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看周亚夫定七国之乱的准备2015.10.7

     罗胖:

    对于人来讲,最难受的事情之一就是被动的跟随别人的节奏,比如说坐在你旁边的人,如果开始抖腿,他倒是享受那个节奏了啊,你可就难受死喽!我再比如说自驾游的时候,跟在别人后面开车跑长途是最累的。有经验的人搞自驾游,一般都会约定一个地点大家汇合,路上谁也别跟着谁。哎,我们确实总是急于摆脱他人强加给我们的节奏感,这个心理机制啊,也经常被用于说服他人。比如说有一位做营销的朋友就告诉我,他在向别人要求帮助的时候,总会加上一句话,说没关系啊,你完全可以拒绝我。而效果恰恰相反,很多人反而会因为这句话不再拒绝他,为啥呢?就是因为拒绝是一个你已经提到的选项嘛!他在心理上要摆脱你的控制嘛,不跟你的节奏嘛!所以反而只剩下了一个偏偏不拒绝的选项。那今天您回复“节奏”两个字给你看一个故事,告诉你保持自己的节奏有多难:节奏。

    

    奇妙的奇

    要说战略上的高明,尤其值得看看汉代名将周亚夫的故事。

    周亚夫,汉朝开国功臣周勃次子。为人熟知的是中学教材中《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汉文帝前往细柳劳军,被告知必须派使者拿着节牌通告才得以入得军营,还不可纵马奔驰。当周亚夫面见汉文帝时也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这让汉文帝啧啧称赞,对太子说:“极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这位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发动武装叛乱。吴王刘濞亲自领兵二十万来犯,北渡淮河,会合楚军。先向梁国进击,又派奇兵到崤、函之间埋伏起来,伺机行动。

    周亚夫奉命率领大军东进,反击吴楚叛军。他先拟了个先予后取、避实击虚的策略,向景帝请示,得到景帝的同意。

    于是周亚夫带兵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消灭了叛军的伏兵。

    此时梁国正在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依然不发救兵。最后梁王写信给景帝,景帝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

    但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但几次挑战,周亚夫都不出战。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头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七国之乱得以平定。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

    避实击虚,不为权威所动,以逸待劳……从故事里或许可以看到周亚夫用兵的计策,但更有很多背后的精华并不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斗中,而在《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里:建立一套拥有效率、不为权势所动、有着高效协调能力组织才是最后决定性的关键

    讲这个历史故事有着特别的寓意,对于一个创业团队而言,最重要的恐怕是团队的氛围和组织文化。这一点往往不在其中的人看不懂或看不到,就像随文帝一同劳军的官员都觉得周亚夫傲慢无礼一样。

    而在市场风起云涌之时,各方势力大都气势汹汹高歌猛进,与之针锋相对地比拼,咱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怎么办?

    想那叛乱的吴王刘濞,汉高祖刘邦之侄,可谓身世显赫;20岁时破过名将英布,可谓勇武彪悍;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可谓资源丰厚。面对诸如这样的对手如何应付?

    周亚夫的方略才是上策:避而不出、积粮囤资、截其粮道。最终要建立的是一份灵活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跟随疲于奔命,关注于梁王的当下之急而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性。更何况,周亚夫所领之命是一一军定七国之乱,并不是援救梁王护佑景帝,也亏得其带兵有方才能如此沉得住气。

    有时候,只是看上去不动,最善战的斗鸡其实“呆若木鸡”。所以,对于各位已经急于下诏的“皇帝”们,我们可以说:此时的我们正在以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进,请相信这支部队,天下是不会丢的。

    这是创业团队必须有的态度。

    本文作者 奇妙的奇 ,选自微信公众号“奇妙絮絮谈”。

    罗胖曰:

    有定见,不动摇,当然好。

    只有代价受不了。

    比如周亚夫坚决不救梁王,结下了一辈子的仇恨。

    梁王后来每次进京,都要到太后那里说周亚夫坏话。

    这也是周亚夫后来悲剧的原因之一。

    所以——

    1.有定见。2.知代价。3.肯承担。

    这三者是一体的。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