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篇摄影攻略,下次去吴哥窟就能拍出美美的照片了!
2016/4/16 穷游网

    

     每次看到别人去吴哥窟等地所拍的旅行大片都羡慕不已?但自己却拍不出这样有美景又有意境的好片?别气馁,好相片的拍摄是有技巧的~~下面就来看看穷游er Quentinaa分享的吴哥古迹旅行摄影攻略~新手一样适用哦~

     (以下图文内容来自Quentinaa)

     吴哥窟,华丽的祈祷

     ▼

     吴哥窟,也称吴哥寺、小吴哥,由苏利耶拓摩二世于1112—1201年期间建造。寺内供奉的是毗湿奴,属于印度教。目前,吴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总结建筑物之一,与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和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千佛坛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 吴哥窟建立期间,苏利亚瓦尔曼二世出动了全国最好的工匠、彩绘师、建筑师及雕刻家,历时37年才完工。

    

     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而且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

    

     ?如何摄影?

     同中国建筑喜欢坐北朝南不同,吴哥建筑都是东西朝向,这样不论是朝阳还是夕阳,在光线最美好的时刻往往能拍摄出相当精彩的照片。而吴哥窟是少有的朝西建筑的寺庙,因此朝阳将从吴哥寺的背后升起,是看日出的绝佳地点。

     1、日出

     首先位置很重要,要有好的位置,比别人早一些到达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是12月底到暹粒,正值当地的旅行旺季,看日出的人络绎不绝,天未亮,我们4点40分从酒店出发,5点到达,我以为我们是属于比较早的人了,结果一看,好位置几乎都占满了。只能挨着个池子的边边等候日出。拍摄的位置是在西门进去后引道两边各有一个荷花池子,但右手边的那个池子几乎干涸,左手边的池子则还有管理人员持续放水保持池子的丰沛。所以走上引道后就直接往左边池子找位置吧。

     之所以大家都往左手边的池子作为拍摄据点,是因为寺庙主体与池水的倒影刚好是平衡式构图,当太阳缓缓地从吴哥寺的莲花塔顶上升起,再把光影投影进池水里,上面是清晰明亮的写实,下面是波纹微荡的大写意。再看看四周的人们,微风拂脸,朝霞映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齐聚在一起专注地看着日出,也算是一种奇特的景象。

    

    

     上面这两张其实是同一张。但是因为实在太多游客了,正对着吴哥寺的那边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站满了游客,后面来的游客开始往池子两边挤,因此拍出来的照片感觉很杂乱,后期只能作剪影处理。

     三脚架在日出之前是必须要用的,如果到达得早一点,还可以拍吴哥寺的星空。而日出之后基本可以手持相机构图拍摄了。镜头最好能用上广角,但如果是使用是超广角的话,很容易发现连池子两边的人也被拍进去,所以一般广角足已将吴哥寺建筑主体及倒影纳入画面。

    

     吴哥寺的星空

     日出之前,相机架在三脚架上,插上快门线,反光板预升。相机设到M档,对焦环调整到无限远一端。参数方面,ISO100-10000不等 ,光圈1.4-5.6不等,快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天空微亮之前,ISO相对要设高一点,这是为了减少曝光而准备,但相对画面会有些噪点。随着天空开始泛白变亮,ISO可以逐渐降低,光圈逐渐可收小。另外,在5点左右,天空还是一片死黑,为了使吴哥寺建筑不是剪影效果,可利用高亮的手电在曝光过程中对主体进行补光。

     2、 大景

     日出其实也属大景的范畴了。不少人说要下午去一次吴哥寺要给她来张正面的“证件照”,原因是上午是逆光拍摄,拍出来要么天空过曝,要么主体欠曝。下午过来拍则是顺光,拍“证件照”就易如反掌了。但是,别忘了,下午人太多了,取大景拍摄,底下满满的都是人啊。

     其实上午也可以拍的,日出结束后,已经不少人开始离开了,虽然是逆光,但可以尝试用滤镜,把高光区域压下来,天空会变得湛蓝湛蓝的。如果连滤镜也没有,像我这种穷摄影,则可以试一下BKT包围曝光了。

    

    另外,吴哥寺这种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且四平八稳的对称结构建筑,用超广角拍摄,位机很重要,一旦体现不了对称性,感觉建筑的呈现就有很严重的畸变。

