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四种类型的背叛,你经历过哪一种?|关于“背叛”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2016/7/19 KnowYourself

    

    


     KY作者 / 曹明然

     编辑 / KY主创们

     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背叛。背叛之所以痛苦,也许可以从它的词源本身看出来,在英文中,背叛所对应的词是“betrayal”,它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be”和“trayal”,在英文中be意味着“彻底地”,而 “-trayal” 则是拉丁语中“交付”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彻底地交付”:背叛我们的,以及我们背叛的,往往都是那些最亲近的、让我们彻底交付的人,这才让背叛显得格外痛苦。

     有时,在事情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还是一直沉浸在被曾经最信任的人背叛的悲伤中。我们还有可能会责怪自己:Ta的背叛是不是我的过错,是不是我做的不够好,是不是我还不够关心Ta?

     今天来聊聊亲密关系中的背叛。

    

     四种不同的背叛

     田纳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nes Warren(1997)将背叛定义为:在一段已经建立的、正在发生的关系中,产生的任何对于信任和忠诚的侵犯,以及关系中的阴谋、背信弃义及伤害另一方的行为。

     使关系中一方感受到被背叛的行为有很多。可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背叛行为,其中包括把一方交给Ta的敌人,在关系中欺骗或者误导另一方,公开地暴露他人的隐私和秘密,感情上忽视或遗弃他人等;也可能是一些主观上(未必是客观的)感受到被背叛,例如当自己对于这段关系的期待和要求没有被满足。 (The Macquarie Dictionary, 1991)

     背叛从背叛者的目的来看大致可以被分成两种:无意背叛有意背叛,每一个类别又可以再细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Kowalski, R. M., & ebrary, I., 2003)。

     1. 无意背叛(accidental betrayal)是指背叛者本身并没有想要伤害另一方的意图,可能只是在无意中做出了一些让受害者感到被背叛的事情。

     其中的第一种可能性是,关系的双方对于关系的认知结构不一样。比如在婚姻中,一方可能认为,肉体上的出轨只是满足性欲的一种方式,而并不是对受害者的不忠,而另一方接受的教育和经验则让Ta认为,肉体的出轨就意味着背叛。这种情况的发生,和双方欠缺足够深入的沟通有关。

     这种问题同时也存在于友情之中,一方有可能认为,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对方主动来安慰是身为一个朋友应尽的义务,而另外一方则觉得,从自尊心的层面上来说,或许Ta并不希望让自己看到脆弱的一面,或者去刺探别人的隐私是触碰了边界。这时,一方也有可能感受到对方背叛了自己,对方却感到无辜甚至一无所知。

     无意背叛的第二种情况是,背叛者有意地做出了隐瞒,但这种隐瞒通常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另一方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或者感到不舒服。比如说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男方可能会因为不想让另一半觉得不舒服,而选择掩盖他和一位非常有吸引力的女士一起共进午餐的事实,这种隐瞒的意图虽然是好的,但另一方很可能在知道真相之后误解对方的意图,并产生被背叛的感觉。

     从一定程度上说,无意背叛是可以通过双方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解决的。

     2. 有意背叛(Intentional betrayal)则是另一种情况,背叛者是主观地做出了背叛行为,不管以什么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背叛的原因都是因为比起对方而言,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利益。

     有意背叛中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有预谋的和机会主义的。

     有预谋的(premeditated)背叛,指的是,背叛者接近受害者、或与受害者建立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背叛对方。在这样的关系中,背叛者在一开始就不会像受害者那样在关系中投入太多,他们更倾向于在其中隐藏并伪装自己,等待着自己可以通过背叛他人得到利益的时刻。

     而机会主义的(opportunistic)背叛则可能更加普遍,在这种情况中,背叛者建立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某一时刻的背叛,他们在关系中也会有相应的付出与回应。他们的背叛可能是因为受一些诱惑影响的,这种诱惑可能关乎性与金钱,也可能是个人需求上的。之所以把这类背叛描述为机会主义的,是因为在受到这些诱惑后,背叛者会开始衡量“如果背叛自己可以得到的利益”和“维持原来关系的价值”,并很有可能在他们认为“背叛得到的价值更大”的时候选择破坏关系。

    

    


     为什么有些人会背叛他人?

