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隐私”的界划在哪里?2015.3.28

     罗胖:

    话说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个富二代,年轻的时候为了搞哲学嘛,就想找一个不受打扰的地方安静思考。于是他去了挪威的一个小木屋里,一个人呆了一年多,当安静的美男子,结果呢,收获不大。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迫不及待的想上战场,战没打多少就被俘虏了,在战俘营那种最混乱最折磨的环境中,他倒是灵感大爆发,完成了《逻辑哲学论》这本书,这书在哲学界的地位很高啊,被一些人认为是把哲学问题彻底解决的书。你看在最封闭的状态下想不通的问题,反倒是在乱糟糟的战俘营里想通了。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你要是想搞一个创新的工作,抱定任何原则封闭的搞,没准效果最差,创新往往是在一个开放的格局下,四处乱撞的偶然结果。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开放嘛。今天您回复“开放”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

    

    杨照

    英国人的老话说:“家是人的城堡。”重点在于强调:就算是平凡人、穷人,都应该享有在家中关了门不受干扰的基本权利。

    有一段时间,这句话在中国比在英国还流行。很多文人引用这话来对照他们在自己社会遇到的恼人状况──在家中都无法避开邻里的窥视眼光,到处都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碎嘴讨论。他们清楚感觉到现代西方的一项重要文明价值──隐私权。对于别人隐私的尊重,并且切身痛感中国在这方面的“落后”。

    曾几何时,英国人自己也不太讲“家是人的城堡”了。取而代之的,是80年代在美国最流行的一句话:“家庭会伤人”。家的形象在几十年间大翻转,从给人安心、不受外来力量伤害的保护,变成了因为对外封闭,藏污纳垢有着许多阴暗秘密的黑箱。

    不过换个角度看,“家庭会伤人”却又正是“家是人的城堡”的延伸吧!“家庭会伤人”,就是因为一旦将门关起来了,别人都不能干预门内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家庭内部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王国,在那里上演着各种暴力欺压的人生戏码。

    “家庭会伤人”成为流行语,连带地也就刺激了美国社会的反省与改变。一项重要的改变,就发生在传统的“隐私权”概念上。发生在家庭里的事,不再理所当然都是“隐私”,都不能被评论、被干预。“隐私权”的一大例外,是暴力事件,尤其是家庭中家暴者多为男性、受暴者多为女性,女性主义运动的一支潮流,便以保护家中的女性不受暴力威胁伤害为目标。

    逐渐地,美国社会形成了新的规范模式。家庭暴力不再被视为是私事,进入了公共关怀的领域。不只是受到暴力伤害或威胁的女性,可以向警方求救,察觉有异状,担心可能发生暴力情况的邻居,也被鼓励防范性地进行报案。

    而且警方有了愈来愈严格,愈来愈明确的处理方式。接获报案,警察一定要到场,一定要进到屋内,一定要立即将家户成员安全隔离,在确保安全平静的情况下,听取弱势者(通常是女性)的说法。两项条件只要有一项成立,警方就将强势者(通常是男性)带离现场:弱势者表示强势者动手打人;或弱势者表示害怕强势者会动手打人。至于是不是真的有打人,或强势者自己觉得会不会动手,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点都不重要。他就是会被铐上手铐带走,带到警局拘留一晚,有什么话,第二天到法庭上再去说。

    这样的举措,的确大幅减少了美国的家庭暴力事件,保护了很多女性。不过同时也彻底改变了美国社会对于“隐私权”的看法,连带地在那段时间,增加了许多讨论家庭问题,甚至是过去认为不好意思启齿的尴尬问题的空间与管道。

    从婚姻咨询专家,到社工办公室,再到广播节目,终于蔓延到了曝光率最高的媒体——电视上。

    别人家庭的状况,成了许多人的消闲娱乐。而且通常是愈痛苦或愈扭曲的状况,愈受欢迎。或许是在听闻、乃至目睹他人私密痛苦时,观众获得了一种比较下的安心满足?

    名人打老婆变成公共话题,“肆意渲染家庭矛盾”的电视节目大受欢迎,这两件事,应该也是考验中国必须重新思索、规范现代“隐私权”观念的一体两面吧!

    本文选自杨照博客,戳此查看原文。

    罗胖曰:

    我曾经在一个美国人家的后院里看到一根晾衣绳。

    美国人得意洋洋地说,这是一根随时可以摘下来的晾衣绳。

    然后就演示给我看。

    我说,这不是你家的后院吗?为什么要摘下来。

    美国人一脸严肃的说,“我们这里的社区不让在院子里晾衣服。家里一来人,我就摘下来。你是朋友,我才不摘。”

    所以——

    1,美国人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守规矩。

    2,美国的规矩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自由。

    3,美国的规矩也处于持续的变动之中。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