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VS小公司的生态新逻辑
2016/7/5 中外管理杂志

     ▲图:《中外管理》

     雄厚资本、流量资源,是巨头吸引小公司的最大资本。但这场华丽“联姻”背后,也暗含着种种隐忧:原本为存活不断创新的小公司,不再有忧患意识,甚至出现创始人离职、团队军心涣散的现象。最终很多“嫁入豪门”的小公司,并未发挥原有技术优势,而是变得默默无闻,甚至丧失造血能力,最终走向消亡。

    

     在这个颠覆的时代,抵御被颠覆的出路,似乎就剩下了:买!

     国内BAT巨头不惜重金四处并购的新闻,早已不绝于耳。公开数据显示,BAT通过大量并购进入了金融、娱乐、出行、医疗、教育、本地生活、O2O等多个领域。过去五年间,三巨头马不停蹄地投资了30家已上市公司和几百家未上市公司,其中中国互联网前30名未上市的创业公司,80%的背后有BAT的身影。

     商业世界,并购是消灭潜在竞争隐患的最有效手段,但大平台抱着“快速收割”目的,并购后迅速垄断、整合、同化,抹杀小公司固有特性乃至核心优势,一味追求“为我所用”,是否实现了平台化时代企业并购的最优价值?

     于是我们发现,在这场“旧瓶装新酒”的资本游戏中,原先商业教科书上的“文化整合”、“IP价值”、“竞争战略”等思维开始过时!

     取而代之的是收购之后,将如何继续保持乃至提升这些小公司的创新与成长能力?如何让小公司在大平台上脱颖而出,甚至发展成为引领未来平台发展的新引擎?

     谷歌孵化AlphaGo(阿尔法狗)是最好的明证。DeepMind,这个原本盈利无期的新锐科技公司,借助谷歌的平台力量,用了不到两年就震惊世界,并为谷歌带来了几百亿美元的市值增长。

     较之国内嫁入豪门后的纷纷泯然众人,如此之大的反差不值得人们追问深思吗?

     是的,要生长,而不是整合。至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整合。

     为此,大平台理直气壮的收编逻辑,以及小公司顺理成章的投靠逻辑,也许都需要重新检视。

     这正是《中外管理》本期封面文章要展现的核心问题。(史亚娟)

     贩卖自由的谷歌是梦想“合伙人”吗?

     文/本刊记者?朱冬

     过去许多年中,谷歌发起了几十宗并购交易。尤其自2013年以来更是加快了人工智能的整合步伐,但最终用意何在?收购之后,大平台与小公司的融合如何才能走向互相成就而不是被削足适履?从谷歌和DeepMind牵手的前因后果中,或许可以找寻到答案。

     人工智能完败人类的故事,似乎在电影里更加真实。

     从电影《机械姬》里,智能机器人“艾娃”成功骗取人类程序员的信任和同情,杀死设计者,逃离出荒郊的“试验基地”牢笼,巧妙地以人类的身份走向社会生存,再到电影《她》、《未来警察》、《钢铁侠》……无一不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毫无违和地愉快相处或正面对弈。

     2016年3月9日,谷歌的AlphaGo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终于,机器人突破了人类智慧的最后一座堡垒,从荧幕假想到现实。而AlphaGo的幕后主人,曾于两年前被谷歌纳入麾下的“DeepMind”团队,也正式从幕后站到了台前。

     对DeepMind公司(以下简称DeepMind)的收购,成为谷歌截至目前在欧洲地区的最大收购案。而据传,在谷歌收购之前,包括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内的许多硅谷大佬们都曾向DeepMind抛出过橄榄枝。

     这个当初只有14个核心成员的科技团队,在成立不到六年的时间内主要干过些什么?他们凭什么会备受硅谷大佬青睐?更关键的是,被收购后,谷歌如何成就了DeepMind?而DeepMind又是如何在谷歌的平台上独立创新、脱颖而出,释放着自己的科技梦想?

     谷歌,在做“赔本买卖”?

     此前,很少有人听说过DeepMind,它是一家非常低调的公司,但它的背景并不简单。而一向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谷歌,是如何“捕捉”到它的呢?

