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场的背后:十四亿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及成因
2016/2/5 君友咨询
在海外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洋学堂”与中国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就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学生的言论自由。然而,在课堂里享受这一平等和自由的,却几乎清一色地是西方人,东方人是几乎是绝对不开口提问的。一到了作口头报告的时候,东方同学们更是如临大敌,十有九个亚洲同学在要作报告时都会紧张的不知所以。
一个外教说过:“在美国,你们不说话,没有人替你们说话,没有人会知道你们。“多年之后想起此事,感慨万千。在美国,不会说话,吃亏太大。很多中国人,很有才能,却永远在工作单位得不到提升。可以说,怯场,或者不敢表达自己,是中国人的通病,也是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有如此多的人怯场?是先天的民族特点?还是文化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的定义,怯场,是对公共演讲的恐惧。它是众多的心理恐惧症(焦虑症)之一。其症状简单地讲主要有三点:
1.在要演讲之前(甚至在想象要演讲之前)的极度焦虑和恐慌;
2.采取各种手段回避遭遇集体注意力的场合;
3.在演讲之前出现具体的生理反应:如出汗,心跳加快,肠胃不适,等等。
轻微的怯场非常普遍,比如在演讲之前感到紧张情绪,但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能应付自如的,或者在说了几句话以后就能控制住自己的紧张情绪的,应该属于正常范围,谈不上恐惧症。这样轻度的心理反映,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就会自然消除。而本文所说的,是那种非常严重的,在有了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之后仍然没有被克服的心理障碍。
我们中国人似乎还没有正面地对待过这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而是将之简单地归于一个天生的性格特征:害羞,从而不了了之。而且,中国社会一般不太鼓励个人表现,集体场合都有领导们霸占了,所以很多怯场的人都有机会掩盖自己的病症。而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由于对个体的重视,导致几乎任何职业都有表现个人的场合,于是中国人的这一普遍心理弱势日益显示出来。
虽说,人各有志,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并不为过。可是,怯场,却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体现。它能阻碍一个人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比如好多在公司里工作的中国人,正是由于怯场,不善于表现自己,给人一种不愿意合群的印象,于是工作多年也仍然不得不停留在“手工劳作”的状态,职位得不到提升。
对于怯场的成因,心理学的各个流派也有不同认识。生理心理学强调先天遗传因素,发展和认知心理学相对强调后天的影响。当然各个流派都公认的是两者的因素都有。怯场性格的最早迹象出现在儿童期,而其形成是在青春期。成因当然是多种的。出了先天因素以外,后天的因素也是多种。很多情况是始于个别的,或者多次的导致心理创伤的经历。比如被同学同伴嘲笑过,觉得难堪,于是从此开始回避当众说话,久而久之不再有勇气当众说话。另外,心理学家们发现,怯场的人大多都是完美主义者。这些完美主义者往往都有高标准高要求的父母。这些人因为有一定要做的完美,否则就一钱不值的心态,所以上台后心理压力就特别的大。这一点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情况。家庭中中国父母一般都对自己的孩子采取高压。学校里,中国试教育也一向推崇“不鸣则以,一鸣惊人”的行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从不敢发言。当然,每个怯场者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原因,但我个人认为,造成中国人普遍怯场的,是中国社会从家庭到学校的普遍压制个人表现的社会现实。
我们中国是个个体主义被长期压制的国度。从封建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表面上大相径庭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集体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这种集体主义的社会结构导致个体的特殊性得不到承认。不但不承认,还压制。从最小的集体单位——家庭,到学校和社会,个体,都不得不挣扎在如何被他人承认的现实中。在家庭里,我们要挣扎着赢得家长的认可。发表意见观点,是大人的事,小孩子是不被鼓励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在学校也一样。除了固定的几个学生代表有机会发言,其余的同学们都不过是哑巴。在社会中,我们很多中国人也极度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几乎任何事,成就,都有做给人看的动机。这种活在他人眼里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人对自己的真实价值产生怀疑,也导致了很多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拿不出手的。所以一到了台上,他们就力图扮演他人。然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演戏的才能。少数会演的,在台上大获成功,成了那些充实在我们中国大陆新闻界表演界和政界的各色人物,而不成功的,则只有闭上嘴,在旁边观戏,做沉默而安全的大多数。
从中国人非常普遍的演讲障碍来看不管中国人自己认不认可,根据心理学的标准,有大部分的人都处在严重的精神亚健康状态。这种大规模的心理弱势,不能不让人追究到传统文化中去。从我个人的观察,几乎所有“孝文化”发达的国家,怯场的人都很多。在和西方人比较之后,我认为中国人缺乏的,不是技术,学位,金钱,而是自爱,自尊。所以,在中国已经不缺高楼大厦,很多人已经不再缺金钱之际,如何在这片从来不给予个体价值和尊严的土地上,树立个人的自爱和自信,将是重建中国人形象的最艰巨的任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君友咨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