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白银连环杀人狂,更可怕的是全社会的厌女症
2016/8/31 笨鸟文摘

    

    

     来源:韩松落见好(ID:hansongluo85)

    

     白银连环杀人案破了,28年时间,在甘肃白银和内蒙杀了11个女人的连环杀人狂,在他的小卖部被抓,被抓的时候,他52岁。

     第一个被杀的女子死于1988年5月26日,地点是白银市白银区,此后十四年时间,陆续有九个女人死于非命。加上发生在内蒙的,有相似特征、被并案处理的两个案子,这个杀人狂一共杀了11个女人。这还是目前知道的数字,我的预感,经过审判之后,可能还有案子会归并进来。杀人狂是用生命在做养成教育,不可能轻易住手。

     我对这件案子的印象极为深刻,因为,凶案接连发生的那几年,我就生活在距离白银80公里的兰州,而这个杀人狂的老家榆中,也是我的老家。记得当时,系列凶案搞得人心惶惶,女孩子上下班和上学放学,家人都必须要接送,因为信息不明朗,还出现了许多传言,有人说,杀人的是一个犯罪团伙,为了偷器官而犯案,又有人说,这个杀人狂专门杀害穿红衣服的女人,白银市的女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红衣服极为畏惧。

     这种凶杀案,有一种奇怪的效果,所有处于幽暗不明中的事物,都有这种奇怪的效果,它会引发心理上的恐慌,并让它附加了本不该有的神力,它会变得大于事件本身,繁殖出各种衍生品,它像叫魂妖术,引发更大动荡。讲掉,消解掉,未必能让事件解决,至少清除它的神力。

     最好的办法是公开消息。白银市公安局在2004年做出抉择,他们向社会公布了一份《白银市公安局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件宣传提纲》,公开案情,悬赏20万缉拿凶手。他们还公布了他可能的特征,例如身高、年龄、性格和可能的活动区域。这在我们这个尚嫌保守的地方,是极大的进步。

     破案的的现在,是一个媒体过度发达的时代,案子破了才两天,就有大批媒体亲临现场,他的亲朋好友、他的儿子、他的房东,甚至包括他的小学同学,都被访问了个遍,连他家小卖部的登记信息都被挖了出来,除了案件核心部分的信息,所有能曝光的都已经曝光了。这或许是一件好事,这种曝光,这种过度讨论,至少让这件事变成了一件可以讨论的事,有助于让它去魅。稍早发生的连环杀人案,即便最后被侦破了,也没能获得这种效果,例如九十年代的讷河连环杀人案(想写这个案子,怕掉粉),还有八十年代的龙治民杀人案,因为信息曝光不充分,到现在都还藏在幽暗之中,变得越来越神秘,这种神秘感太可怕了,远比杀人案本身可怕。

    

     案件破了,网上能看见的,多半是肯定。因为,对连环杀人案稍有了解的,就会知道,这种随机选择杀人,凶手和被害人之间没有关系的案子,是非常难破的。当地的警方,为了这个案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白银居住过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们都被采集了指纹,第一次没采集到的,警方还来采集了第二次。也正是因为警方没有放弃这个案子,他才会首案28年之后,被筛查出来。

     也有人质疑,最后破案,是通过DNA筛查,而这项筛查之前就做过了,是什么原因,让凶犯逃过了第一次筛查?其实,从公开信息里可以看到,凶手曾经在白银生活过,户籍不在白银,后来他回了青城老家(他的老家距离白银才30公里),之后,他都是到白银市杀人,杀完人再回老家,就这样躲过了筛查。

     后来他之所以回到白银长期居住,我猜是因为孩子。2002年,目前已知的最后一件凶案发生时,他已经38岁,他的大儿子已经十四岁了,刚刚进入初中,需要好一点的教育环境,而他所在的青城小镇,是不能提供这种教育环境的。从这两天曝光的信息来看,他妻子和他,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够考出去而且考上好大学(实际上他们也做到了),他不得不举家搬迁到白银,方便孩子去读白银市里的中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白银市范围的凶案开始停止了,一方面,可能是他的体力心力跟不上了,另一方面,长期居住在白银,熟人越来越多,有被认出来的危险,兔子不吃窝边草,是所有凶犯必须要遵守的第一条生存律令。

     如果在那之后还有需要并案的凶案,也一定发生在外地。但根据我得到的消息,他之所以选择在白银作案,是因为他在白银工作生活过,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包括整个城市的房屋和道路分布,以及这个城市的作息时间。后一点尤其重要。白银是个工业移民城市,整个城市的居民,都依靠几个大工厂生活,他们的生活作息,和工厂的作息高度一致,有一些工人需要上夜班,然后在白天回家休息。他正是摸准了这条规律,才敢于在白天犯案,他的杀戮对象中,有好几个是白天不上班的女工,而她们住所的周围,别人却在上正常班,她们即便呼救,也没人能够听到。

