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 跟随总理访问欧洲
2014/10/29 三联生活周刊

     10月9~18日,李克强访问德、俄、意三国,我们的记者在德国与意大利近距离观察了总理李克强的欧洲之行。今天上市的新刊,将带来此次总理访欧记的详细报道,敬请关注。

    

     封面图片: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小礼物——鲁班锁

     中国经济与信心之源

     走到贺卡专柜的时候,德国总理默克尔停了下来,她转头问身边的李克强总理:“你女儿多大了?”说着,从柜子上抽出一张卡片递了过去:“这张就送给她吧!”

     接着又挑了另一张卡片:“这张送给你夫人很合适,上面写的是祝福好运。”

     李总理笑着感谢:“好,那我来付钱哈!”

     “不用,说好的今天我请客。”默克尔摇头说。

     “那我都不好意思选东西了,等你去北京的时候,我也带你逛逛我们的超市,我请客!”

     一问一答,一送一让,大国外交,因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友谊而具备了可感知的温度。10月10日下午,李克强总理访欧的第二天,繁忙的国事之余,轻松时刻——德国总理与中国总理一道逛超市。李克强10天的访欧行程,这个片断很感性。

     据介绍,两国总理逛超市是由德方提出的建议。默克尔非常重视此次李克强访欧的行程安排,再三斟酌后,亲自挑选了这一家自己经常来买东西的超市。这家名为Hit的超市,是德国一个中型超市连锁品牌,最早起源于1901年的一家杂货店,现在全德有大约100家分店,每年营业额数十亿欧元。总理要去的这一家位于柏林一个居民区街角,里面的顾客不是很多,略显冷清。超市分上下两层,上层主要卖蔬菜、酒和各种生活日用品,下层主要卖肉和食品,价格中等。超市里平静如常,没有任何特殊安排。一位正在买东西的中年男人说,他倒是在这里见过两三回默克尔来买肉。“她喜欢一个人逛,跟普通的邻居一样,没有随从,只有两个安保人员会远远跟着。”

     下午15点多,刚刚结束在总理府举行的中德政府间第三轮磋商,举行签字仪式及新闻发布会后,两位总理同乘一辆车来到超市。车队特意在街角外停下,两人下车步行,沿路不断有民众围上来拍照、握手。进了超市门口,默克尔随手拿起一个红色的购物篮,旁边的李克强也随手拿了一只,默克尔摆摆手,通过翻译告诉李克强:“今天逛超市我请客,只要一个篮子就好了。”

     默克尔特意向李克强总理介绍了德国的有机蔬菜,虽然价格比普通蔬菜贵三四倍,但卖得还不错。在一楼拐角处,默克尔在一个精致的专柜前停下来,专门向李克强总理介绍了德国制造的代表作品——双立人刀具。她告诉李克强总理,自己经常在下班后来这里买东西,李总理不无羡慕地回应道:“是吗?那你很自由啊!”

     排队结账的时候,默克尔把东西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到收银台上,两张贺卡、一双圣诞袜、一包薯片、一袋面包,一共12.74欧元。她从自己蓝色小手包里取出20欧元,找回的零钱给了收银员当小费。

     “贺卡外交”,成为第二天中德两国媒体上热门的花絮。只是,领导人交往,如果脱离政治经济背景,国与国关系之下的个人友谊,就会失去理解它的基础。收到贺卡仅仅一个小时后,李克强就回赠了默克尔一个富含寓意的小礼物。

     从超市出来之后,两位总理一起回到李克强下榻的海洋饭店,共同出席中德经济技术论坛。这个论坛是由德国经济和能源部与中国发改委共同组织,由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部长加布里尔与中国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共同主持,今年是第七届,设立了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循环经济和先进制造等分论坛。每一个论坛都由两国分管的司局长共同主持,既有科学界专家的发言,也有两国企业家之间的经验交流。这一天,中德两国在论坛进行交流、讨论之际,两国政府进行磋商,签署了价值181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李克强最后致辞,演讲到尾声,他拿出一个小物件,向全场嘉宾介绍,这是由天津的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所制作的一个“鲁班锁”。“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要打开这把锁并不容易。”场下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总理接着说道:“打开这把锁就是解决一道难题,我相信,中德能够通过创新去解决两国及人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共同开启美好未来。”

     中德两国各自遇到了什么难题?——这是贺卡外交与“鲁班锁”之后,两位总理需要直面的真问题。

    

     10月10日下午,默克尔邀李克强一起去柏林的一家超市购物

     就在李克强总理抵达柏林的当天,《华尔街日报》用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德国经济下滑的新闻,数据显示,德国出口在8月份下降了……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孙永福分析:观察德国经济不能孤立地看。凭借着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工业产品出口成为金融危机之中支撑德国经济的顶梁柱,也使得德国经济在欧洲一片萧条中能独善其身。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出口市场就是中国,比如汽车。因此,中国经济的表现与德国唇齿相依。李克强在演讲中形容中德两国的关系:“已经像两个齿轮一样紧紧咬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利益共同体,而且是命运共同体。”