    

     3、小景+人像或环境人像

     石雕壁画长廊、女神浮雕、直葫芦棂窗都是拍摄小景和环境人像很好的元素。吴哥寺里面的女神多达两千尊,而且神态各异,要去找那尊唯一露齿的女神恐怕很难,除非有人带着你找到。我们到景点的时间非常有限,小景所说的元素其实随处可见,关键是有适合的光线。拍小景照片最关键的一点是寻景同时寻光。当光线和景都适合的时候,出好片的机会相对大很多了。

    

    

    

     女王宫,国师的沉静

     ▼

     女王宫这个名字让人直接联想到的是女王的皇宫,非常具有美和想象的空间。之所以有这样子的名称,大概是因为当初法国学者发现寺庙里都雕有玲珑剔透的各种花纹图案和大量的女神浮雕,非常精细小巧,认为是一座后妃居住的宫殿。

     但实际上,女王宫与女王是没有半毛钱关系。据后来发现的碑文记载,应该是叫“三重世界的主宰-湿婆宫”,不过除了严谨的专家们,我想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对着她喊这个毫无想象空间和缺乏浪漫气息的名字吧。

    

     在看蒋勋老师的讲座也有介绍到女王宫的来历,它是始于罗真陀罗跋摩的时期,当时的国师雅吉那瓦拉哈退休,皇帝赐予他一块土地用于安度静享晚年,国师在这块土地上修建了这座寺庙,供奉湿婆神。这么说来,其实算是家庙了,所以女王宫总体上来说不可能建得比国王的庙还要宏伟,那么女王宫就往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女王宫的雕刻完全像是用绣花针在红色砂岩上进行雕刻,如此精巧,是在吴哥遗址群里所没有看到过的。

    

     ?如何摄影?

     从市区出发租车到女王宫大概是45分钟时间可到达。如果在7点左右可以抵达,这个时候的女王宫非常静谧,几乎还没有什么游客到来,清洁人员还在拿着扫帚在庙里的某个角落里扫落叶,黄土飞扬着,清晨的阳光照耀下,朦朦雾雾。趁着无人的时候,可以使用超广角,取大景拍摄。朝阳下的女王宫,通体呈现的是一片砂红色,对于之前看过的寺庙均是一片灰灰黑黑的颜色,女王宫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

    

    

     广角拍大景完毕后,接着可以换长焦对细节部分进行拍摄,包括门楣、浮雕、门神伽鲁达、哈努曼等。女王宫出来后会看到一个“exhibition”的标志出口,其实可以在女王宫的外围绕一圈,在护城河外拍女王宫的全景。

    

    

     由于女王宫整个建筑规模并不大,如果像其他吴哥遗址群里做“画中人”似乎不太适合,人若坐在门框或窗上拍摄,感觉像被压着不得舒展。这样的话,倒不如站在建筑前拍摄,将女王宫作为背景。另外,女王宫建筑通体是赭红色砂岩,如果再穿红色、橙色、咖啡色的衣服,人和景就分不开了,避开这几种颜色的衣服。

    

     崩密列,撕裂人心的颓败美

     ▼

     崩密列是“莲花池”的意思,但由于没有发现相关碑文,其建造者和年代还不能确定。被誉为“吴哥前身”的巨大废墟。据说建筑布局及风格和小吴哥原本大致相同,据此推断崩密列在苏耶跋摩二世时期兴建的,大约在公元12世纪。

     但如今的崩密列几乎看不出当初的建筑布局,一片丛林经年累月地在建筑遗址上生生地冒出来,成了这些断壁残垣的一部分,强有力的树干先把墙挤裂,盘错的根须却又把砖捏拢在一起。大自然把一切玩弄于鼓掌之上,轻而易举就创造出匪夷所思的视觉效果,绝非人类想象力能及。

    

     ?如何摄影?