     有些人的背叛是出于嫉妒、个人私怨、复仇等多种原因,单纯地想要伤害对方;也有些人做出背叛的行为,是因为背叛他人可以更轻易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背叛他人的信任得到利益/成就并不需要太多努力与付出。

     而在亲密关系中的背叛行为中,我们还能够发现一些深层的原因。

     1. 背叛是一种防御和保护

     曾经的受害者有可能会陷入日后的背叛中,他们还有可能自己变成背叛者。对于这类人而言,背叛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是一种对自己的防御与保护。

     在John Amodeo的著作《爱与背叛》中,他将这种无意识的背叛归结为童年受到伤害和背叛的产物。在童年时期遭到背叛(也有可能是童年时期看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掺杂着谎言与背叛)的人,可能因此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并不值得被尊重和重视 (Amodeo, J., 2010) 。

     此外,在过去的亲密关系中遭受过背叛的人,有一些也成长为了背叛者。

     这些人在日后的关系中,可能会期待来自另一方的拒绝,并因为要满足这种期待而做出一些有意让对方伤害和拒绝自己的事情。同时,因为曾经的经历,他们也有可能认为在关系的某个时刻,另一方一定会背叛自己,所以他们会自己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先背叛对方。

     2. 主观的“被背叛”感与不切实际的期待有关

     有的人对他人与关系有着过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关系应该是永远没有阴暗面和低谷的,因此他们无法接受关系中正常的争吵与冷淡,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对方有时并不能在第一时间理解自己,给予自己想要的安慰。

     这些期待和需求经常并不是关系中的另一方可以给予的,会给另一方很大的压力与负担。在这种压力之下,对方可能会因为付出与收获的不均等而选择放弃这段关系,或者是为了回应期待而不得不撒谎。有时,即便是背叛并没有真的发生,这些行为也有可能让期待过高的这一方感觉自己被背叛了。

     而另一方面,当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得到预想之中的回馈时,他们可能会出于失望的心理而选择拒绝,不回应另一方在关系之中的互动,甚至主动地背叛来破坏这段关系。

    

     被背叛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1. 产生负面情绪

     就像我们经常会用一个比喻来描述遭遇背叛时的感觉——背后被捅了一刀;被背叛之后,受害者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有很多,包括愤怒,悲伤,被遗弃感,嫉妒,愧疚甚至是憎恨(Fehr and Baldwin, 1996)。

     其中,最普遍的感情是便是愤怒、失望与痛苦,这种感情在对方背叛了自己的信任时特别明显。在一项关于背叛的调查中,分别有18%的男性和21%的女性报告,在被伴侣背叛后觉得自己失去了安全感与归属感。

     而被背叛导致的另一种情绪则是后悔,后悔的情绪往往不会和愤怒同时发生。有一些人会感觉是自己在关系中的一些行为导致了背叛的发生,为此感到后悔。

     背叛也有可能会引发一些比较极端的情绪,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强烈的憎恨,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复仇的愿望。憎恨的产生,是因为受害者在被背叛的同时,感觉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羞辱与人格上的轻视。

     2. 长期的伤害和影响

     即使在上述的这些负面情绪平息下来之后,背叛可能还一直给我们带来伤害,它的影响远比我们自己想象得要深刻。它可能是有形的,也有可能埋葬在你的潜意识中,干扰着你之后与他人关系的建立与交往。比如,背叛行为还有可能引发心理上的创伤(psychological trauma),并使受害者有类似PTSD(创伤后精神紧张性精神障碍)一般的症状(并不是PTSD)(Freyd,Jennifer J.,2010)。

     被背叛的人还可能会遭受心理污染(mental contamination),在一些情况下,受害者会对触碰到背叛者以及与背叛者相关的物体的时候感到恶心与反胃,他们会觉得这些东西(包括背叛者)非常的脏,一但他们触碰到了背叛者和与之相关的物体时,他们可能还会有强迫性的清洗动作,以摆脱这种“自己被污染了”的感觉(Rachman,S.,2006)。

     3. 对关系的打击

     在这些影响中,最显著、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背叛对关系的打击,比如使关系破裂。在Hansson Robert的研究中,86%的被背叛者最后都报告说,背叛破坏了他们的关系(Hansson, R. O., & Carpenter, B. N., 1994)。

     即便关系没有破裂,关系中的满足感也会显著下降,昆士兰大学的教授Candida Peterson在一项谎言和欺骗对于关系满足感的调查中发现,谎言与欺骗在一段关系中发生的频率,和双方对于这段关系的满足感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关系中的(被发现了的)谎言越多,双方对这段关系越不满足(Peterson, C., 1996)。

