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关键客户!
2016/6/2 中外管理杂志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把“财”比喻为“水”的话,我们无疑遇到了大旱之年。

    

     文/本刊记者 李靖 责任编辑/化石

     这样的大旱之年里,商业的精灵——犹太人所创造的用水奇迹,不得不提。

     大部分领土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但以色列却能做到在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让农业产出翻了五番!秘密在哪里?游人去以色列会发现,有绿色植被的地方,常常会发现一条条手指粗细的管子,管子上有一个个小孔在定时、定量地向植物提供水分和养料。可以说,以色列这个在沙漠上建立的绿色奇迹,在技术上,就是独创的滴灌技艺几十年精益求精发展的结果。犹太人滴灌技术对世界农业的影响之大,以至于被人评价:犹太人为世界做出了两大贡献,一是《圣经》,二就是滴灌!

     应该说,在企业营销投入“灌溉量”有限情况下,换得最大回报的秘密,就在“滴灌”二字上。

     对关键客户进行的适应性营销的成本,其实要低于大水漫灌式的大众营销成本,而通常理解的20%关键客户,撬动市场的能量也是有目共睹。危机中市场营销的问题,其实是避免大水漫灌,往精耕细作的滴灌发展的问题;是如何“集中优势兵力”维护和开发关键客户的问题;也是转变传统的大众营销习惯而熟练掌握关键客户营销之道的问题。

     经济的大旱之年到了,营销并不必然遭遇灾难。旱年自有适合旱年的灌溉方法,只是看我们是否足够用心地探索和身体力行。

     《中外管理》杂志特别推出的“滴灌”专题,就是将有如《圣经》般贡献的“滴灌技术”引入营销,把营销领域的“滴灌”经验,一一“采”来,择其实用和新颖的探索成果敬飨读者。(李靖)

     “常规”的营销思维都是围绕大众营销而展开,但是“大众”的土壤却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难以灌溉。

     里斯:“大规模营销”正在消亡

     译/里斯伙伴(中国)公司总经理 张云

     在营销领域,历来的“常规”思维方式都是围绕大众营销而展开,但是“大众”的土壤却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难以灌溉。

     不仅量入为出的企业难以再那么慷慨,而且随着媒体种类、数量的急剧膨胀,消费者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碎片化”倾向,且面对更多商家的“争抢”。

     所有一切都在呼唤我们掌握新的“集中兵力”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美国“定位之父”里斯先生年轻时曾在军队效力,深受“集中兵力”这个兵家核心理念的影响,乃至在半个多世纪的营销生涯中,里斯先生也始终没有离开过对“集中兵力”的思考:定位、聚焦等等,都是在对市场进行“主攻方向”的选择和“滴灌”式的重点突破。

     让我们来听一听里斯先生对“滴灌关键客户”营销的探索和分析。

     不必到达每一个人

     《中外管理》:从大众化营销,到有针对性的重点客户的营销,这是经济危机中企业更加关注的事情,您怎样看企业的这种营销侧重点的变化?

     里?斯: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方向。大规模营销的概念正在消亡。

     多年前,企业试图抓住每一个顾客来购买他们的产品。“到达和频次”是这一概念的中心思想。在预算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次地到达每一个人。

     多年前,在广告的费用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广告的传播媒介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前提下,这是可行的。例如:公司可以在某一广告媒介——例如有线电视——上投放广告,就有可能到达90%的潜在顾客。

     今天情况已经改变了。仅在一个媒介上投放广告试图到达每个人,这不可能。另外,经验丰富的营销人意识到并没有必要到达公司的所有潜在顾客。

     大量的市场研究表明:多数消费者是通过“口碑”来获取有关的品牌信息。在一些案例中,十个买家中有九个受到朋友、邻居、亲戚等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转嫁”营销。十个买家中只有一人是受到广告信息本身的影响。

     我们为很多行业的不同企业制定营销战略,但从未建议使用所谓常规的“到达每个人”的方法。

     我们建议的战略一直都是聚焦于你所称的“重点客户”营销。当然,我们用一个不同的名字。我们称之为“聚焦”。

     “口口相传”渗透市场

     《中外管理》:在对关键客户的“滴灌”中,公关和广告的必要性在哪里?怎样在公关和广告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滴灌”效果?

