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支教两年,但第三年我可能不去了
2016/4/1 大学生励志网

     (一)

     昨天,我收到了一封彩色的信。

     信纸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图画,绿色的草原,灰色的房子,白色的大鸟;手牵手的大人和小孩儿,每个人都有一张红彤彤的大笑脸。

     信的末尾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着,“暖暖老师,今年你还来看我们吗?”

     没有落款。

     两年前,还是大一新生的我从一百多号申请人里“杀”出来,成为学校暑期支教队的十一名成员之一。我们用整整一学期的时间来准备短短两周的暑期支教,组织募捐,集体备课,撰写教案并进行试讲。

     终于,暑假来了。我们坐了30个小时的火车从上海前往青海,又在一路颠簸中坐了6个多小时的大巴赶到支教地——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西卜沙乡。

     当地的孩子们衣衫单薄,脸上挂着冻住的鼻涕;袜子破洞,露出生有冻疮的小脚;两三个小朋友挤在一张床上,被褥脏得已看不清本来的颜色。

     但我们能看到他们眼里的光。

     (二)

     在日常的教学外,我们会安排募捐得到的衣物,对孩子们进行简单体检,帮助他们晾晒被褥,并在周末走十几里路进行家访。

     而孩子们每天都会去草原上采来鲜花,装点教室和我们住的地方。他们会因为一句表扬就羞红脸;会因为一句简单的叮嘱就乖乖吃饭;会为我们做小礼物,折纸,唱歌……做一切他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

     我知道,孩子们对我们力所能及的示好充满感激。

     可我们终究要走。

     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想趁着黎明静悄悄地离开——我们实在没有勇气告别。可是等我们赶到车站,孩子们已经围在了车前。那一刻,我们眼里都泛起了泪花。

     “老师还来看我们吗?”孩子们哭着问。

     “来!”大家带着哽咽,异口同声地说。

     (三)

     可是生活总不能全然遂意。学长学姐们面临就业、考研的压力,而我和同学们也需要准备专业英语考试。第二年,大家都把重心放到寻找并培训新队员上面,只有两三个人还有动力亲自参与第二年支教,我是其中之一。

     转眼,今年我大三了,也开始面临考研的压力。

     收到这封孩子们的来信,我既感动又心酸。我知道,第三年的支教,可能无法参与了。

     我拿起笔又放下,始终不知该怎样给孩子们回信。

     就在三月的最后一天,新一届的支教队长在微信群里发来一条消息。

     “今年的支教大家都可以参与啦。学校刚和互联网教育公司达成合作,他们可以帮大家用互联网远程支教!”

     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四)

     3月30日,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与我的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我认真地看着队长分享的新闻,“实习基地对学生没有强制坐班要求。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大学生在完成培训后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开展网上支教。”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学校利用课余空闲时间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孩子们在互联网上见面了!

     沪江倡导的“互联网+支教”模式为许多像我一样无法亲临当地支教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和便捷的平台。有了固定的网络,有了长期志愿者,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每周甚至每天都和孩子们见面,让更多的孩子得到更长期和稳定的优质教育。

     这不正是我们选择支教的目的吗?

     通过实地探访我们也发现,当地孩子们最缺少的,不单纯是获得知识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启蒙与释放。沪江走出了第一步,我很愿意参与并推动变化产生。

     (五)

     我也画了一幅图。

     灰色的房子里,孩子们围在讲台前认真地看着台上的电脑屏幕。屏幕上,我在和孩子们打招呼,左、右上角分别是上外的校徽和沪江的LOGO。

     房子外面,绿色的草原,白色的飞鸟,红色的太阳……一切都还像孩子们画给我的那样,但有些东西已经改变了。

     “老师今年在互联网上和大家见面!”

     更多支教故事请阅读原文:【互联网+支教】爱到最美是陪伴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大学生励志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