     有了这些经验,他未必敢于轻易到外地犯案,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了解一个陌生地方的房屋和道路,更不了解人们的作息时间和行动规律。除非他能在外地长期居住。但2002年之后,他的两个孩子,一个马上要读高中,一个马上要读初中,妻子在打各种零工,不可能用全部精力照顾孩子,本城的人杀不了,也没法去外地专职杀人了,只好早早收山。所以,2002年后即便有可以并案的案例,也不会太多。

    

     案子本身,我想说的,暂时只有这么些,我关心的是另外一些事。

     那就是对杀人狂犯案动机的讨论。凶手被抓之前,人们就认为,凶手肯定被女人伤害过,在情感上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导致他仇视女人。凶手被抓之后,这种猜测就越来越多了。在目前看到的新闻报道里,都提到他早年情感经历不顺,甚至很畏惧性格外向的妻子,人们认为,这就是他仇视女人的原因,在一个采访中,记者还专门调查他妻子平时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得到的答案是,他妻子并不爱穿红衣服,更多时候穿的是黑衣服。

    

     情感经历不顺,这并不意外,他家境贫寒(请去网上搜索他家的老屋),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没有工作,没有钱,又可能患有乙肝(在一个疑似凶手发布的帖子里提到了这个极为私密的信息),加上性格也并不讨喜,情感不顺是必然的。

     偏偏他又自视颇高,觉得自己个子高,“眉清目秀”(这是疑似凶手发的帖子里作者用来形容自己的词),智商很高,甚至给自己起了个personKing的网名,想象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落差这么大,心理失衡是必然的。但这未必就是他变成连环杀人狂的全部动机。

     杀人案不罕见,但多数凶案的凶手,虽然和我们在心理上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连环杀人狂和我们这些普通人乃至普通凶手,却是有极为严重的差异的。他们之所以成为连环杀人狂,有复杂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原因,有些是天生的基因缺陷,有些是后天家庭教育的错失,有些是各种原因的联动。

     对他们来说,杀人这件事,是他们生存之必须,杀人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欣悦,杀人本身就是一种性快感,所以,即便是对色情杀人狂来说,被杀对象是男是女,很重要又不很重要。

     讷河杀人狂贾文革虽然貌似是异性恋,却胁迫了几个女杀手,去火车站等地方帮他诱骗男人,带回他们的魔窟,虐杀并且割下睾丸和肾煮熟吃,甚至故意在被害人面前做爱,整个案子里浓浓的异样的情欲味;杀人狂杨新海既强暴女孩子,也强暴男孩子;佳木斯的连环杀人狂宫润伯多数时候杀男孩,有时也杀女孩。很多杀人狂选择女性作为杀戮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基于性倾向做出的选择,一方面也是因为女性体力不如男性,容易被控制。

     总之,他们未必是因为仇视女人才杀女人,他们要的首先是杀人,其次才是杀女人。情感受挫、婚姻失败之类,可能是个引子,但只是个很小的引子。有没有这个引子,他们都要动手的。

    

     正常人不可能理解杀人狂的心理状态,正常人得用常人的逻辑去理解这件事,必须要给这些无因之树找到原因,他们只会想,他一定被女人伤害过,所以仇视女性,所以走上杀戮之路。这种逻辑渗透在整个破案、讨论的过程中,也渗透在破案后的新闻报道里。

     白银连环杀人案是这样,之前发生在我们这里的一起连环杀人案也是这样,在那个案子里,一群小伙子开着伪装成出租车的套牌车,在晚上九点左右,等候在大商厦和公司比较多的地方,专接漂亮女孩,女孩一上车就被控制住,然后被他们劫财后虐杀。而所有的新闻报道,无一例外地提到,主犯曾经被女孩抛弃,情感上受到了巨大伤害,因此仇恨女性,随后走上犯罪道路。

     情感受挫的人,不只有他们,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有情感受挫的经历,而且,一个人一生中,至少会有遭受过一次严重受挫,但不是所有人都杀人以及成了杀人狂的,绝大多数人,都得自己克服自己消化,并在受挫中成长起来。可见,情感受挫,对没有杀人狂基因的人,并不是一根引线。

     但糟糕的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在一种或深或浅的厌女症笼罩下,这种厌女症的表现是,从不肯承认女性是有独立情感和思维的,把女性当做男性可以彻底拥有的物品,与此同时,把女性“他者化”,把女性塑造成一种具有特别人性的生物。例如,不停强调女性的拜金,强调女性的情绪化,强调她们多么容易被别的男性的相貌或者性能力吸引,一旦被女性拒绝,就立刻把原因归并到拜金、情绪化、对性的永无餍足上。一旦人生低落,就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没能得到女性的垂青。