     似乎是受到英国著名科幻小说银河漫游指南里的宇宙终极计算机(Deep Thought)的启发,电脑天才杰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他的两个伙伴谢恩·莱格及穆斯塔法·苏莱,2010年9月在英国伦敦的新街广场,决定建立一家利用人工智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公司,并为其命名“DeepMind”。如哈萨比斯所说,公司叫做DeepMind,很显然,中文可理解是专注于深度学习。这家前沿的人工智能公司,将机器学习和系统神经科学的最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强大的通用学习算法。

     但公司成立后,却因为没有可以销售的产品而无法得到投资人的关注。于是,杰米斯决定进军硅谷和亚洲市场,为著名投资人进行路演。仅在2010—2012年短短两年的时间,DeepMind就得到了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和李嘉诚名下维港投资的青睐,融到了至少50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2012年,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有意收购DeepMind,但是双方的谈判于2013年搁浅。随后,谷歌开始介入,最终以4亿英镑的价格并购了DeepMind。谷歌高层曾表示:“对于我们投资人来说,这个并购代表了投资高科技领域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财务报表无法体现公司的真正价值。”

     的确,DeepMind在2012年账户亏损200万英镑。到了2016年谷歌的爱尔兰分部全资拥有它时,公司账户上虽然有现金9500万英镑,但是公司净值依然是负数,亏损500万英镑。

     难道谷歌乐意做这桩赔本的买卖?

     对此,谷歌方面表示:购入DeepMind是希望借助它来打造谷歌的核心产品,如搜索和谷歌翻译,起初公司并没有想尝试什么神秘项目,比如制造机器人。

     但外界可不这么认为。显而易见的是,收购原因正像围棋大战里那样:抢得先手,圈地围空,击败对手。

     事实上,AlphaGo击败李世石让Facebook输在了起跑线上。早在2016年1月26日,Facebook宣布已经研究出最新的围棋程序,可以在0.1秒内作出决定,击败所有的机器玩家。但在一天之后,谷歌便宣布自己的AlphaGo已经有史以来第一次击败了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新的里程碑。

     不仅Facebook新设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20年前曾靠“深蓝”攻陷国际象棋的IBM当然也没闲着,其沃森超级电脑也开始开发深度学习。面对竞争者纷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谷歌选择了早早以攻为守。围棋告诉人类,先手的价值是很大的。而DeepMind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正是谷歌所缺乏的。

     一直以来,外界普遍认为利用人工智能超越围棋专业选手至少需要10年。但是现在,DeepMind团队只花了六年就已经碾压了人类在围棋领域的最高智慧。正如谷歌董事长Eric Schmidt所说:不论今天的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人类的胜利”。难道这不是谷歌的胜利?

     现在,DeepMind对于谷歌来说仍然是新成员,但前者的技术可以应用到谷歌产品的方方面面。“我们将改善谷歌搜索引擎,我们将向YouTube学习。我们正在想办法让Google Now像个人助理一样更好地理解你的需求,这也许能用到自动驾驶汽车上。”杰米斯的计划已经愈发清晰。

     而且从长远来看,DeepMind对谷歌的贡献将着力在强人工智能的潜力上,以及人工智能协助科学。诸如医疗、气候、能源、经济学等领域都充满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而人类科学家要自己分析这些数据并得出成果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帮助,在不同领域推陈出新。而这些恰是DeepMind团队的长项,包括Calico抗衰老项目和生命科学研究项目。

     据了解,目前DeepMind正在与英国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进行合作,并已经成立了“DeepMind健康”项目,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帮助有意向参与的医护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或许在围棋“超一流”之后,DeepMind的下一个创造,就是“机器人医生”。

     DeepMind,从谷歌获益到什么?

     杰米斯在剑桥的一次演讲中,曾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创业青年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一、走在别人前面五年;

     二、为自己的理想痴迷和拥有激情;

     三、在短时间寻找到大量的投资;

     四、找到对的投资人。

     这样看来,似乎谷歌满足了他的需求。

     的确,从DeepMind的官网可以看到,2014年被谷歌收购之后,DeepMind在业界发表的尖端论文数量简直是排山倒海,质量也更上层楼,甚至登上了《Nature》(《自然》)这种殿堂级杂志的封面。

     对于DeepMind团队,“落户”谷歌这个大平台,究竟后者的吸引力在哪里?