     里?斯:公司要做的是让信息到达传出口碑的“第一张嘴”(译注:即口碑传播的原点人群)。这就是为什么广告(当然还有公关)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在今天传播费用比过去昂贵且传播信息过量的社会中,公关或广告策划的战略必须改变。广告应该是直接针对“重要的人”,而不是力求到达每个人。换句话说,是那些在他们的社交圈中对身边的朋友有重要影响力的人。

     此外,传达的信息也要用人们的转述中易于表达的字或词来表现。

     例如:宝马将自己定位为“终极驾驶机器”。人们说“我为什么要买一辆宝马”时,这个概念就很容易被表达出来。

     答案就是:“因为它给你带来驾驶的乐趣”。

     沃尔沃把自己定位在“安全”也是一样道理。为什么要买沃尔沃?

     “因为它开起来很安全。”

     另一方面,雪佛兰汽车将自己定位为“一场美国革命”。人们如何把“美国革命”这个概念通过口碑传达给一个潜在的汽车买家呢?

     “买雪佛兰车是因为车前部有一个暗藏箱,足以放下一支AK-47步枪吗?”

     聚焦关键人群

     《中外管理》:对关键客户的营销,与大众化的营销传播活动,您认为有什么区别?您非常强调营销中的牺牲原则,对关键客户的聚焦而放弃大众营销,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另外类型的牺牲?

     里?斯:营销人员首先需要意识到的,是到达产品或服务所有潜在顾客的费用很高,可能性也不大,此外要意识到这也是没有必要的。

     同样的花费,将广告预算投放在重点人群上会比散播在大量人群上更有效。

     必须要创造的是我们所称的带动“卖点”的舆论。换句话说,创造一个能为品牌产生好的“口碑”的环境。

     接下来就是运作广告,用相同的字或词来强调“卖点”以描述品牌。

     问问你自己:如果我要向一个潜在顾客推荐我的产品,我会说什么?我应该用什么词来描述我的品牌?

     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广告的力量很弱。因此,如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需要不断重复。相比于将同样的信息传达给大量人群所需要的努力——也就是大规模营销的方式,针对小量的关键人群,而且接下来使他们将信息口口相传给其他人群,这样的发力会更有效。

     警惕“常规思维”

     《中外管理》:在您看来,企业进行关键客户营销的时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里?斯:设计的营销战略经常与“常规思维”相冲突是一个问题。因为常规思维基于过去使用的“到达每个人”的战略,而这在今天已经不再奏效了。

     《中外管理》:什么类型或者发展阶段的企业,更适合采用重点客户传播的方法?

     里?斯:营销应该分为两步走。首先是公关,而后是广告。先用公关为品牌创造可信度,再用广告重复并加强这一可信度。

     当然,这是推出新品牌或新概念的方法。

     但是有很多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只有用广告来传达他们的信息。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很少或几乎没有新的传播价值。这也是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很难引起公众注意的原因。

     因而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应该使用重点客户传播的方法,而不是力求到达每个人。

     “滴灌”的精髓在于对“集中兵力”和“对手选择”的拿捏——一定要用优势力量在“关键位置”出手!

     “关键点”创新

     与大众性营销相比,“滴灌”这种针对性营销更强调对“关键点”的掌控。

     例如:是否在对关键客户进行精加工、深加工?是否在对关键受众进行聚焦式传播,进行重点突破?

     总之,“滴灌”的精髓在于对“集中兵力”和“对手选择”的拿捏——一定要用优势力量在“关键位置”出手!