     崩密列大多数呈现的是一堆乱石,它不像吴哥窟完好的建筑那样四平八稳具有对称性,因此,最忌拍出来的照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毫无重点,让人不知道目光该停留在何处的照片不是好照片。

    

    

     找角度和视角的时候,使用低机位向上拍摄可以强调茂密的树木的密集感。使用高机位,可以强调乱石堆砌、杂草丛生的残垣断壁的迷惑感。茂密的树木把大部分炙热的阳光遮挡,使眼前的景色阴阳分明。也有一缕缕阳光穿透枝繁叶茂的密林,形成大小不一的斑斑光点,这对摄影师来说,大中午的摄影确实不是一个好时段,光比过大,暗部过暗,亮部却过曝泛白,细节无法呈现。这时候,光圈尽量收小,使用BKT包围曝光拍摄,尽可能保留多些细节。

    

    

     在进入这些区域进行探险时,务必要注意安全,像我这种找抽型的人,没事喜欢在乱石中爬上爬下,穿着长裙和凉鞋,完全是为了上镜好看,手里还拿着相机,真的要非常小心谨慎。

     虽然如此,其实我是非常享受这种在废墟中穿行的感觉。明明前面没有路了,转过墙角居然还有一片开阔天地;明明看见有扇小门可以通过,走进一看早已被长满苔藓的巨石堵住去路;明明深陷高墙的包围之中,却可以顺着残垣断壁翻越到另一个院落;明明走在艳阳之下,突然间就进入到伸手不见五指的石屋里;明明听见当地小孩子在嬉戏打闹,但看不见人影,转眼他们就会冲到你的面前伸手要糖。处处都是惊喜,处处都是意料之外的风景。

    

    

     走在崩密列,东拍拍,西拍拍,每每感觉却是有新的变化。一会儿感慨自然力量之强悍;一会儿又陶醉于建筑的奇特和规划的工整,一会儿又会好奇这种树与建筑的共生的状态能维持多久;晌午时分,旅行团的人渐渐离开,崩密列又恢复了平静,我们静静坐在没人的台阶上,看着阳光射过片片树叶,将青绿色的墙壁照得斑斑驳驳,不禁又有一种悲凉之感。

    

    

     大中午的顶光非常难拍照,光比太大了。环境可以用浓郁一点的色调,但放在环境人像上,我倒是想试试轻一点的色调,以下这组比较偏小清新

    

    

     巴肯山,王者的俯瞰

     ▼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巴肯山是耶输跋摩一世迁都的结果,他从罗洛寺群一带迁都到了巴肯山地区,罗洛寺一带当时已经修满了先王的建筑物,不太适合这位年轻的君主实现其城市规划。以巴肯山为中心的耶输陀罗补罗所在地,一直到15世纪,都是柬埔寨的首都。

     巴肯山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中心吴哥大城的南面,高67米。柬埔寨古称扶南,即“山之国”。因此“山”在古代柬埔寨具有神圣的地位,他们认为“山”是中心,是国家稳定的象征。9世纪末阇耶跋摩一世迁都吴哥,修建王城并选择了巴肯山作为国家寺庙的所在。巴肯山上宗庙神殿突出了对“山”的崇拜。巴肯山是吴哥的龙脉,是第一座寺庙山,共七层,代表印度教的7重天。

    

     ?如何摄影?

     日落的拍摄方法跟日出如出一辙,只不过日落是从亮变暗,日出是黑暗渐变成明亮,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天空给我们幻变出多样的色彩和无穷的变化,这对喜欢摄影的人来说,一天中美妙的时刻来临了。

    

    

     巴肯山虽然只有67米,却是吴哥的制高点。因此,视野也算比较开阔,但如果只是拍远处的树林和太阳,明显比较单调,感觉照片没有重点和主题,最关键是照片缺乏辨识度。因此,在拍摄和构图之前,先要找好前景,前景可以对下山的太阳强光进行部分遮挡,使逆光不会过于强烈地直射入镜头,收小光圈会形成星芒的效果,同时大逆光也会形成一大圈光晕,天空从湛蓝过渡到明黄、亮橙、紫红,层次异常丰富。当然,如果所选择的前景比较高,那么前景就很容易欠曝成了一片死黑,如果带有闪光灯,则可以对前景进行补光。

    

     巴戎寺,高棉的微笑

     ▼

     巴戎寺,就是著名的“吴哥的微笑”,位于大吴哥城的正中央。为当时之国庙,别称:巴扬寺。巴戎庙建于公元 1219 年,以中小型石块堆叠而成,为四十九座高塔组成的塔林,49座四面佛加上城门上的5座,总共是54座。每一座都是四面佛,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

     佛教信仰巴戎庙与其他寺庙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吴哥最后的一座国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国寺,故雕刻以佛教佛像为主,是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时所建造。阇耶跋摩七世信奉大乘佛教,也许从印度教中有所感悟吧,巴戎寺留下了吴哥的微笑,除了微笑外还有很多精美的展现老百姓生活的壁画。

    

     ?如何摄影?

