为独立的面对整个世界呀,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证明自己不好惹啊。所以怪不得现在一场普通的辩论,就很容易演化成一场激烈的所谓宿敌大战啊。那今天您回复“辩论”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教你怎么辩论的文章。

    

    张鹏

    中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论。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中国式辩论的目的和结果不是“改变对方的观点”而是“否定对方的为人”。

    中国式辩论不仅仅发生在市井小民身上,照样出现在名人(比如方舟子与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辩论)、圣人(比如孔子与学生的辩论)、政府发言人身上。我们甚至把他们在辩论中使用的“阴招”当成典范来崇拜。但这样的辩论无一不是以“伤害感情”为结局。

    为了消除中国式辩论给我们自己以及他人造成的伤害,我总结了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恶习”,供大家包括我自己进行反思与对照。

    先要明确论点——

    在开始辩论前,先要和对方在论点的定义、范围上达成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要开始辩论。

    不离开论点——

    包括不要扩大论点和增加新的概念。如果不断扩大论点,那么辩论就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

    保持合适的音量和语速——

    辩论是“比理”而非“比力”,所以不要指望在音量和气势上压倒对方。如果你音量越高、语速越快,对方会感觉到你“理”亏了,只好用“力”来弥补。

    不使用感叹号——

    在网络聊天辩论时,要尽量不用感叹号。因为它表达的是强烈的情绪。它与提高说话的音量一样,只能给对方以恶性的情绪刺激而让辩论变成争吵。

    面带微笑——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你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对方的情绪,最后又反过来影响你的情绪。

    仔细倾听——

    不打断对方说话。如果对方实在太啰嗦,可以善意提醒,比如说:“我已经懂了,你不必重复了”、“能尽量简洁一些吗?”、“能回到我提出的论点吗?”

    不指责对方的人品——

    比如说:“你做过的坏事还少吗?”、“你就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不指责对方的能力——

    比如说:“你就是脑残。”此言一出,辩论就已经变成争吵了。

    不指责对方的身份——

    比如说:“你一个文科大专生有什么资格和我这个理科博士谈科学?”

    不指责对方的动机——

    比如说:“你说转基因对人无害,一定是在为利益集团说话。”

    不给对方下永久性的抽象的负面结论——

    比如说:“你把别人的观点绝对化放大化,是比较典型的非黑即白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凡具备这样逻辑的人通常缺乏社会经验,遇事容易走极端”、“你这是鼠目寸光。”这些都离题太远了,并且对方不可能接受。

    不要试图用他人或未来推测来支持你——

    比如说:“他们都认为我是对的”、“他也认为你错了”、“让大家来评理吧”、“历史会证明你错了”。这些都无助于辩论,因为对方是肯定不能接受的。

    语言要简洁——

    尽量不要在时间上占据优势而迫使对方没有说话的机会。一次发言最好只讲一件事,不要超过一分钟。让对方有时间消化、理解和反驳。

    敢于肯定对方的内容——

    比如说:“你提出的三点中,我同意其中的第一点。但不同意第二点和第三点”、“这次你提出了有意义的事实”。

    敢于认错——

    如果辩论中发现自己提出的事实或者逻辑出现了错漏,要敢于承认而不要抵赖,更不能指责对方也有错。比如可以说:“我刚才提出的事实不全面,根据你提供的补充内容,我现在要修改一下结论。”而不能说:“你难道就没有错?”

    避免使用嘲笑、反问的语句——

    比如说:“你的观点真可笑”、“你不觉得自己太无知吗?”、“难道你就没有一点常识?”、“难道你认为自己是上帝?”

    只关注对方提出的事实与逻辑而忽略对方刺激性的话语——

    如果对方的话中有许多情绪、或者对你的诬蔑、伤害,那么,你要么停止辩论,要么只针对其中的事实与逻辑部分进行辩论。千万不要被对方激怒或者以牙还牙。

    尽量不用比喻——

    因为比喻改变了环境与条件。一旦使用比喻,论点就会漂移到比喻中提出的内容。例如“中国不可能搞民主,就如同狗不可能爬树”、“官员没有一个好的,因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尽量不用攻击性或使对方激动的语言——

    我发现我们在辩论中常常用“攻击性”的话语,例如“你根本就是胡说”、“你的话毫无道理”等。这容易激发对方自我保护机制,从而令对方奋起反击。如果把这些话改成“我的观点是”“我理解你的观点,但是”等表达方式就会让辩论缓和很多。只有心平气和、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辩论才能产生客观有效的结果。

    姿态决定成败——

    其实,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首先要使对方接受你的姿态。你的姿态放得越低,对方越能接受你的话。否则,你即使全是理,对方还是会拒绝你说的一切。对中国人而言,“情”在先,“理”在后。有了“情”才有“理”。

    及时终止辩论——

    在下列4种情况下你应该立即终止辩论:第一,对方逻辑混乱,或者过于激动。第二,对方的观点是基于个人利益,比如教育部官员反对撤销教育部。第三,对方纯粹是为面子而战,比如领导在下级面前、家长在孩子面前。第四,对方的能力、知识面都不足以给你们的辩论带来价值。终止辩论最好的办法是用幽默来岔开话题以恢复轻松和谐的气氛。如果对方是对你的前程有重大利益影响的人,你甚至可以用“善意的谎言”来“表示理解”。

    最后的检验——

    如果辩论结束时,双方还能保持心平气和;重要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没有波动;内心没有愤怒、憎恨、厌恶、悲伤、失望等负面情绪,那说明这个辩论是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

    你能做到吗?我承认我现在还做不到。但这将是我今年的目标。当然,也许我会发现,如果做到上面各点,90%的辩论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本文作者为 张鹏,文章来源于共识网。由罗辑思维会员 陌上花开 推荐。

    罗胖曰:

    这是张鹏这篇文章的第二稿。

    据说他还要一直改下去。直到形成一份“辩论规则手册”。

    这种努力值得尊敬,但是我对结果不乐观。

    当辩论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赢的时候;

    当辩论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表演给看客的时候;

    当辩论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为了发泄的时候——

    “中国式辩论”这个品种就会永远矗立不倒。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