     在《水浒》等等古代小说里,在民间故事里,在各种杀害女友、妻子的案例里,在喊麦歌手的唱词里,这种情绪都不断出现。在郑智化的《堕落天使》里,女性是以这样的面貌出现的:“你那张略带着一点点颓废的脸孔,轻薄的嘴唇含着一千个谎言。风一吹看见你瘦啊瘦长的脚阿喀。高高的高跟鞋踩着颠簸的脚步。浓妆艳抹要去哪里,你那苍白的眼眸。不经意回头却茫然的竟是熟悉的霓虹灯。在呜咽的巷道寻也寻不回你初次的泪水,就把灵魂装入空虚的口袋,走向另一个陌生。无可救药的歇斯底里和一派的天真,刻意的美丽包装着一个嫉妒的女人,是你攻陷别人,还是别人攻陷你最后的防线,当你度过了一个狂欢的夜迎接寂寞的明天。”

     尤其是在新闻报道里特别是犯罪新闻,紧接着“因为女友离去”、“被妻子抛弃”、“女友跟着有钱男人走了”之类的情节出现的,就是男人的犯罪、失落。当事人这么说不奇怪,记者们普遍接受了这个叙事框架,读者也普遍理解了这个情节要素,才是最不可思议的事。

     其实,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理解他人、理解女性的,他们必须要把女性设想成一种古怪的、拜金的、毫无感情、随时准备跟着多金大屌男离去的异物,才能让自己稍稍得到纾解。而王宝强婚变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共鸣,也是因为,它坐实了被男人也被女人恐惧着的事,它提供了一个极为经典的厌女证据,这个证据甚至触怒了很多女人,所以,女人们会在网上留言,表示“M把女人的脸都丢尽了”、“为女人里有这样的人羞耻”。

     在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一书里,她提到了一个经典案例,那就是2008年,发生在秋叶原的加藤智大无差别杀人事件,加藤智大在去秋叶原行凶前,在网上发了一段话,认为他之所以“无人气”,是因为他相貌不佳,而女人只会被男人的相貌吸引,所以他说:“要是外貌好,我就会有女朋友;有了女朋友,性格也不会这么怪癖。我就可以普普通通地干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车有房,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

     能否占有一个女人,为什么这么重要?不能被占有的女人,为什么这么可厌?在美国学者伊芙·赛吉维克的《男人之间》一书中,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她认为,男人不是被女人选上而成为男人的,男人是在男人集团中被承认为正式成员后才成为男人的,女人只是加入其中的资格条件或成为成员之后的时候奖励。“有女朋友”,指的是将一个女人据为己有的“拥有”状态。即便其它所有要素都欠缺,只要有了这最后一个要素即拥有一个归己所有的女人,便能满足男人之为男人的最低条件。如果自身条件再优越,却没能“拥有”一个女人,这种男人的价值就会降低。男人集团绝不会承认这样的男人为一个成年男人,绝不会给予他这个集团的正式成员资格。

     这种厌女倾向,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杀母”文化。在孙隆基的《美国的弑母文化:20世纪大众心态史》里,提到弥漫在整个美国社会的杀母幻想。到了80年代后,“它已经成为一种电影意象成语,编剧不假思索,把一个人人格的失败、变态都归咎于‘妈妈’”,“在现实里,明明是男性的犯罪率高于女性,但美国的刑事学思想却把男性的犯罪心理女性化,而且总离不了‘妈妈’因素。”当然,这里的“妈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妈妈,而是一切女性,是意识里的女性元素。

     在连环杀人案的讨论、报道里,这种“厌女”、“弑母”元素随处可见。白银连环杀人狂,就被理解为一个上一代家庭亲子关系失败的受害者,也被理解为情感受挫后的报复者,更被理解为妻子威严之下寻找额外发泄渠道的可怜虫。他作为杀人狂的属性,反而被遮蔽了。这种理解的另一层意思是,只要你能摆脱一个冷漠狂暴的母亲、拜金的女朋友、威严硕大的妻子,你就能获得自由,而那些杀戮者,没能获得这种自由。说明白一点,他们值得同情。

     这种“厌女”情绪,又会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下一个有杀人狂潜质、有暴力基因的人的意识里,当他被女人拒绝的时候,他深感受挫,并且意识到,自己没能得到进入男人集团的门票,他可以启动自己的仇恨,也可以启动自己的报复,有了报复这个理由,杀人行为变得合理了。

     比起个别连环杀人狂,这种弥漫全社会的“厌女”情绪,才是最可怕的东西。

    

     - 还可以看 -

     ▼

     阿根廷玫瑰:从妓女到第一夫人的传奇

     食商低的人肯定不懂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富足

     26岁的她如此直面死亡,无比平静却格外震撼 …

     推荐:笨鸟读书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笨鸟文摘(bnwz2012)我们是新榜2016年500强之一。先飞之笨鸟,文摘之精华。选文交给我们,时间节省给你。我们是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的微信自媒体第一联盟“WeMedia”成员,合作微信:56306838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笨鸟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