     杰米斯在访问中表示:谷歌打败Facebook赢得并购胜利的原因,是其给了DeepMind最大的自由度,可以做任何他们觉得有趣的事。被收购后,DeepMind没有得到任何指示去将指定的一些技术契合到谷歌产品路线图中。“对于我们想要做的事,我们有自由选择权。那就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选择加入谷歌的原因,过去几年它从未改变。”杰米斯坚定地说。

     同时杰米斯认为,谷歌找来了世界上最好的团队。因为拉里·佩奇(Larry Page,谷歌联合创始人)一直将谷歌看作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因此,他对人工智能抱有120分的兴趣。虽然很多大公司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力量,都企图涉足这个领域并做出些成果来,但他们的热情绝对比不上谷歌。就连扎克伯格也缺乏像拉里那种刨根问底的劲儿,前者在意的是别的事情——与人们沟通,才是他的目标(Facebook的初衷就是社交网络工具)。“我也曾经做过电脑游戏和图形,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直是人工智能。”杰米斯坦言。

     这么看,一场好的并购,双方“价值观合拍”很重要!更不容忽视的是,谷歌与DeepMind也总是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在其收购DeepMind的协议中,就有一条是“公司设立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

     杰米斯解释说,这是一个独立的顾问委员会。人工智能是一项神奇的技术,可以改变世界。但所有的技术本质上都是中立的,可以被好人,也可以被坏人所利用,所以必须对它们的使用者负责——事实上,人类的天才科学家霍金,一直对此忧心忡忡。谷歌对此表示赞同,以此确保科学的发展是可控的,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目前这个委员会刚刚成立,会监督DeepMind的研究成果不被用到军事或情报上。

     在这样的价值观和理念趋同的基础上,谷歌给予了DeepMind充分的支持和自由。

     在计算机基础建设和工程基础设施方面,谷歌有着10年的经验。借助谷歌的支持和“孵化”,DeepMind团队的研究内容大大增加,速度大大提升,并且可以并行100万次实验,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库的深入研究,还包括互联网非结构化信息(如文档和图像)的研究和利用。而这些,恰是之前的DeepMind靠自身无法实现的。

     谷歌其他部门也是支持DeepMind团队发展的养料来源。比如Google Brain,也面向用户推出像Google Photos这样的机器学习产品。杰米斯称,DeepMind与这些部门是互补的,每周都有交流。再比如:谷歌的神经网络先驱杰夫·辛顿对DeepMind的研究同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前者引进了深度神经网络这个概念,也就是深度学习。他在2006年的成就对整个领域都有着革命性的影响,DeepMind的大量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这个领域基础之上的。

     互为成就,才是“牵手”的核心诉求

     在过去许多年中,谷歌发起了几十宗并购交易。

     如果搜寻下谷歌近年的收购清单,不难看出自2013年开始就加快了人工智能的整合步伐。除了2008年到2013年初对Google Goggles,Google Voice,搜索和浏览器等功能的完善之外,2013年12月集中收购的8家机器人公司,6家都被进入了Google X神秘实验室中。基于Google X担负起全人类moonshot(可意为:疯狂想法)的神圣使命,谷歌眼镜,谷歌自动驾驶技术,谷歌气球互联网技术,谷歌智能隐形眼镜等各个前端科技产品不辱使命。这一系列为Google X招兵买马的大手笔意欲何为?大平台牵手小公司,“收购”的最终用意何在?