     如此之多的佛脸呈现在我们面前,最忌的就是给佛脸拍正面照,但又不好辨认出脸庞来,只看见一堆乱石。因此,最好是在适合的光线下,找有趣拍摄角度拍摄。例如可以找出两张脸是相面相视一笑,或能找到2-3张由远及近的微笑脸。

    

    

    

     塔布笼寺,繁衍与共生

     ▼

     塔布笼寺也称塔普伦寺、他蓬寺、特般窿、达布罗,建造于12世纪中叶—13世纪初。在当地语言中,Ta Prohm可译为“婆罗门的祖先”,供奉的是佛教。塔布隆寺是阇耶跋摩七世,在统治真腊时期从1181年到1201年,他登位时大约已过五十岁,在1186年为了纪念母亲,即下令着手兴建塔布隆寺。

    

     ?如何摄影?

     大场景尽量使用广角镜头,通过具有适当纵深的构图,比较能对突出氛围,且广角更能体现广阔视角和立体感。尽量少用长焦,因为特写反而体现不出树木的高大和奇特,最好能将环境氛围拍入照片中。另外,上午9点至下午4点期间拍照,注意减少高光溢出。这段我就不多写啦,因为当天中午从酒店出发稍晚了一些,在塔布隆寺停留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没有拍到太多好看的照片,无美图没有底气讲太多,哈哈。

    

    

    

     圣剑寺,曾经的凯旋

     ▼

     吴哥圣剑寺在吴哥古迹群中的地位应该列在前三位之内。其规模之浩大,气势之宏伟,艺术之经典令后人震撼。圣剑寺于1184年由阇耶跋摩七世开始兴建,原本是纪念自己击败占婆的伟绩,建设地点就在对占婆取得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场原址。圣剑寺是现代人起的别名,寺庙的原名应该是“圣神的胜利之城”。

    

     1191年建成后,阇耶跋摩七世将其献给了自己的父亲,成为皇室的家庙。圣剑寺不仅是一个拜神的寺庙,也一所神学院,更是一座大型城市,总计有十万人生活在里面和周边村落。圣剑寺甚至还拥有1000名教师和1000名舞者。圣剑寺还曾经是阇耶跋摩七世的行宫。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期间进行了浩大的工程建设,最大的一项就是吴哥新都城——通王城,在通王城完工之前,阇耶跋摩七世就住在圣剑寺指挥建设,处理国事,成为七世的临时住所。

    

     圣剑寺的型制成十字形重叠排列,主中轴线达500米,中轴两边排列着十余道横廊长约300米,整体规模成长方形。整体建筑都是用石块砌成。雄伟壮观,工程浩大,游者身临其境无不肃然起敬。

    

     ?如何摄影?

     在圣剑寺拍摄,除了之前提到四平八稳对称性建筑、对倒塌的石堆拍摄避忌“乱”、对浮雕进行小景特写之外,在圣剑寺最引人注目的应该就是那个东门外侧护墙上的古树。古树那盘根错节的硕大树根与寺庙纠缠着,几乎把那一块墙给狠狠地包覆着,那是何等的奇妙与壮观。

    

    

    

     我认为,在风景的画面里,人物不定要都非得要特写,我更希望可以交待环境,甚至人物只是一个点缀,与画面融为一体,没有破坏到画面的生动与灵气。所以,在硕大的树根前,我只是一个渺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小人物。因为要表达背景元素,光圈要收小,使用F/5.6或以上。

    

    

    

     斑黛喀蒂,迷乱与破败

     ▼

     建造于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的阇耶跋摩七世时期,建筑风格为巴戎风格,与塔布隆寺和圣剑寺接近,只是规模和复杂度较小。斑黛喀蒂寺由于错误的结构以及使用的砂岩质量差,导致破败不堪,目前正在整新。斑黛喀蒂寺在过去几个世纪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数次被僧侣占领。

    

     ?如何摄影?

