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大附院“一眼救命”火遍世界医疗圈!
2015/12/8 现代护理报

    

    欢迎订阅《现代护理报》2016改版升级 点图放大看详情

    

     2015-12-06 喜欢华医君请戳→ 华医网

     导 语患者静悄悄的突发“室颤”,亏得年轻护士旭楚多瞄一眼,第一时间发现监护仪波形变化,争取到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患者“死里逃生”。 旭楚护士刚刚工作两年。当旭楚看到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那一刻,旭楚居然激动地哭了。“多看一眼”的背后是医者责任心及专业素养。

     你可知小护士“这一眼”多火?国内外医疗界纷纷予以关注

     一名四川籍在通务工人员身患病症,被送至通大附院急诊室接受救治。然而男子在抢救室内突然发生室颤,若不及时处理,患者可能在数分钟内死亡。当时,急救室内同时还有多位危重患者正在接受抢救,这一险情极易被疏忽。

     幸运的是,临时抽调应急的年轻护士张旭楚就在患者床旁巡视记录,在电光石火间发现险况并即时反应,在最关键的一分钟内挽回危局,和她的团队在险峻时刻一起打赢了一场耗时五分钟的“生死狙击战”。

     这篇报道经国内多家网站和微信圈转发后,很快,在国内外医疗界引发反响,浏览量达到数万人次,不少业内外人士纷纷发帖留言。

     美国马萨诸塞州一家医院的护理部经理约翰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后,很快通过有关渠道,与通大附院取得联系,进一步请该院护理部工作人员介绍详细情况、了解更多的细节,对当班护士的尽职行为予以嘉许......

     江苏省卫计委通过网络平台获悉此事后,立即与通大附院联系,约请当班护士张旭楚撰写3000字的处置这起突发事件前后经过,拟作为省内优质护理经验,在全省范围内介绍其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向全省推广。

    

     一个急诊室护士究竟有多忙?

     上班时就像陀螺在转个不停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再度走进通大附院急诊室,采访了这里的医学专家和值班护士,了解到“那一眼”背后更多的详情;同时,也为网上对此表达不同观点的网民们进一步释疑解惑。

     “不爱喝水的猫”等网友提出质疑说:“护士的职责不就是看护病人吗?她不去看那一眼,难道让患者自己去看?”而事实上,外人不一定知道一家医院的急诊室每天该有多么的忙。

     “危重病人被120或患者家属送入医院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护士就要配合120医生将病人从车上接下来,随后展开病情评估,通过和120送诊医生和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在第一时间、第一站先完成应急判断;随后,进入预检分诊程序,根据患者病情判断将病人直接送绿色通道或普通急诊流程,进行分区分级分科......而这,还仅仅是接诊首诊。后面,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要做......”急诊室内,通大附院急诊科总护士长崔秋霞介绍说。

     “忙,是一种常态。不夸张地说,我们的护士们从上班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像陀螺在转个不停,歇不下来,”抢救组组长张亚云指着手中厚厚几本注明护士岗位工作职责和《护士工作规范》说:“按标准,应该一个护士负责两位患者,实际接诊中远远超出这个比例。尽管工作量巨大,但我们在忙碌中依然保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职业警觉,尽可能的不错过任何一个险情。”

    

     为什么不能依赖监护仪?

     “报警疲劳”困扰各国医疗界

     网友“过客是我”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持续更新,包括心电监护仪在内的一些仪器都有异常情况报警装置。那么,为什么还要通过人工观察呢?报警装置难道就起作用吗?

     “的确,包括心电监护仪在内的不少医疗设备,都有报警装置。但当天的情况较为特殊。当时,患者入院接受诊治时,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的是患者为窦性心律波形,当出现意外时,正处于窦性心律波形向室颤波形转变的瞬间过程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心电监护仪的报警装置还没有及时作出反应。这是因为机器毕竟不是人脑,它有一个识别信号波形的过程。而年轻的值班护士张旭楚恰恰就在监护仪报警之前就迅速察觉险情、立即反应,‘多看了那一眼’,得以迅速抓住先机、作出反应。”张亚云解释道。

     张亚云同时介绍:根据规定,报警设备是不允许关闭的;报警信号根据具体程度分为红色的优先级和黄色的次优级,报警音也不相同。但是,医护人员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发现,有些报警装置并不能识别所有异常状况,所以,医护人员不能完全依赖于监护仪等设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国内外医学界都关注到了‘报警疲劳’现象。急诊室环境嘈杂,加之各台设备频频发出不同报警声响,其中有一些还属误报,因此,监护仪报警和人工识别要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那一眼”背后的功力几何?

     国内外同行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通大附院护理部主任徐旭娟认为:“我们的护士‘多看了这一眼’,恰恰反映了当天值班的护士所具备的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素养、精准的应急反应能力。众所周知,护理岗位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岗位,在岗护士必须是掌握多个医疗学科和门类的一个复合型‘通才’,要具备较为全面的医学护理知识。护士张旭楚迅速发现、准确判断、及时处置,在第一时间成功挽救了突发心脏室颤的急症患者的宝贵生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护理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护士们在日复一日的紧张忙碌的高强度、大压力工作环境中,全身心投入和优质高效做好护理工作,始终是‘核心’和‘灵魂’。”

     1日下午,省卫计委一位陈姓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就此事表达了他的看法:“我通过阅读报道注意到,发现这一异常现象并及时作出应急处置的是一位刚入职才两年多的护士,工作经验应该说还相对不足。然而,她在紧张忙碌的护理环境下,在电光石火间准确捕捉到了这一险情,由此,反映出了这名护士极其优良的职业素质,同时也折射出她所处团队的专业水准,令人欣喜。”

     “在美国,因为‘报警疲劳’发生的医疗事故已有多起。因此,再智能的仪器,永远不能替代人所发挥出的作用。我向我的同行致敬。”一位美国医生在网上如是评价。

     来源:雨林在线

     -THE END-

     做白衣天使知音,为医护发展服务

     做家庭护理顾问,为百姓健康导航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现代护理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