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兵、詹同和让孩子大笑不止的《老虎外婆》
2016/3/5 经典绘本

     文/涂志刚(前《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编辑按:缘分妙不可言。在本文开始前,爸爸妈妈们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介绍过主持京张铁路修建的詹天佑吗?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记得,那我要告诉你们,本文的主角之一、《老虎外婆》的插画家詹同先生,是詹天佑先生的后人!是不是有一种特别惊喜的感觉——当我知道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奇妙的是,詹天佑画的工程图里的火车头、山洞等,不但对中国铁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间接启发了詹同走上绘画之路——在“画出的东西有用”这个观点上,工程图和儿童插画又有什么差别呢?

     志同道合的人终究会相遇。爸爸妈妈们可能不知道在5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本叫做《小朋友》的杂志,其水准之高令人咋舌。当时,这本杂志的主编竟然只有33岁,他曾邀请到林风眠、关良、黄永玉、张乐平等艺术大师为孩子作画,他就是鲁兵。鲁兵先生抱着“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的办刊宗旨,与詹同“画出的东西有用”的主张不谋而合,他们相识一生,所见略同,合作无数。其中有一本就叫做《老虎外婆》!

     2015年底,毛毛虫童书有幸将鲁兵、詹同先生的代表作《老虎外婆》重新整理成精装出版,在编辑的过程中发现了《鲁兵和他的朋友们》一文,文中详细地介绍了众多前辈的编辑创作生涯,穿插记录了诸位大师的生活轶事,文字淳朴、史料详尽,令人大开眼界,承蒙著者志刚兄授权,我们摘选其中与两位先生、《老虎外婆》创作相关的部分文字发出来,以飨读者。特此鸣谢。

     1957年2月,上海的《小朋友》杂志在第三期封面刊出了画家关良的京剧人物画《活捉史文恭》,半个月后的第四期封底,又刊登了一副林风眠的彩墨画《水鸟》。“尽管当时已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在全国刊物,包括美术专业刊物上,却见不到林风眠和关良的画。他们的画居然在一个儿童画板上露了面,有人以为奇事!”(鲁兵《作嫁二记》)

     奇事其实并不奇,因为当时的《小朋友》,有一个胆子大而且有闯劲的主编:三十三岁的幼儿文学作家鲁兵。鲁兵此前一年刚刚接手这本杂志,一年之间,不但约定了张乐平的长年专栏,更邀得特伟、黄永玉、黄胄等大家为孩子作画,同时还刊登了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不少作品,至于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天津麦秆玩具、惠山泥人等艺术形式,更是时不时就会在刊物上露脸。林风眠和关良的作品,便是鲁兵在杭州偶然看到一次展览之后,直接跑到画家家里给挑回来的。说来也怪,如今的艺术市场堪称发达,但大画家肯屈尊为孩子们画一幅画的事情,简直绝无仅有,而在鲁兵那个时代,前代大家们倒是很乐意与小朋友打成一片,品尝一下“孩子王”的滋味。 正因如此,五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小朋友》杂志依然被认为是中国幼儿读物的巅峰作品,而中国最早的原创图画书,就在这本杂志发轫。 …… “老鼠风波”起于1957年11月,《小朋友》杂志刊登了一部由拓林创意、詹同绘画的连环画《老鼠的一家》。这故事很有现代图画书的韵味,说是有几只小老鼠,半夜钻进了一个小女孩的鞋子里面,玩得非常高兴,乐不思归。第二天小女孩看见之后,拿给妈妈看,被妈妈要求送去喂猫。小女孩不但不肯,还给小老鼠们做了个窝,让他们做游戏。后来老鼠妈妈找来了,要救孩子们回家,可是小老鼠们却不肯走。最后老鼠一家都和小女孩交上了朋友,老鼠妈妈也高高兴兴住进了新居,其乐融融。 这样一个富于童心与爱心的故事,在1957年的环境中,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有批评者以《这是什么画?》为题,指责《小朋友》编辑为什么不教育儿童消灭老鼠,却教唆他们爱护老鼠。鲁兵后来回忆说,“在‘这是什么话’的标题下,有多少人无端沦为异类。易‘话’为‘画’字,其气势则一。一言可以兴邦,这是呓语;一言可以要命,倒是千真万确。”(鲁兵《老鼠风波》) 虽然一言可以要命,但既然被人家点了名,应战还是必须的,于是就有了鲁兵那句掷地有声的答复“这是给儿童看的画”。鲁兵的这篇答复,虽然针对的是这场“老鼠风波”,但是其中的核心理念,加上他接手《小朋友》杂志时制定的种种办刊精神,当代中国的儿童图画书思想已经呼之欲出。可惜当时的情势之下,即使有支持鲁兵的作家和学者,在强大的批评浪潮之中也不得不改弦更张。最后,在1958年1月上海作协儿童文学组的专题座谈会之后,《老鼠的一家》被定性为“坏作品”,鲁兵的那篇《这是给儿童看的画!》更被认为“代表了当前儿童文学作者中一种不健康的思想倾向”。中国现代图画书的一次发展良机,就这样被断送了! …… 话说,“伙同”鲁兵先生上演这场“老鼠风波”的詹同又是何方神圣?

