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高冷”的生活方式
2014/12/31 三联生活周刊

     年末的最后一期,我们列出了这一年中最流行、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眼花缭乱的世界,大大拉长了我们生活的时空感,每一天,都有新的科技产品诞生,每一天,都有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成为下一个潮流引爆点。2014年的生活方式愈发多样,不仅有众筹、海淘、个性化旅行,还有引领潮流的创课、节气与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

     勇敢者的冒险

     陈钦怡正在为明年初离开家去加拿大的一次培训做准备。这是她12岁人生的一次冒险——第一次独自离开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待3个月。她已经在盘算要一个人在外如何自我保护的问题:比如应该带些什么物品,以备身体突然出现的不适状况;如果与房东发生冲突,自己应该怎么据理力争……

     陈钦怡去加拿大是为了学语言。虽然她在公立学校读书时英语不错,而且课外坚持报班补习英文,但进入新学校后,仍然感觉到语言方面力不从心。国际学校是全英文授课,每个新入学的中国孩子的第一个难关都是语言。梅满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后,一开始面临的问题就是做作业的时间太长,常常写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到两三点。“国际学校的作业与以前的作业有很大不同,更讲究逻辑、格局,而且所有题目都是用英文描述。很多数学题其实很简单,但描述题目的英文单词对中国小孩来说太难,所以他常常在看懂题目上就要花不少时间。”梅满妈妈对本刊记者说。

    

     梅满(左)和他的妈妈(右)

     家长也同样要遭遇陌生语言和课程的考验。“在我们家里,姥姥姥爷最先感到焦虑。”梅满妈妈对本刊记者说,“他们突然完全帮不上忙了。”在大都市里,长辈参与是非常多白领家庭的育儿模式。在传统学校就读的几年里,梅满的姥姥姥爷是孩子日常学习的主要监护人,但转入国际学校后,他们对辅导梅满的功课就无能为力了。除了语言障碍外,还有思维的代沟。传统课程里从来没有的作业内容,比如描绘一条河流,或者设计一个城市,都让老人们疑虑重重:孩子究竟能学到什么?

     老人的担忧,一方面来自无法理解新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来自对这条陌生道路前景的不确定。全英文授课,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改变的不仅是孩子的上学体验,也改变了整条教育路径。选择了国际学校的孩子,就很难再回到传统教学的框架里——这意味着他们就此放弃中国高考,转入一条“看上去很美”,但沿路却有颇多断裂的道路。

     国际学校是把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镶嵌到中国环境的一种教育模式。就像对外来物质的天然排斥反应一样,这个嫁接进入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和周围环境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教师就是个例子。国际学校有相当部分教师来自国外,他们的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但随着北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很多外籍人士都纷纷离开了这个城市。“可能会对教师的质量带来影响,因为可供选择的教师群体在减少。”梅满妈妈对本刊记者说。

     而在课程方面,不管教学方式有多么新颖有趣,但求学之路不可能永远轻松。入读国际学校的出路是进入国际高考的竞赛场。对中国的孩子们来说,不管走在哪条路上,他们都逃不开族群的竞争。美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设备最齐全的教育机构,这让它的高考成为世界范围的竞争平台。美国的大学会倾向选择不同族群中的优秀者。也就是说,国际学生要进入好的世界级高校,还是需要面临和同族人的竞争。对中国学生来说,因为中国人的庞大基数,这条路的竞争同样激烈。孙敏对此有清醒的认识:“IB课程(一类国际学校的教学课程)并不好学,越到后面越难,甚至超过中国高考的难度。进入高中后,课业负担也会很重。”

     因此,对选择国际学校的普通家长来说,他们像是进入了一条通向更广阔的未来,但却更冒险的陌生路径,家长们需要小心翼翼在前面帮孩子瞭望着这条路上的险情,提前为路上的沟壑铺路架桥。对孩子来说,进入一个从语言到思维方式都完全陌生的教育体系也是一种需要付出心力的冒险,但路边能看到不一样风景的喜悦,会冲淡冒险的恐惧。就像陈钦怡所说:“我喜欢多尝试一下不同的环境,因为那是我长大后也要去的地方。”(文/陈晓)

     节气

     生活节点

     迷罗穿着一身麻布练功服,盘腿端坐在房间的一头,前方摆一个一尺高的案子,正在说关于节气的事儿。“小雪”代表着寒季的开始,这意味着真正意义的冬天来了,“大雪”是一年中最冷的开始,夜晚越来越长,正是阴气将盛到极点的时候。和他对坐的是10位女士,这个小型课堂里的学生,各自坐在一张颜色艳丽的瑜伽垫上,神情认真,还有人低头沙沙做着笔记。迷罗一停顿,抢在话题的缝隙中,一个年轻的女孩问:“冬至之前要注意些什么?”

