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如何制造一个"科学谣言"2015.7.29
罗胖:
话说我又有一位朋友怀孕了,因为岁数比较大嘛,紧张的要死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把吃各种运气的保健品。后来一位产科医生就跟她讲,别相信那些保健品,也别信什么民间土方,那些东西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正好针对你的恐惧啊,人在恐惧之下判断力是零啊。那该相信什么呢?其实只有两样东西可信,第一就是主流医学界经过反复证明的东西;第二呢,就是人身体本身了,我们的身体是数亿年生物进化史打造出来的,经历程度远远超过现在任何人工系统,其中最强悍的能力就是觅食能力和繁殖能力嘛,所以怀孕了要小心肯定没错,但是如果在怀孕早期流产了,那绝大多数情况都不是因为你不小心,而是因为这个胚胎质量不好,你的身体知道它不值得保留,才淘汰掉了,所以要相信你的身体。今天回复“相信”两个字,给你看,为什么有的东西真的不能信。

一小时爸爸
各种造谣和辟谣之间的斗争,大概从人类学会八卦聊天之后就开始了。不过随着媒体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谣言已经从隔壁张三偷了你家萝卜,变成了宇宙射线今天晚上会破坏你家手机。
所谓科学论文文献谣言法,就是用一大堆论文,推导出来一个骇人听闻的结论,比如论证出来小夜灯中的蓝光会造成宝宝得抑郁症,或者喝纯净水会让人blahblah的。
这种谣言很有欺骗性——里面每个论文都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即便是有一定科学常识的读者也会被迷惑。辟谣的成本也很高,你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写信同所有被谣言引用的论文作者沟通,征求他们对谣言的反对意见,才能安心地说:我们终于把谣言彻底干死了。而这个时候原谣言的作者不知道又创造出多少新货来吓人赚钱了。
不过这种引用了很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看上去可信度很高的谣言,实际上编造成本非常低,如果你想这样做,只要遵循四步就好了:
1.先想一个能吓死人的谣言结论,这个事情要跟所有人日常生活相关,比如吃饭、上网、走路、睡觉、喝水等等,越吓人越好,不吓人就不会被传播,就没有商业价值。没商业价值干嘛要造谣?难道做公益啊。不过在谣言里言辞诚恳地表白一下公益之心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2.打开论文搜索引擎,将你需要的谣言分解成关键字搜索,最简单好用的是谷歌学术。这就是为什么最近的造谣小能手们都是身居海外的缘故,除了不会被查水表,还不需要挂难用的VPN翻墙。
3.搜索的结果中,应该大部分都是打自己脸的,不过要有信心耐心寻找,一定能找到一两个能被利用的:不支持没关系,中立也可以;不中立也没事,只要里面数据有一点可用就好;不是人的实验,兔子老鼠也没问题;不要在乎时间和发稿人,哪怕是三十年前马达加斯加的本科毕业论文,或者法国小学生课堂实验你都可以用。
4.将这几篇论文的数据里面最能支持谣言论点的复制出来,用煽动性的言论串起来,然后把这些论文的结论里,所有“可能”、“也许”之类的词都干掉,就说这些实验是你谣言铁铮铮的依据。
好,这就是一篇很可能火爆的谣言稿了,要牢记不要在证据、逻辑、常识之类的地方花心思,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结论一定吓死人,还有后面英文的引用文献清单要越多越好,哪怕你根本没写进文章甚至是反对你的也成,谁会真看啊。做到这两点,10万+的阅读量是起步,就算微信之后删了文章又怎样,这一票就比辟谣公众号辛苦半年涨的粉多了。
话说回来,如何避免被这种谣言吓唬呢?先了解这类谣言出现的基础:民众一方面担忧现代科学科技发展的副作用,一方面又把发现和解决这些副作用寄托在科学研究身上。所以当一万个科研报告说没问题的时候,民众不在乎,当一个科学家有疑虑,或者一个科研报告说可能有害的时候,就会被谣言利用放大无数倍进行传播。
从一篇论文发布到最终被权威机构确认有漫长的路。这其中很多论文最终都会被发现是无效、有误、被推翻的,有些是涉及到诚信的数据伪造,更多的只是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因此不要用没有被后续验证的单独一篇或者几篇科研论文作为实际生活的指导,普通民众更需要关注的还是权威机构在综合大量研究报告之后给出的意见。
随着谣言工作者的进修升级,这种滥用科研报告的谣言一定会越来越多,与其说这是考验读者的专业能力,不如说这是在考验性格。总有些谣言是会超越你我的专业知识的,这时除了依靠自己的常识来判断选择,信或不信,其实更多是潜意识在帮你选择:你喜欢活在恐惧还是快乐中?
本文由罗友李倩推荐,作者微信公众号“一小时爸爸”。
罗胖曰:
我生性怀疑两种知识——
1.不可验证的知识。
比如,头顶铝锅可以接收宇宙射线。
2.不可迭代的知识。
比如,中医最高水平的典籍还是《黄帝内经》。
我不知道它们对不对。
但我知道——
一旦相信这样的知识,被愚弄的可能性很大。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