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棍:没有人能够活在面包的势力范围之外
2014/11/3 三联生活周刊

    

     作为国家象征的法棍

     法国人谈论面包的时候,总还包括,处在大街小巷的面包房以及为爱丽舍宫供货的那家名叫Aux Délices du Palais的面包店,那个一年一届的面包师大奖赛。但毋庸置疑,标志性面包还是三个音节的“baguette”,这个被许多人简称为“法棍”、国粹般的面包身上,有一个奇怪的悖论,它听起来不那么雅,甚而是粗俗的,却又有一个时尚的脚注,不然我就不会若干次地看到,巴黎某个特别平常的街角处,有并不面熟的中国女星,腋下夹着一根法棍,穿着清凉地在摄影师面前摆造型。

     头戴巴斯克贝雷帽,腋下夹棍子面包,对这样一个场景的时尚向往,大约如同中国人被认为个个都会功夫一样,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偏见。从某种程度上,由于巴黎时尚之都的地位,人们总会对发生在这里的事加一层时尚滤镜,当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学院教授史蒂文·卡普兰(Steven Kaplan)在评价Corrado Bread & Pastry的面包时说:“如果它是个模特,那么你可以看到它身着的是巴黎世家或迪奥从T台上缓缓向你走来。”这不免让我们会心一笑,你看原来“我们老外”对棍子面包,总是一不小心落入从时尚角度去评价的窠臼。

     当然我宁愿使用“棍子”,大概是出于baguette一词同时还指中国的筷子,这种造词上的雷同性更容易给人以亲切感。

    

     作为时尚符号的法棍

     造型上而言,棍子的确很特别。拿破仑时期之前的面包还是像橄榄球是椭圆的,但是开始打仗后,大兵们希望随身能多带些面包,于是长条形面包应运而生,恨不得“如腿一般长”,小伙子们将其轻松塞进裤兜,不仅毫不影响行军,妥妥的有种饿了就掰来吃的便利感,比饭团还迷人。

     曾无意中看到电视中播放的一部知识类少儿卡通,被拟人化的两种造型面包对谁更受欢迎各执一词,作为法官的狗先生转过脸悄悄对观众说:“长条型唯一的缺点在于不如椭圆那货更利于减少水分流失。”在这个保存问题上,我的一些朋友很有发言权,他们提到棍子时总要抱怨,它硬得根本啃不动,到底好吃在哪里?当然,传统的棍子,确实是有一定硬度的,所以有人追求刚出炉的热棍子,它们外脆而不碎,内空而软,面包本身的香味也能散发得特别远。但你很难在国内家乐福这样的超市买到好吃的棍子,因为需要遇到它们刚出炉,但一般总在清早,有这个劲头的吃货,一定也会选择去更专业的面包房。

     这也是法国人居住的街区,总有一家面包房的原因。就像若干年前,家庭主妇需要两分钟路程内的小卖部,可以在炒菜时发现酱油不够了,招呼“儿子你快跑去打一瓶来”。这种非常有画面的场景在于法国人,就是下班回家路上,随便折进面包房。如果你准备去巴黎,除了纠正在某些奢侈大牌的发音,不妨再学这样一句更接地气的“une baguette,s'il vous plait”(请来一根棍子),再加上表示感谢的“merci”,几乎是大多数走进面包房的匆匆行人与店员之间的唯一对话。

     如果是一个三口之家,那么只“来一根”棍子,恐怕是不够的。餐桌上的人们,即便是有例如意大利面或者土豆等的主食,仍然会把手伸向棍子,不时地掰一块塞到嘴里,末了,一定会用棍子擦拭盘中的汤汁,如此形象的“扫尾”工作,一般意味着一餐的结束。就像前文所说,棍子失水得厉害,但现代主妇们总有应对之策,她们将未吃完的棍子用保鲜膜裹严实,放入冰箱冷冻室里。到了第二天早餐时间,虽不比当时新鲜出炉的棍子,仍是一顿不错的早餐——切成块状,放入烤面包机,热乎乎地取出来后,抹上黄油和果酱,普通法国人一天可由此开始。

    

     作为家庭主食的法棍

     工作族们的简易中饭,也常常依靠棍子解决。当然,一般使用的是半根棍子,制作各类三明治——番茄片、火腿、奶酪是一种,金枪鱼、黄瓜、奶酪是另一种。许多面包房如今也会在午间出售它们,据说,是因为不比十年前,许多上班族的中饭在外解决,三明治是门不错的生意。名叫“paul”的面包房连锁店是可以与麦当劳和比萨店抗衡的外卖餐厅——棍子的平民性与百搭性,好像一件白衬衫,工作场合配条半身裙,下班了多解一颗扣子、多卷一点袖子,只消放下长发就是另一种约会风情。

     乔治·奥威尔说,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甚而比改朝换代或改变宗教信仰更重要。“没有人能够活在面包的势力范围之外。”

     ⊙ 本文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