     那么,聚焦在关键点上的创新,又有哪些案例可供品味?从这些创新的成败中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反思?本文将对一些精彩案例的关键之处,进行挖掘和考量。

     “够拽”的国航金卡会员

     案例:

     同样是航班乘客,有的可能一年只乘坐一次飞机,而有的却是飞行里程长、乘坐频次高的“空中飞人”。国航通过对乘客的统计,为六万多“空中飞人”办理了国航VIP会员资格。

     一位常年在各地做培训的VIP会员张先生对《中外管理》讲:印象最深的,是可以得到与众不同的优先服务,例如曾遇到时间紧迫,但很多人挤在一起办登机手续的时侯,只要掏出VIP卡,服务人员马上会优先办理,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从VIP专用通道登机,这可大大方便了登机过程。张先生形容:“那叫一个拽!”而且登机之后,也会在用餐等方面得到优先服务。

     这部分高端客户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着,每年贡献给国航的收入达六七十亿元人民币。

     点评:

     关键客户营销的基础,是首先识别出关键客户,通过对客户消费行为的分析,就可以完成这一过程。

     但是,进一步为客户创造差异化体验、满足关键客户的情感需求,才是关键客户营销的“临门一脚”。要把关键客户营销的一系列措施落实到“现场”,让关键客户感知到、体验到他的与众不同。

     好的营销应该是这样的:与其影响这个人的理智,不如影响这个人的情感。谁又能说方便之外,“拽”不是相当多关键客户的重要需求呢?

     加拿大皇家银行“抄底”医学院

     案例:

     银行领域对客户的争夺向来是激烈而残酷的。在加拿大皇家银行(RBC),领导层认识到:一些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很可能以后会变成富有的、给银行带来利润增长点的客户。

     于是RBC分析师仔细研究了年轻客户的数据资料,为未来收入有着强劲增长潜力的人群做客户细分。

     最后,目标被锁定在医学院或牙科学校在读学生,以及那些实习医师人群身上。

     于是RBC发起了一个融资产品计划,满足处于借贷状态的年轻医学从业者的融资需求。这个计划包括:助学贷款、为新开业的从业者提供医疗设备贷款、为他们的第一个诊所提供发起贷款等。一年之内,RBC针对这类用户的市场份额从2%快速上升到了18%,而且,几年后这类客户平均每位给银行带来的收入,是公司整体平均水平的3.7倍。

     点评:

     获取关键客户如同买股票一样,当前表现好的股票大家都看得见,但是追涨潜力可能已经不大了,而且购买成本也绝非低点。如果换一种选股视角,能够找到潜力股抄底,才是真正的智慧。

     关键客户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周期,看清楚他们的价值周期,不仅能够判断这个客户的总价值几何,最关键的是找到入手的最佳时机。

     “识别”才是真功夫

     案例:

     王先生是上海一家商场的金卡客户,不久前商场送给他一个漂亮的手机链,不过这个手机链可不只是漂亮这么简单。

     手机链里有RFID射频技术芯片——只要王先生走到特定场地,商场就会识别出其身份。

     王先生到了商场,发现一个大块的LCD液晶屏正显示着向他问好的信息,以及优惠提示:上次您挑选过的××空调有新品到货,如果您购买会享受金卡会员×折优惠。

     另外,最让王先生满意的是付款服务:虽然付款时金卡会员可以优先,但是王先生为人低调,不愿意直接拿着金卡到收银台“加塞儿”。可是有了这个手机链之后,王先生付款时,会被服务人员主动识别出来,立刻上前帮助王先生完成付款手续,避免了“加塞儿”的尴尬。

     点评:

     汉拓咨询公司叶开对《中外管理》介绍:关键客户营销的“关键点”是对VIP客户的识别。能快速、准确识别出来,是围绕关键客户做文章的核心问题。“否则的话,只是发给关键客户一张卡片,让关键客户被动地使用,客户体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也是目前许多企业关键客户营销的问题所在。”

     另外,从关键客户的情感体验上来看,前文虽然提到“拽”也不失为一种客户需求,但总有低调的客户,如果不识别出来,并且主动提供优先服务的话,这些关键客户很多时候恐怕会放弃自己的权利。

     “拽”也要“拽”得恰到好处!

