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微信]你以为每人每天都是一样的24小时吗?2015.10.8

     罗胖:

    一般来说,我们都觉得好学上进这事肯定是对的吧!可是你会发现,一个人如果已经大学毕业了,还整天把学习这事挂在嘴边,没准反而是要坏事的!我就认识好几个这样的年轻人,表面上谦逊好学,但是和周边人相比,反而显得能力比较差。为啥?其实并不是真的能力有问题了,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出问题了,他们总在想,我没准备好啊,我要继续学习呀,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可是你想,这个社会上哪件事情是准备好了才干的呢?所以就耽误了做事呗!所以大学毕业之后啊,在生活中就不能遵从学生时代的考场逻辑,所谓考场逻辑就是,只要努力学习认真准备,你就会有好结果,而实际社会生活中赢家的逻辑是,先定一个目标干起来再说嘛!边干边学边想办法,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今天您回复“时间”两个字,给你看时间的使用方式对人的决定性影响:时间。

    

    奇妙的奇

    童话作家郑渊洁从2014年开始为他的父母做饭。关于做饭这件事,他说:“我做饭,他们(父母)感觉挺好的。以前一个月见2次,一年是24次;现在一个月见16次,一年将近200次。这么一算,我觉得父母长寿了。”

    因为陪父母久了,就觉得父母长寿了——这种感觉或许能证明:时间其实是相对的。表面上看,我们似乎都是公平的,每人每天24个小时,都一样,但要算上相对时间呢?

    你和1个人聊1个小时,其实是2个小时:2个人互相交流的各1个小时;你对60个人演讲的每1分钟都相当于1个小时,那是所有人聆听的60分钟和你讲的1分钟……时间是相对的,而在相对关系中主体输出方会更有一些优势:他们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时间来撬动更多时间,而这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更为明显。

    在一个群里如何能被大家都认识?

    多聊天多冒泡多刷存在感,这是一个办法,你的出现率和被认知成正比,因为相对投入的时间。但我认识一位朋友,每天早上会在群里发一段原创的个人感悟,和微博一样140字不到,末尾署名“今天最美好”。其他时间他几乎不怎么出现,可群里的大家都认识了他,记住了“今天最美好”。

    这可以看出一份死磕的力量,但也是撬动相对时间的方法:坚持规律性地发布内容,让用户养成习惯。写那么一段文字大概需要10分钟思考和大量积累,看那么一段估计也就1秒多,但几百上千个1秒累积起来便有了撬动心智的力量,相比那些把自己时间打碎了去刷存在感的朋友,这或许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技巧。但你真能这么坚持地输出吗?

    或许可以依靠权威、依靠身份来占用更多的相对时间:比如我们都经历过的冗长会议和乏味报告;或许可以依靠传播技巧、人的从众心理来占用更多的相对时间,比如那些烂片和破聚会。

    但更多时候的我们其实可以自主选择,比如换台、离开那个环境、拒绝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活动邀请,让自己的相对时间更可控一些,即便浪费也浪费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上——去看看风景、去陪陪家人、去学习一些技能、去读一些好书……

    除了积累,甚至于还可以试着做一个能输出的主体,做好准备的同时去撬动别人的相对时间,让被你占用时间的人觉得你值,你的意义就大了——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

    时间是相对的,谁都可以成为相对的主体去占用别人的时间。那么,能不能让对方觉得值呢?能不能让大家觉得感觉好呢?这是一个问题。

    而在选择作为一个客体,当自己的时间被占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有意义呢?自己这样真的舒服吗?这更是一个问题。

    就像爱因斯坦在用最通俗的话解释相对论的时候说:当你站在火炉前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热,而且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感觉时间过得相当慢,恨不得马上离开;但当你站在一个美女面前的时候,你也可能会觉得发热,但是到一定时间后,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舍不得离开。

    那么,每一天的时光流逝中,你的感觉又如何?

    本文作者 奇妙的奇 ,选自微信公众号“奇妙絮絮谈”。

    罗胖曰:

    时间是未来最稀缺的要素。

    这导致——

    1.商业的业态竞争变成混战。

    咖啡馆和电影院争夺的都是用户的时间。

    2.人生的竞争也变成时间之争。

    有能力占用他人更多时间的人,成为相对赢家。


  返回前页  返回列表页 百拇医药网 杜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