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习惯按住背着你偷偷逃走的时间2015.1.16

     罗胖:

    话说苏东坡曾经当过一个官,正式的名称是翰林学士知制诰,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啦,负责写圣旨。他在任的时间不长,但是苏东坡手快啊,还是写了八百多道圣旨。圣旨这玩意虽然是官样文章,但是也挺不好写的呀,文辞要典雅,用典要准确。后来,宋朝的另一个大学者洪迈,接了这个职位,每天写圣旨。这洪迈也是个有才学的人,有一天他写了二十多道圣旨,志得意满嘛,正好遇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仆人,他就忍不住吹牛,说当年的苏东坡想来也就是这个速度了吧?老仆人说,对,苏学士的速度不过如此,不过他和你不一样,他写东西引用典故,从来不用查书啊。呵呵,所以有人问我啊,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我说,就是服高人。今天您回复“高人”两个字给你看篇怎么成为高人的文章。另外回复“年轻”两个字给你再听一段语音。

    罗胖:

    今天我们店里上架的这款年货啊,在我们的“神·品·鉴”大神团里,其实是有争议的。有两位七零后的女士就觉得设计风格偏年轻了点儿吧?而且里面的东西品类有点多,不是说现在流行简约风吗?那东西一多,格调就不够高嘛。那我们就犹豫了呀,到底上架不上架呀!后来我就说,我们这帮七零后看不准,找九零后看看吧!结果呢,我们公司的好些九零后的小姑娘最先下单买的就是它,收到产品后她们又拍照又发朋友圈,得瑟。我就问那,你们为啥喜欢这个啊!她们的回答很简单,东西好看呀!送的东西多呀!多了就可以晒单呀!哎!你看,这就是一个全新的塑造产品的角度,产品有的时候不仅仅意味着某种功能,他还有可能是顾客刷存在感的一个工具。如果能两者兼具,那就不妨是一个好礼品啊。今天您回复“桃花”两个字,给你看一个讨九零后欢心的东西。

    

    张佳玮

    康德先生的时间表,很是有名:

    五点起床。喝茶,抽烟,备课。

    七点到九点上课。

    九点到十二点三刻写东西——他著名的三大批判,也就是这会儿折腾出来的。

    下午一点到四点午餐,见客人。

    四点到五点,著名的“康德出门散步”,镇上的诸位都可以念着他出门的时候,来校准手表时间。

    五点到十点,看书。

    十点睡觉。

    差不多七个小时睡眠。

    巴尔扎克出了名的每天工作12小时。但他每天晚上六点到凌晨一点睡觉。七小时。

    弥尔顿,晚上九点到凌晨四点。七小时。

    富兰克林,晚上十点到凌晨五点。七小时。

    卡夫卡凌晨只睡两小时,但他下午睡四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大多数生活,都相当规律。

    伟大的、异于常人的、被上天眷顾的大师们,也不是一天只睡两小时。当然了:你可以说,莫扎特每天睡五小时。不过,他也只活了35岁……鲁迅先生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睡眠也很少,只是,他老人家的健康状况,恐怕也不太值得称道……当然,世上总有体质特异之辈,常年缺睡,还能生龙活虎。但人不能总把自己跟特殊例子去比较。

    所以,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八月在上海时,我有一天突发奇想,做了个掐表试验。四小时里,做什么事,就掐表,记录时间。在我的记忆里,那四个小时,我用来专心致志的看书与写字了。但事后一划拉时间,我发现:真用来看书或写字的时间,大概不到一半;剩下的时间,除了用于掐表计算的零星几分钟,便是:刷网页;看社交网络提醒;和朋友聊微信;喝茶;翻漫画;发“我其实也没什么事情做但就是不想看书或写字”的呆。

    打个比方:如果把正经做事儿——读书、写东西、写邮件——当作筋肉和骨骼,把其他纾解心情的零散事儿——刷网页、看微信、聊天、打游戏——当作脂肪,那我的时间安排看上去,就是个脂肪率超高的不健康胖子,而且,还是个自以为很精壮的胖子。