     斑黛喀蒂寺实在是破败不堪,寺庙里的柱子已经开始倾斜,有点‘多米诺骨牌’的感觉。拍照的时候因为柱子和墙体都是东倒西歪的,照片里很明显感觉到条线老是不够垂直或水平不平稳,知道这个特点的话,就试着尽量以地面作为参考的水平线拍照,即使建筑结构的条线是歪歪扭扭,也要保持与地面是水平平行。

    

    

    

     比粒寺,最后的变身

     ▼

     比粒寺也被称为“变身塔”,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筑,建造于公元961至962年间,传说是古代皇族火化变身为神的神殿,至今仍可看到烧焦过的痕迹。下面长方形的台子,据说是焚化国王尸体的地方,把尸体火化后,送到这个高塔里,供奉起来。现在塔里空无一物,究竟国王的尸骨到何处无从考证了。

    

     所谓的“变身”,是指高棉的国王都是天上的神被派下来当国王的,而国王死后又化身为神,而比粒寺则是国王的变身场所。比粒寺是典型塔山建筑,建筑材料大多是红色砂岩和红砖,因此颜色很鲜艳。基座上建造砖塔,塔身上有很多小孔,据说曾经填满宝石。

    

     ?如何摄影?

     和在巴肯山拍摄日落一样,在拍摄和构图之前,先要找好前景,这次的前景我选择了恪尽职守千年的石狮,石狮子似乎在惬意地观看西方那一片广袤无垠的森林,叹景色之苍茫壮阔。

    

    

    

     周萨神庙,偶遇的清净

     ▼

     周萨神庙建于公元12世纪初期索亚娃曼二世统治时期。与其北边相距170 米的托玛侬神庙为同一时期建造,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完全一样。但这两组建筑为何而建,目前尚不清楚。只是在19世纪后期,驻柬法国军官迪科在发现这组建筑时,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该庙是供奉周萨神的,故法国人将其命名为周萨神庙。

    

     ?如何摄影?

     周萨神庙非常小,建议尽量把整个庙都纳入画面,相信这个不难拍。少一点特写石雕,因为周萨神庙的雕刻特色并不是最出名的,且神庙的修复痕迹很明显,随处可见原建筑旧石材上的缺口突然补上一个全新的石材,感觉有点突兀。

    

    

    

     吴哥通王城城门,王城的通道

     ▼

     平时所说的吴哥寺可称为小吴哥,而大吴哥就是指吴哥通王城,吴哥通的意思就是大城市。吴哥是9-15世纪高棉王国的都城,当时王国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盛极一时。据考究,吴哥王城当时相当繁荣,人口上百万,远超过古罗马城。现在的王城一带化为保护区,不让人在里面居住,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如何摄影?

     我想,大部分人不会特意去参观城门,因为在吴哥的几天时间里,几乎每天都要经过城门好几次,顶多是在进入通王城的时候顺便给城门拍上几张照片。如果当你清晨赶往巴戎寺巴方寺等景点时,不妨在城门边上停留一下,可以拍到黄金色的阳光洒在了修罗和阿修罗的脸上。如果你黄昏的时候坐着tuktuk车从通王城出来冲向酒店的路上,也不妨看一眼城门西面的日落。如果在晌午时分刚好经过城门,可以稍作停留,爬上城门两边,可以看到城门上四面佛陀脸其中的两面。

    

    

    

     -版权信息-

     本文为穷游网用户Quentinaa的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回复“目录+以下关键词”,如:【目录 美国】,收看往期内容。

     亚洲 | 欧洲|南美洲 | 北美洲| 非洲 | 大洋洲 | 香港| 台湾 | 日本 | 韩国 | 泰国 |斯里兰卡 | 澳大利亚 | 新西兰 | 土耳其| 意大利 | 法国 | 德国 | 英国| 西班牙 | 美国|加拿大 | 海岛| 户外 | 自驾 | 火车邮轮 |购物| 美食 | 酒店 |摄影| 签证 | 技巧| 旅人| 盘点|谈资|大家帮大家

    

    

     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体验世界

     QYER.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穷游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