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2015.6.9
罗胖:
我和我的同事开玩笑说,昨天晚上发生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数据删除事件,就是高考结束的学生们终于可以把很多没用的知识给忘掉了。哈,开玩笑的,我想起我自己高考前几天的一件事,我爸啊一直让我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得诺贝尔奖金,我就问那,诺贝尔奖金那是多少钱啊?那个时候大概是五十万美金吧,于是我就算,如果我得了诺贝尔奖,换成人民币是多少,存在银行每年能拿多少利息,于是就好好学习有了动力。隔了二十多年,回想当年的这件事啊,我对诺贝尔奖的认识已经深化了无数层,所以啊,啥叫学习,不是知识越来越多,而是对同一个知识,已经可以用更高的视野去看它了。祝贺那些高考结束的年轻人,从今天开始,自由提升视野的人生终于开始啦!今天您回复“高考”两个字,给你看一篇对高考分析的好文章。

万维钢
高中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直观的答案当然是高中是用来传授高中知识的地方——但这个答案是错的。
蓝翔技校才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普通高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无用处,绝大多数人高考之后一辈子也不会再用到椭圆参数方程和甲烷的分子式。
高考试题早就远远超出了“有用”的范畴。想要学会解答高考试题,必须经过高强度的专业训练。这些训练并非以“对真实世界有用”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
高中的最根本目的并不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而是把人分类。从高中毕业出来,一部分学生将进入著名大学,他们日后很可能有机会获得一份高薪而体面的工作。一部分学生只能进入普通大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上不了大学。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命题者设计那些刁钻古怪的高考题,并不是因为这些题目有实际意义,而是因为它们够难!当然解题也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品质,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只有足够难的题目才能更好地把人和人区分开来。
名校是一种稀缺资源。只要想进入名校的学生比招生名额多,高考竞争就一定激烈。如果所有高中生都不用功备考,大学也要招这么多人;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考不上而用功,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投入大量无谓的精力,大学还是只招这么多人。
这么激烈的竞争,会不会绑架全国高中生只为考试而学习,乃至于影响中国的创新大业?
不会。
我们来看看近邻韩国。韩国的高考竞争,比中国更激烈。首尔、高丽和延世大学是韩国三所最好的大学,其录取不看别的,只看考试分数,体育文艺家庭背景都没用。韩国所有大公司高管都来自这三个大学,CEO之间常常是校友关系。上与不上这三个大学,未来工资水平有天壤之别。
韩国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很长。他们要在学校呆一整天,晚上还要去上私立的补习班。为了高考,韩国人甚至正在慎重考虑是否应该实行男女分校。
可是韩国不管是科学还是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似乎都没被高考的军备竞赛所影响,它是亚洲科技创新最强的国家之一。这么强大的考试文化之下,韩国居然培养出了比中国更多的优秀足球运动员,他们甚至在电影电视剧和音乐方面也比中国强。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如果你查看历史记录,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在这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后才起来的。中国大力加大教育投入,也是近年经济高速增长了一段时间以后的事情。过去经济增长之前很穷的时候,教育更穷——但是“穷教育”并没有耽误经济增长。
所以也许不是教育水平决定经济增长。也许是经济增长了以后,社会上有了更多高薪职位,人们为了能得到这些职位才对教育产生更大需求。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培养众多高素质人才,当然搞不了创新;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创新的工作机会,那么它也不需要创新人才。人才和工作机会其实是共同增长的,而历史数据似乎显示,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人才并不神秘。在市场作用下如果一个高科技公司需要某一方面的人才,它就一定能找到这方面的人才。韩国完成了产业升级,它给年轻人提供了大量高水平工作,年轻人自然就会为得到这些工作而努力。他们可以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到很多跟工作相关的东西,甚至可能大学也教不出什么有用知识,他们更多地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前提是他们首先得能进入一个好大学。
学生在高中这几年是否花了太多时间准备考试,可能对国家经济真没什么大影响。
本文由罗友 李倩 推荐整理,由作者 万维钢 著作有《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罗胖曰:
什么样的教育能培养人才?
这也许压根就是一个伪命题——
1.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能够用科学方法证明自己是最优的。
2.任何一种公认的糟糕教育方式也都培养出了人才。比如八股文。
3.一个真正的杰出者总是因为天分极高。
4.教育只是提供知识的灌输和筛选的机制。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