     虽然谷歌官方称主要是为了获得人工智能的人才,但业界还有一个猜想,就是Google X又有了神秘任务——很可能是军用领域。因为在2013年12月15日收购的BostonDynamics,是为美国国防部研制各类军用机器人的企业。

     另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Android(安卓)。在谷歌的收购历史上,买下Android也应该是其最精彩的一宗交易。现在Android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超越了Windows。它不只运行在千千万万部手机上,还进入了电视、游戏机、手表、汽车仪表板等领域。

     硅谷咨询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的分析师卡罗利纳·米拉内西(Carolina Milanesi)表示:“如果说创造现代智能手机市场的是苹果,那么将它变成大众市场的却是谷歌。”

     客观地说,虽然谷歌很难控制自己的手机合作伙伴,无数的专利官司层出不穷,但尽管如此,Android仍然帮助谷歌完成两大任务:让更多人上网,阻止微软垄断移动市场——如同Windows在PC市场占据统治地位一样。谷歌到底通过Android赚了多少钱?外界很难估计,因为它没有利用Android直接赚钱,但是Android提高了搜索、服务的使用率,正是搜索和服务推动了谷歌广告业务的发展。

     “Android的成功与其说是财务上的,不如说是战略上的。”米拉内西认为,“Android可以确保谷歌一直留在我的口袋里……未来它会变得更加庞大。”

     所以说,谷歌的投资,赚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能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为了人才也罢,开发新领域也好,跟某些不成熟市场兼并收购旨在赚吆喝、赚股价相比,谷歌看起来更像一个好“监护人”。

     当然,谷歌的收购也有“看走眼”的例子。当谷歌在2014年1月斥资32亿美元现金收购围绕着创新光环的美国智能家居公司NestLabs的时候,许多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苹果或许会是这笔收购案后最大的输家,因为该公司错失了提前布局智能家居领域的绝佳机会。在两年后的今天,苹果当时的“不作为”似乎反而为自己带来了优势。因为在近期,来自NestLabs的负面消息接踵而至。比如:NestLabs宣布在5月关闭所有Revolv智能家居中心的支持系统,Information媒体的调查报告内容显示NestLabs公司内部文化氛围“可怕”,公司正处于“挣扎”阶段,更甚的是该公司业绩和营收表现令谷歌母公司Alphabet感到无比失望,并且出现了高管离职潮。

     分析人士认为,从收购战略上看,还是避免热衷于收购那些已经过了自己巅峰期或者当下风头正劲的企业,似乎将收购目标锁定在那些非常有技术潜力或者人员配置非常适合公司长期发展的小型初创企业中来得更划算。

     相比较而言,收购DeepMind算是成功的“交易”,谷歌施与的看似自由式管理,以及尊重和协同改变深植于企业DNA中的理念,成功帮助自己斩获更多高价值的市场机遇。

     总之,从谷歌的收购来看,其更重视的是自身技术的积累,所以它的收购更集中于某一项技术的收购,收购的意图就是为了完善公司本身某一项技术、产品,抑或是拓展其新的技术领域。而这或许是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如BAT所缺失的,过度地重视在产品生态圈上的拓展而缺乏在技术生态圈的积累,从而导致核心技术丧失,缺乏竞争力,当在国际市场上较量时,只能屈居二三流公司之列。

     “管理点评

     相比国内的商业环境,谷歌所在的美国很显然要优于中国,所以谷歌的投资与并购更注重技术层面的布局,而BAT的投资布局更侧重于基于入口的流量,这既和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也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相关。对于谷歌基于产业链和生态链的战略布局,国内的企业很容易向其学习具体的打法,而且中国创业者也擅长模仿加创新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如果在战略格局与思维角度来看谷歌的投资行为,有些东西似乎难以学习,就像价值观,看似容易理解,实则难以获取,这是DNA层面的东西,很多时候是可望而不可及。

     谷歌的投资行为发生后大部分的企业得到的是辅助和监护,然后快速成长,这是投资的精准之道,更是其“不作恶”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纵观BAT的投资行为,虽然也有很多能够产生战略协同的个别经典案例,但整体投后的联姻结局都不尽如人意。深入分析,其当初的投资动机都值得商榷,甚至很多并购行为背后的目的是消灭对手而不是协手后共同成长。总而言之,中国企业的投资并购行为缺少有效的商业逻辑,急需补足“商业伦理”这堂课,否则梦想合伙人只能是“梦想”。(点评人:108度资本创始合伙人,长江商学院教授?叶峰)

     责任编辑:朱丽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查看2016年(第10届)中外管理人力资本发展论坛日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