     “小型活动”的魅力

     案例:

     晨达公司有1000多个客户,最近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对客户进行细分:不仅从1000多个客户里分出100多个大客户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客户,而且通过摸底,对这些关键客户的爱好进行了了解。

     晨达公司发现,关键客户的爱好可以进行小规模归类:有的喜欢打高尔夫,有的喜欢参加酒会,有的喜欢试驾新车。

     于是晨达公司开始有针对性地组织二三十人的小型活动,高尔夫、酒会、试驾新车等等,每个活动都如同组织一个小规模的沙龙,操作简便,但是活动过程里公司与客户的交流非常充分,活动完毕,“趁热打铁”进行的业务交流也要顺利不少。

     而另一个收获,晨达公司发现:以前每年针对1000多个客户组织活动,一次开销要十几万元,交流得还不充分,而这样一些小型活动,总体算下来五六万就拿下了。

     点评:

     这就是小型活动的魅力!

     有句话说得好:功夫在诗外。关键客户营销的秘诀也在于此,所谓“不能交流,怎能交心;不能交心,怎能交易”。

     这一点对中国客户尤其重要。如果与关键客户建立良好关系,就必须通过一些功利性较弱的活动突破客户的心理“外壳”。一旦突破,谈业务的事情也容易了。

     叶开认为: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一定要有很好的细分和定位,从而开展适应性营销活动,而且企业会发现,适应性营销活动的成本,往往比大众式营销要低。

     猎犬计划!

     案例:

     汽车销售大师乔·吉拉德在销售汽车的生涯中,施行着一套名为“猎犬计划”的方案:让顾客帮助介绍顾客。

     乔的很多生意都是“猎犬”(那些会主动介绍其他人到乔那里买汽车的顾客)帮助的结果。乔的一句名言就是:“买过我汽车的顾客都会帮我推销”——每次生意成交之后,乔总会把一叠名片和“猎犬计划”的说明书交给顾客。说明书告诉顾客:如果他介绍别人来买车,成交之后,每辆车会得到25美元的酬劳。

     几天之后,乔还会寄给顾客感谢卡和一叠名片,以后这位顾客至少每年会收到乔的一封附有猎犬计划的信件,提醒他的承诺仍然有效。如果乔发现顾客是一位领导人物,其他人会听他的话,那么乔会更加努力促成交易并设法让其成为“猎犬”。

     乔的原则是:宁可错付50个人,也不要漏掉一个该付的人。

     点评:

     不久前山寨手机势头正健时,一些人总结山寨手机的创新,其中一条就是类似于“猎犬计划”的营销创新。

     可见,从一对一的客户关系管理视角来看营销,能发现很多营销创新的爆发点。

     不过若我们仔细体味吉拉德的“猎犬计划”,会发现其能够成功的核心,仍然在于对关键客户的尊重,以及自己的良好信用。

     否则对“猎犬”们而言,“猎犬计划”就是一个麻烦又不靠谱的许诺了。

     另外要说明的是:“猎犬计划”的操作方法绝非团队计酬的传销。

     动感黄球

     案例:

     面对小学生过度肥胖的问题,美国联邦疾控中心推出了个有趣的“动感黄球”系列活动,聪明地创造了一股令美国小学生为之疯狂的运动潮流。

     “营销”团队怎样做到的呢?除了在媒体上创造议题,同时宣告小学生们喜欢的名人将会以出乎意料的方式与玩“动感黄球”的小学生接触,引起小学生的热烈讨论及期待。

     但是这些球可不是那么随意得到的:这些球经由校园活动、街头“游击”,出奇不意地分送给小学生,而有些球被悄悄地摆在小学生的家门口和学校里。拿到球的孩子欣喜若狂。

     而“动感黄球”每一颗都是独一无二的:上面都印有自己编码,同时也印有三个简单的指令:1.尽情地玩这颗球;2.到官方网站输入这颗球的号码,与大家分享你是如何玩这颗球的;3.将这颗球传给另一个小朋友。

     由于每颗动感黄球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号码,小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任何一颗球身在何处,还有别人如何来玩,他们发现有些球被转手了好几十次,不少球经历的有趣旅行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最后,疾控中心一共发放出去50万颗“动感黄球”,事后调查发现:参与“动感黄球”活动的小学生运动量,竟然比没有参与的小学生多了1/3。

     点评:

     这个策划真是神来之笔!是一个通过少数人“撬动”多数人的经典案例,其秘诀就是:

