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创新|可代替护士24小时工作的引流装置
2015/9/21 现代护理报

人物
甘晓庆,女,32岁,湖南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申请专利5项,获授权3项。
故事
当一位身体插满了输液管、引流管等管子,连着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的病人,大便失禁又遭遇腹泻,怎么办?
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的甘晓庆,就时常遇到这样的挑战。过去,她总是不断擦洗、更换床单,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病人还难免烂屁股。这两年,她创造了一个24小时不休息的好帮手,自己和同事都轻松多了,病人也干净舒服了。
9月初,记者在甘晓庆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她发明的“一次性大便失禁引流装置”。一个塑料袋、两根引流管,外加皮肤保护膜。看起来好简单,想出来却不容易。
“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全靠护士护理。很多大便失禁伴腹泻的病人,特别是重症胰腺炎病人经常还要导泻,而一个护士通常要护理4个病人,累得不行。”甘晓庆说,给病人翻身擦洗、更换床单,除了要费好大的劲,有的治疗还不允许体位改变。
甘晓庆查了很多相关资料,介绍的办法有肛门气管插管、肛周涂麻油或烧伤膏等。“气管插管持续卡在肛门不舒服,容易漏,还容易被压扁。”甘晓庆试过之后,只得另寻出路。
有次在普外科,甘晓庆看到消化道手术后一些病人需在腹部另做大便出口,用的一种叫“造口袋”的医疗材料,便盯上了它。
“如果把‘造口袋’粘贴在肛周,不就可以收集大便吗?每个病床边都有负压吸引装置,如果能吸走‘造口袋’里的污物,不就能保持干净吗?”甘晓庆想到了平时用来吸痰的引流管,把它插进“造口袋”,打开负压吸引,污物就乖乖被吸走了。
试用了一段时间后,甘晓庆发现,病人的肛周部分还是会浸泡在大便糊糊里,时间长了皮肤还是容易溃烂。要是能冲洗肛周就好了。
输液连接管又进入了甘晓庆的法眼。她试着将长长的管子插进“造口袋”肛周处,用注射器注入冲洗液,洗得干干净净。
但是,肛周也不可能随时冲洗呀,难免有污物停留一段时间。另外,“造口袋”总是几个钟头就松脱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一次偶然的发现,“皮肤保护膜”又成了甘晓庆的“同盟军”。
“这种膜涂在皮肤上,很快就形成牢固的保护层。而且‘造口袋’粘得特别牢,两三天都不会松脱。”甘晓庆说,这样的话,肛周皮肤总是干燥的,一天冲洗一两次就行了。
两年多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腹泻的大便失禁病人全都用上了甘晓庆的专利“一次性大便失禁引流装置”,没有出现烂屁股的情况,护士们也乐得轻松。这一发明被护士们称为“小护士”。
就在这个重症监护室,还诞生了甘晓庆的另外两项发明。“病人太痛苦了,希望能有企业投资生产帮助他们。”甘晓庆告诉记者。
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长头部压疮,而且因为头发遮挡还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治疗。甘晓庆从办公室的一把椅子受到启发,把枕头设计成用几根松紧带固定在方形框架里,便于后脑勺透气,来预防和治疗头部压疮。为了寻找弹性适中的松紧带和合适的框架,她利用休息时间多次跑高桥大市场选购,总算做出了样品。“自己试了,感觉不错。也找过厂家,可惜没有谈成。”甘晓庆说,样品至今还待在家里。
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如果手乱动,拔管子动针头啥的,很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常规的约束手套因为设计问题,效果有限,还影响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甘晓庆在面料上和形状上加以改进,获得了专利授权,期待着早日用在病房里。
感言
甘晓庆:源自日常,用善于发现的眼光践行改变,创新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来源:湖南日报
-THE END-
做白衣天使知音,为医护发展服务
做家庭护理顾问,为百姓健康导航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