     这样的课堂,按照节气的运行,每15天会有新内容,大学学中医专业的迷罗是这个课堂的主人。做过10年瑜伽教练后,他把自己探索的有关饮食和健身经验总结出来,在每一次节气变化的时候,拿到课堂上分享。

    

     迷罗依古法炮制节气药香

     迷罗说,童年时代,每到一个节气,外公总会郑重其事地从日历上撕下一页,说一句类似“立春五芽炒,立夏杏苏草”、“夏至一觉比参强,冬至羊肉萝卜汤”的顺口溜,仿佛这节令是个格外神圣的东西,其中蕴含着无数教人如何去生活的准则。

     访问迷罗的节气课堂当天正是“大雪”刚过,“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位32岁的年轻瑜伽老师此时很像他描述的老人一样郑重其事,他一一解释“大雪三候”,只差撕下日历的仪式感。正是寒冷时候,寒号鸟不鸣叫了;阴气最盛时期,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感知到了,开始求偶;“荔挺出”是说这种植物感觉到阳气而抽出新芽。按照迷罗的说法,在“大雪”这个节点上,冬令进补的序幕逐渐拉开了。

     “节气是生活方式变化的节点,是解读天地自然的密码。”迷罗说得挺神秘,面对听课者关于冬至的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用土圭观测太阳,就测定出了冬至,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在八卦中,冬至对应复卦,从卦象看,六爻之中,上面五个是阴爻,下面一个是阳爻,这代表一点阳气开始生出来了。《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在这一天,盛到极点的阴气开始衰退,从而会有一点阳气萌生,是阴阳转换的时刻。在冬至上,要把这一点阳气之苗呵护好了,在下一年中,它就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提问的女孩子还是一脸疑惑,迷罗不急不缓,继续讲,几个坐在台下的学员又低头开始记录,学习气氛不比高考之前的高中课堂差。“人的能量是风季发,暖季生,热季荣,雨季化,干季收,寒季藏,进入了寒季,人要做好封藏,大雪过后是冬季进补的最佳时机。冬至之前的节气是大雪和小雪,小雪应清肠,大雪宜进补。”

     从童年时代家里老人主导的饮食习惯再到后来自己学习中医,迷罗说他的生活方式一直是随着时令变化的,其中又相互联系着。小雪后的那一段时间,他最推崇的是一碗“白玉清肠水”,这是为了在之后的节气里更好进补,“所谓欲补先清”。迷罗讲完了听起来玄而又玄的理论,面对皱着眉头的听课者,每一个人的表情好像都在问:“什么白玉水?到底怎么做呢?”

     在座的听讲者里多是寻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年轻主妇,比之于传统文化的艰深,对实用的生活知识更感兴趣。迷罗倒也实在,国学课立刻变成中式烹饪课,他依然盘坐在地上,腰板挺得倍儿直,事无巨细地讲食材和配料。白玉清肠汤其实就是白萝卜汁,中医认为它能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有清洁肠胃的作用,是进补前清除体内毒素的好方法。听众们对类似内容更买账,他继续不厌其烦地讲烹饪的步骤,洗净削皮,填上几片姜以平萝卜的寒气,兑上蜂蜜打成汁。

     学员们低下头记录食谱,我才发现,从课堂开始,迷罗的坐姿几乎是一动不动的,两腿交叉盘坐在一起,打成莲花座,腰挺得很直,没有一点松懈。学员们倒是累了,课上到后面,已经有人趴在面前的案子上休息。他还是端坐着不动,稳如泰山的样子。

     静坐,这正是迷罗在冬至倡导的修养方式。《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迷罗说,冬至应该是身心平静的日子,最好的方式就是静坐,人在这种状态下,内心是安静的,血液流动也变得缓慢,心脏的负担减轻,由此能达到休息的目的。陆游的《冬至夜坐作短歌》里也写道:“一阳萌生从此日,老人坚坐午达夕。”

     迷罗的生活其实并不算闲适,他经营着自己的瑜伽馆,还有电视录制、培训、写作的任务,经常觉得身体疲乏。睡眠时间不够的时候,他用打坐来休息身心,和喧闹、忙碌暂时隔离开,寻找内心的安静。(文/阿润)

     ⊙ 本文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