     1.让“客户”始终保持“饥饿”感,小球可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呦。

     2.“客户”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这也是关键客户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互动不仅是商家与客户的互动,客户之间的互动,例如:比赛、游戏、互助,都是激发关键客户“活性”的重要因素。

     贝塔斯曼书友会败走中国

     案例:

     贝塔斯曼在中国做的书友会属于典型的数据库营销。为了维持书友会经营,贝塔斯曼前后投入了4000万美元,建立了150人的呼叫中心,拥有储存800万用户信息的CRM系统和自主建立的物流配送体系。

     但是,书友会会员数量没有增长,成本却居高不下。每月仅邮册一项就要耗资300万元人民币,且要刊登大量的广告。

     当贝塔斯曼的对手当当网不花一分钱就让读者知道了本月新书时,贝塔斯曼的邮册却仅仅被读者用来在当当网上查找图书。

     最后,贝塔斯曼书友会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境地,也直接导致了最后的关闭。

     点评:

     德国人虽然以极大的耐心和投入经营书友会,但是这个曾经在欧洲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却遇到了一个媒体投放和物流成本都在急剧上升的时代。

     另外,更糟糕的是:成本更低、更便捷的互联网出现,又孕育着贝塔斯曼书友会模式的天然替代者。要知道,中国可是互联网经济的“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客户开发、维护技术已经被商家运用得炉火纯青。

     所以,抓住客户的同时,一定要对客户管理模式的固定成本有足够的掌控——不盈利的时候也得投入的费用,才是“压倒骆驼”最可怕的“稻草”。

     这是为关键客户营销创新“兜底”的考量。

     “滴灌”式营销,本身也是个矛盾:是开拓市场的右脑式习惯,与数据分析的左脑式习惯的矛盾。因此将两种“片面的深刻”连接协作起来,是当务之急。

     攻坚“三重门”

     第一重门:数据与经营对接

     “你忘记顾客,顾客也会忘记你!”这不失为一条绝佳的客户关系管理警言。

     但是,即便对重点客户高度重视,也未必能避免与他们“相忘于江湖”。

     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思考:一是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王士平告诉《中外管理》的:目前企业上马对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的IT系统时,最缺的人才,是能够把数据与经营对接的人——缺少数据与经营的对接,导致业务主管和数据处理主管“各玩各的”。

     另一个现象,是“定位之父”里斯先生提出的“营销人与管理人的战争”现象——营销人多是用右脑进行思考的人,所以营销更像一门艺术。而“滴灌”式的客户分析,却往往是左脑关注的事情。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滴灌”式营销,本就是个矛盾的事情:业务主管所适应的右脑式习惯,与数据处理主管所适应的左脑式习惯的冲突。

     所以,数据与经营对接,是“滴灌”式营销要突破的第一重门。

     第二重门:打通部门间的合作

     而第二重门,则是第一重门问题的深化:既然很少有“左右脑开弓”的全才,那么数据与经营的对接,就需要良好的以客户为核心的跨部门合作。

     埃森哲的调查显示:以客户为中心来整合各个产品部门的企业,成长速度要快于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

     因为以产品为中心背离了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核心价值,而且容易造成企业各部门条块分割的僵化。而相应的,适应“滴灌”式营销的跨部门合作模式,则是以一线业务部门为主导的,更易建立客户为中心的合作。

     第三重门:依赖大客户是危险的!

     最后,关键客户营销的第三重门,则是突破对大客户的迷信和依赖。

     或者可以这样表述:企业永远不该出现对大客户过于依赖的情况,因为大客户往往又是竞争最激烈的客户。大家都知道它是“唐僧肉”时,就总会不期而遇一些更有神通的“妖怪”,而且大客户本身,也最容易出现“店大欺客”的情况。

     如果过于依赖个别大客户,岂不是平添了企业运营风险?

     所以,本专题文章中,一直以关键客户来定位“滴灌”的对象,而非大客户——或者说当我们过于依赖某些大客户时,它同时也就成了企业潜在危险的源头。

     任何事情的追求都有其边界和度。一个健全的销售网络中,对关键客户不懈发掘的结果,要避免存在企业业绩过于依赖的大客户,或者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引起足够重视,做好风险管理。

     还是那句老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点击图片查看大会日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