     詹同,原名詹同渲,195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老鼠风波”闹起来那阵子,他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在上海美术电影厂干美术设计。大概因为《老鼠的一家》毕竟不是出自詹同的创意,他在那场风波中受到的牵连似乎不大,仍然可以安心在美影厂搞动画。一年之后,万古蟾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出厂,美术设计便是詹同,可谓一鸣惊人。此后二三十年,这部动画片为一代代孩子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后来,詹同还把这部动画片改编成了儿童图画书。至于詹同本人,则与王树忱(代表作《哪吒闹海》)和阿达(代表作《三个和尚》、《三十六个字》)一起,被称为美影厂“三剑客”。 …… 《动物园》、《小熊拔牙》、《乌鸦和狐狸》、《龟兔赛跑》……詹同的儿童图画书作品之多,质量之高,都是令人震惊的。尤其特别的,这还只是他在动画片导演和漫画家等身份之外的副业而已。提起詹同与儿童图画书结缘的过程,他的儿子、同样是漫画家的詹咏最近有一段形象的回忆:“我父亲从小就爱画东西,拿着煤渣或者什么东西就在墙上画。刚开始大人很喜欢,小孩画画,因为这是天性。但后来满墙都是他画的画,大人要批评了。你这不行,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唯一表扬的就是我曾爷爷(詹天佑)的一些助手、学生。我父亲叫他们公公。其中有一位公公就经常来,看到我父亲画的东西,就说你画得挺好。但是比你爷爷(詹天佑)差,你爷爷也会画画,画工程图,画火车头,画山洞,都画得非常好。你也要像他那样画画,画出的东西有用。这个鼓励,对我父亲来说很重要。他就开始在纸上画,就不在墙上画。慢慢地他就走上了绘画的道路。”(郑嘉欣《詹同:詹天佑后代中的漫画家》) “画出的东西有用”,这句话与鲁兵的名言“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有异曲同工之趣。在中国老一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画家里面,鲁兵和詹同,大概是风格最不拘一格,最受孩子欢迎的两位了……因为美影厂老领导特伟与《小朋友》杂志的关系,更因为两家单位本质上都是在为孩子服务,詹同与鲁兵的合作是相当多的,包括共同编剧的动画片《画廊一夜》等等。不过这两位好朋友共同完成的最著名作品,却是《老虎外婆》。

    

     鲁兵幽默的诗,詹同热闹的画,一起造就了让孩子们大笑不止的《老虎外婆》。其实《老虎外婆》这个故事,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小红帽》的,在民间故事理论里,两者也确实属于相同的故事类型。鲁兵对于这个民间故事的提炼,核心不在于情节的发展,而是对笨老虎这一形象的塑造。詹同对于这一点心领神会,他浓墨重彩地把戏份都给了那只老虎。以至于孩子们在把这本图画书改编成童话剧上演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抢着扮演那只愚蠢又搞笑的老虎。

    

     1981年,鲁兵和詹同合作的《老虎外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2年,鲁兵与田原合作的《好乖乖》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而此前的1979年,鲁兵与陈秋草合作的《小蝌蚪找妈妈》也已经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鲁兵的又一个创作高峰期和中国传统儿童图画书的繁荣期,就这样在压抑许久之后突然到来了。

     (原文题为《鲁兵和他的朋友们》,原载自《读库》1004期)

     编后语:毛毛虫童书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出版中国传统经典图画书,以上提到的《小蝌蚪找妈妈》、《好乖乖》等图书都悉数整理再版,《老虎外婆》也曾出版过平装版本,集中收录于“中国经典图画书大师卷(第1辑)”中。而这次新版的《老虎外婆》结局和鲁兵先生当年撰文的故事结局略有不同,图画也进行了调整,感谢先生家人们的包容和支持,开来还要继往,深深感谢。

     注:点击“阅读原文”,将这本传递笑声和欢乐的童书带回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典绘本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