     同时,关系中的背叛很可能会让受害者们对建立全新的关系而感到害怕与恐慌,因为背叛带给他们的伤害是如此之大与意外,以至于他们很多人往往会因为害怕他人的背叛,而选择不去给予他人信任,或是更加消极地去应对关系。

    

     面对背叛你可以做些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通常只能掌控和自己有关的部分,遭受背叛有时是无法预测的。不过,有些背叛带来的伤害的确是可以避免或减轻的,特别是无意背叛产生的误会和不解,改变下面的几件事,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你现在的关系。

     1. 沟通(communication):

     沟通在一段关系中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对方及时地了解到我们的需求和对关系的期待,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明白对方的需求,是一种让一些潜在矛盾和情绪提前被发现被解决的办法。它不仅可以避免背叛的发生,在背叛发生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关系的破裂。

     这是因为沟通(即使是充斥着愤怒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给双方都提供了空间,受害者在情绪的宣泄中可以让对方了解到背叛的后果,背叛者也可以抓住机会诚恳地道歉,并解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2. 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被背叛,并且总是对一段关系感到不满的话,你或许要思考改变一下自己对关系的期待了。就像上面我们介绍过的,过高的期待会是关系中压力的来源,在最终结果上可能会让双方都感受到痛苦。建立一段对等的关系,接受一段关系中的亲密和可能的疏远并抱有合理的期待,可以让我们不过分地苛求对方,而是给予他们理解和适当的支持(Kowalski, R. M., & ebrary, I., 2003)。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被一些人背叛,也会给一些人带去被我们背叛了的感觉。接受(无论是自己身上还是他人身上)人性不完美的部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功课。归根结底,背叛是一种行为,一个人做出了这样的行为,而不是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人。把行为和人区分来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很重要。

     有时候,背叛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更多地在于落差——因为对方是最亲最近的人,伤害才显得尤为深刻。但同样,也因为对方和你的亲密,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原貌,厘清误会,有更大的可能解决问题。

     跟你曾经伤害过的人说句对不起吧,无论Ta会不会原谅,能不能接受,甚至不一定能看到。知道背叛者的歉意,对被背叛的一方来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修复和重建受损的自我价值感。这对你们双方来说都会是一种释怀。

     以上。

    

    

     References:

     Amodeo, J. (2010). Love & betrayal Ballantine Books.

     Chan, M. E. (2009). "why did you hurt me?" victim's interpersonal betrayal attribution and trust implica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3), 262-274. doi:10.1037/a0017138

     Dixon, L. J.The effects of betrayal characteristics on Laypeople’s ratings of betrayal severity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forgiveness

     French, R., Case, P., & Gosling, J. (2009). Betrayal and friendship. Society and Business Review, 4(2), 146. doi:10.1108/17465680910965968

     Freyd, J. J., & Birrell, P. (2013). Blind to betrayal: Why we fool ourselves, we aren't being fooled. Hoboken, N.J: Wiley.

     Freyd, Jennifer J. "What is a Betrayal Trauma? What is Betrayal Trauma Theory?". University of Oreg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6, 2010. Retrieved 2010-09-26.

     Hansson, R. O., & Carpenter, B. N. (1994). Relationships in old age: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transi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Jones, W. H., Couch, L., & Scott, S. (1997). Trust and betrayal-chapter 19:The psychology of getting along and getting ahead. (pp. 465-482) Academic Press. doi:10.1016/B978-012134645-4/50020-2

     Joskowicz-Jabloner, L., & Leiser, D. (2013). Varieties of trust-betrayal: Emotion and relief patterns in different domains: Varieties of trust-betrayal.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3(9), 1799-1813. doi:10.1111/jasp.12130

     Kowalski, R. M., & ebrary, I. (2003). Complaining, teasing, and other annoying behavior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eary, M. R. (2001;2006;2012;). Interpersonal reje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5130157.001.0001

     Peterson, C. (1996). Decept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1(6), 279-288. doi:10.1080/002075996401034.

     Rachman, S. (2006). Fear of contamination :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England;United Kingdom;:

     Shackelford, T. K., & Buss, D. M. (1996). Betrayal in mateships, friendships, and coali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11), 1151-1164. doi:10.1177/01461672962211006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KnowYourself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