    相当多数人,大概与我有类似的毛病:时间都花在闲散的漫游里了,而自己犹且不觉。

    当然不能怪人类的感知,这里是印象玩的把戏:人类对时间的印象,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注意力。通常你注意力集中、收集周围信息时,会感到时间变慢;分心,则时间印象会变快。大多数人或者都有类似体验:跑步或看书时,会觉得时间流逝颇慢;跑完步或看书间隙刷一刷社交网络,“怎么半小时就过去啦?”时间是在分心之中流逝的。我们用以闲散游荡的时间,通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书架前犹豫“要不要开始看这本书呢”的时间,通常足够你把这本书翻完了。

    时间就是这样流逝的:犹豫、分心、等候刷新出来的新提醒。实际上,事后你回忆这些浪费掉的时间,不会觉得那很有快感,说不定还大感罪恶,但下一次,你依然会如此选择。这很正常:好逸恶劳、贪吃好色、自由散漫,实在是人类最基本天性。能反其道而行之的人,通常都是用一些自我暗示,扭曲过心理的人。

    比如上头所言的:规律生活。

    海明威认为规律的生活有利于写作。福楼拜认为规律的生活能让你充满原创天分。类似话语很动人,但也让人觉得有圣徒般的殉道感,“哇好像的确很不错,但很累吧?”

    实际上,实施起来,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累。

    因为人类的身体具有极强的适应性,给予规律的生活,身体就会接受,并在适当的时间,让你进入适当的状态。当然,所谓21天可以养成个好习惯也实在有些乐观,伦敦大学的说法是:人类平均要66天左右才能养成一个习惯,而且,复杂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更长时间——比如我每天吃一块巧克力可能一天就能养成,每天做50个俯卧撑就更花时间些。

    但一个习惯养成后,就是养成了。

    一个隐藏的细节是:人类总觉得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但其实大多数时候,乃是激素的奴隶。生理的规律,会很自然的影响心理。人类又是会自我暗示、给自己找台阶下的动物。比如危桥效应,许多人会自觉接受“我现在状态这么好,都是因为某某好习惯呀”,于是,最初需要的毅力,在后期就习惯成自然了。比如,许多人会感叹“哎呀你能坚持做一些事好久,真的好有毅力”,但当事人一定明白:最初需要的可能是毅力,之后其实是习惯,甚至是这事情本身的快感,在推动着你了

    压榨时间,开始并不快乐,会闷,会分心,但当你习惯了压榨时间来避免荒废时间的罪恶感,而且尝到一两次延迟满足的快乐后,自然就会欲罢不能了——

    身体这玩意一开始总会别扭说不要,时间一长,它自己就会乖了。

    本文转引自知乎专栏“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罗胖曰:

    在“励志谈话界”,脱不花妹妹绝对属于“鹰派”。

    她说,“高素质人群和低素质人群,最显著的区别是能不能长久地集中注意力。”

    言下之意是——

    如果按照上文的方法,你还是不能按住逃走的时间,那就是天生素质低。

    这是命。没救的。

    相关推荐


    ● [罗辑思维微信]检验一个人的唯一标准,看他把时间放在哪2014.11.1

    ● [罗辑思维微信]从自己入手,是改善关系的唯一途径2014.11.3

    ● [罗辑思维微信]时间让人与众不同 2014.10.14

    ● 【冬吴相对论】第440期:与时间成为朋友

    ● [罗辑思维微信]我们为什么要结婚2015.1.30

    ● [罗辑思维微信]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2014.5.20

    ● [罗辑思维微信]人生中的选择2014.10.19

    ● [罗辑思维微信]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做正事上2014.11.27

    ● [罗辑思维微信]你面对的往往不是选择,而是与自己生命的对质2014.12.22

    ● [罗辑思维微信]牛放屁以及机会成本2014.9.30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