     贸易出口的大幅下跌,让德国国内媒体一片惊慌。中国总理在此刻到来,会带来什么市场信号?无论是柏林街头百姓还是汉堡市政厅里济济一堂的工商精英,大家关心李克强访欧,其实就是在关心自己的投资、自己的工作和养老金。

     赠送鲁班锁之前,李克强用大约1/3的时间向台下的中德与会者阐释了他的“经济增长区间论”:“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7.4%,第三季度基本延续这种态势,有人担心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我常常说,我们提出经济增长7.5%左右的目标,不要只记住前面的7.5%,后面的‘左右’一词也很关键。只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物价比较稳定,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经济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保得到改善,增长比7.5%高一点还是低一点都没问题,只要在一个合理区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

     无论是之前在总理府与默克尔共同会见记者,还是之后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的演讲,李克强在德国出席的三场公开活动,都将“7.5%左右”作为首先讲述的内容。每每谈到中国经济,李克强就会放慢语调,直视着台下的观众说:“请朋友们注意,7.5%之后还有个关键词叫左右……”

     总理外交,经济主题是母题。向世界宣讲中国经济,可算是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的第一要务。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祖新,跟我们定义此次李克强的欧洲之行:信心之旅、融合之旅、创新之旅、和平之旅。

     50岁的陈祖新是湖北人,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机电工程系,1997年进入国务院研究室至今。他向我们分析了此次总理访欧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背景。“之前很长时间中国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现在有所放缓,国内外有这样那样的看法,实际是三个没有看透。”陈祖新说,“第一没有看透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第二没有看透中国现在所采取的调控政策;第三是没有看透中国经济的真实运行状况。”

    

     10月10日,李克强在默克尔陪同下参观德国KPM皇家陶瓷厂

     陈祖新分析:从阶段上看,过去那种粗放式发展、更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坎,中国能否迈过中等收入水平、走向高收入水平,就看这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情况。“这道坎就在面前,躲也躲不掉,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如何迈过这道坎?应对之策就是既直面当前挑战,又考虑长远发展,改革创新,在“合理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经济增长速度虽然重要,但只要在合理区间内,另外四个指标更加重要——就业是否充分;居民收入增长是否跑赢GDP;生态环保是否改善,比如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是否下降;经济质量是否提高,比如服务业占比是否上升,高科技产业的贡献是否增大。这其中,李克强在柏林演讲中强调:“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最关注的还是就业。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不降反增。1~9月,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多增了十几万人,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这是李克强的信心之源,也是中国经济的底气之一。在陈祖新看来,把增长速度搞上去并不难,但是既要保持速度,又要调结构、提质量,就需要高超的调控手段。“经济增长工具箱里有很多工具可用,真正的杀手锏还没用呢。”

     况且,中国经济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汉堡峰会的午宴致辞中,李克强总理向在座的200多位欧洲商界精英解释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大,现在7%的增量相当于、甚至高于过去10%的增量,也相当于一个中等经济体的规模。”陈祖新进一步分析,不单眼前,远期来看,中国经济的信心也有现实基础:“中国城乡和区域之间极大的发展不平衡,意味着过去30多年的持续发展,只开发了大致一半的市场潜力,只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还能很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启程访欧之前,李克强在德国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也提道:“认识中国,需要立体地透视。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广阔的农村和内陆腹地,可以使经济梯度发展、渐次开花,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这一切,需要中国总理向世界一一阐明,“信心之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的信心,当然是李克强总理欧洲之行的要点所在。

     ⊙ 本文为节选,阅读全文,请关注第810期新刊。

     ⊙ 本文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本期更多内容,请看以下精选目录:

     | 封面故事 |

     自信、融合、创新、和平:李克强访欧记(李鸿谷)

     跟随总理访问欧洲(魏一平、李鸿谷)

     欧洲视角的中国机遇(蒲实)

     李克强外交地理:心意与新意(徐菁菁、王紫祎)

     | 社会 |

     热点:“美国制造”:复兴神话背后(徐菁菁)

     热点:油价下跌:多元利益格局下的博弈(付晓英)

     热点:院士李宁:“学术明星”的危机(阿润、王玄)

     问题与讨论:2008年经济危机的警示:反思英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赵潇)

     问题与讨论:撒切尔的孩子:来路与去处(鲁伊)

     人物:2014诺贝尔经济学奖:垄断“驯服”术(邱杨、郭木蓉)

     | 经济 |

     市场分析:中国资本输出的转折点(谢九)

     收藏:高古之美(李晶晶)

     | 文化 |

     艺术:当代艺术移居洛杉矶(曾焱)

     戏剧:《恨嫁家族》:人生无常,嫁恨有期(石鸣)

     音乐:朱晓玫:巴赫的火候(陆晶靖)

     书与人:造就大师巨子的摇篮(薛巍)

     书与人:贡布罗维奇及他的《宇宙》(小贝)

     | 专栏 |

     邢海洋:能源革命的创造性毁灭

     朱伟:斯图加特室内乐团之变

     苗千:有关存在本质的物理学探索

     张斌:超级球迷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