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篇|合并潮:又一场技术变革的轮回
2016/1/13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3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为什么巨头要买这么多?为什么企业要合并?其实质究竟是什么?

     口述/百联咨询创始人 庄帅

     文/本刊记者 谢丹丹

     人类历史上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总会引领和催生新的商业形态。

     正如德国借助坦克装备横扫整个欧洲一样,每次新的技术变革,都会将上一次技术建立起来的整套商业形态推倒重来。

     2015年被外界称为“合并之年”,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今年的合并这么频繁?

     事实上,这并不是哪一个时代面临的特殊问题,合并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几乎每一项技术诞生之初,人们都在思考如何创造一种新的商业形态,来适应当前技术的发展?合并则是对新技术下商业模式的一种探索路径。

     技术催生新商业形态

     贝尔发明电话以后,电话销售职业开始兴起。在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取而代之出现的是网络推广人员。事实上,二者并无差别,只是技术变革导致了售卖方式的变化。同样,如果没有大宗物流、定位系统、规模化工厂的发展,就不会诞生沃尔玛。

     那么,电商是如何出现的呢?是电脑信息技术、有线宽带技术、数码相机技术的发展等决定的。比如:将数码相机上的存储卡往电脑上一插,经过美图秀秀的处理,精美的商品图像就能立刻呈现出来。

     迄今为止,技术的演进走向了移动互联网技术,而移动互联网是什么?

     以前,人们要在电脑前完成的事情,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完成。无论是购物,还是浏览高清视频,4G时代的移动技术,让人们能够突破空间限制,畅通无阻地享用技术革命的成果。比如:打车不需要再站在路边望眼欲穿,可以通过电话叫车;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只需呆在原地动动手指,车就会来找人。而没有移动互联网、GPS等相关技术,就不会诞生滴滴这样的商业形态。

     所以,技术的发展对商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懂赚钱的“唯技术”是误区

     纵观历史,技术在诞生之初几乎与商业无缘。技术似乎从来都只是科学家的行为。科学家不懂赚钱,只要有人出钱,他们只需不停地研发新技术就可以了,并不会去思考技术的商业化问题。这个“科学家逻辑”至今没有被颠覆过。

     一项新的技术刚开始应用在商业中的时候,往往会犯科学家的错误。

     很多技术创业公司,都很注重用户体验,产品体验好、技术顺畅、后台效率高……但是不懂怎么赚钱,不去思考企业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商业模式是以盈利模式为核心的,创造利润更是企业的根本目的,不懂赚钱的“唯技术”就是这类企业常走入的误区。

     中国人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尤其落后。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当人们还在讨论交通规则的时候,美国人在沃尔玛的仓库里已经全面使用无人驾驶技术了。他们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仓库的叉车上,仓库里都是封闭系统,哪需纠结于交通规则呢?

     淘宝在挣钱之前,整整亏了六年。现在,这个角色轮到京东、美团。当新技术来临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寻找变现的方式。这就是商业和技术之间的悖论,当前环境对整体商业组织的要求,超越了商业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技术让人好奇,但怎么赚钱呢?

     人类对未知事物充满两种心态:一种是好奇,一种是恐惧。前者有利于商业,后者反之。但商业都可以利用这两种心态为其服务。

     将恐惧用得最好的当属保险业,吓唬你“谁都可能得癌症”。这是建立在大众心理上创造出来的商业模式,跟技术无关。

     但是,当大众心理和商业模式二者之间,插入了技术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消费者因为好奇,会去一家新开的餐馆吃饭,所以人们不会去质疑它的商业模式。但是,当技术插入的时候,就会有人问了,“上门做饭靠谱不靠谱?”“这个App多少钱?”“会有人下单吗?”“补贴怎么办?”

     而回到商业的本质:其实这还是一家餐馆。但应用了新技术的餐馆怎么挣钱呢?此时,人们的好奇心和恐惧感是翻倍的。

     事实上,技术的应用和习惯的培养都有一个周期。刚开始,大家都在思考微信支付怎么使用,其中有一个团队发明了微信红包,然后大家就用起来了。但微信红包具有不可复制性,它不是事先规划好的方法。

     至今,人们还在苦苦追索:如何培养用户对技术的使用习惯?但找到办法之前怎么办?只能靠补贴,靠各种补贴。滴滴出行补贴数亿元,以培养用户在移动支付技术上的使用习惯。但补贴不能消除恐惧和好奇。补贴能否形成商业模式呢?不得而知。也许有时候,一项技术并不适合某个业态,比如上门美甲、上门美发,试想,女人愿意放弃逛商场的机会,选择在家理发吗?

     除了补贴,还能做些什么?

     由于不明白如何将新技术应用到商业领域,自然要靠补贴砸市场,这个过程会烧很多钱。那怎么办?就找一个巨头买了吧,或者跟同行合并吧。

     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出路,为的是要将这个商业模式延续下去,而巨头也需要在新技术的应用之下,寻找新的机会。

     为什么巨头要买这么多技术型创业企业?为什么企业要合并?互联网时代合并的实质,是巨头和创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尽管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不成熟,但在用户的习惯培养方面很有价值,这让巨头恐慌。他们害怕在这场新的技术变革之下,某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寻找到了通往新商业时代的桥梁。

     而在美国,这样的事情已然发生。Facebook、塔吉特等创新公司,在一夜之间就对原有巨头构成了巨大威胁。美国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在中国也一样会发生,因为中国的商业模式是基于美国的技术、思维、资本模式构建的,所以一定会走他们的路。因此,大规模合并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庄文静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乱局中,民企老板如何“活下去”?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