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雅芙:法国香颂的“精神导师”
2014/11/24 三联生活周刊

    

     琵雅芙(édith Piaf,1915~1963)

     1935年,伊迪丝·琵雅芙第一次站上舞台表演。她长得瘦小,只有147厘米,人如其名,像一只“小麻雀”。她穿一条黑色的连衣裙,这是赞助人给她买的——在她的歌唱生涯中,黑色连衣裙几乎成了她的标志服装,成名后,伊迪丝·琵雅芙被邀请去大洋彼岸美国演出,也穿着一件相似的小黑裙。当她开始演唱,她仿佛是用全部身心在讲述——她的脸、手,以及,至关紧要的,抑扬顿挫的音调和有些老派的独特颤音,让这个故事富于情感、波澜起伏。她歌里的故事来自法国下层阶级,多数关于爱情,有时哀伤,但从不绝望。就像《玫瑰色的人生》里唱的:“当你拥我入怀,我看到玫瑰色的人生。”

     伊迪丝·琵雅芙喜欢对人说,她出生在巴黎的街上——即将临盆的母亲在街上四处寻找不归家的丈夫,未能如愿,而小生命又那么迫不及待来到人间,她只得在冰冷的人行道上诞下了这个孩子。这个故事后来被考证为不太可靠,因为在美丽城的Tenon医院,人们找到了她的出生证明。她之所以那么爱说这个悲伤的故事,或许只是为了与歌唱的故事更贴近一些。在伊迪丝的歌唱生涯里,她总是以“生活在歌中”闻名。《我的老爷》(Milord)是一首传唱很广的歌,讲一个酒吧姑娘如何招徕街上的英国阔佬,其中有一句:“我只不过是街上的一道阴影。”

    

     琵雅芙在歌唱

     在伊迪丝·琵雅芙的一生中,其“生活艰辛”是八卦杂志最为热衷的话题:她那贫苦、缺乏关爱的童年和不负责任的母亲;她那成为少女母亲,却又失去儿女的经历;她被人谋杀的“伯乐”;她那突然死去的情人,以及充满了病痛、药物和酗酒的后半生。但在伊迪丝·琵雅芙的歌声中,你感受不到这种种悲苦。有时她也会闹些小脾气,唱出《约翰尼,你不是天使》这样的歌来,但后悔与愤懑不属于她。她的闺中密友在传记中说,人们总是误读伊迪丝,“她不悲伤,她总在欢笑”。在另一首名曲《我无怨无悔》(Non,Je Ne Regretted Rien)里,伊迪丝·琵雅芙这样唱:“不,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与你在一起。”这首歌经常被人们用作缅怀文的标题或结尾。

     传记作家从不会错过她如小科莱特一般的童年,就像一个现实版的《悲惨世界》。1915年,伊迪丝出生在美丽城的贫民窟。她的父亲是一个江湖艺人,常年外出,居无定所;她的母亲是一个酒吧歌手,同时也是个瘾君子,时常在监狱里度日。小伊迪丝与外婆生活在一起。在伊迪丝7岁的时候,她的父亲感到她已经成熟到可以从事职业工作了,便将她带回身边。14岁时,她开始在咖啡馆和街上卖唱,获得零用钱。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伊迪丝感受到了歌唱对她的特别意义。

     人们经常将她与比莉·荷莉黛相比,她们的歌声中都带着现实的烙印。1933年,伊迪丝搬到了蒙玛特的皮加勒街,与她的女性朋友住在一起。皮加勒街是巴黎的红灯区,另一条街上,有著名的红磨坊。这里出没着妓女、皮条客、瘾君子和各种社会边缘人。伊迪丝在这里的生活不太容易,她在酒吧和街上唱歌,不时受到黑社会的威胁。这段生活为她的歌唱主题定了调:现实主义香颂,歌唱的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对于这条街,伊迪丝·琵雅芙有着特别的情感。《她常去皮加勒街》,唱的便是这样里的生活。

    

     琵雅芙和她的第二任丈夫西奥在一起

     在靠近香榭丽舍的街道上,19岁的伊迪丝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路易·勒皮(Louis Leplee)。“小麻雀”(Piaf)这个名字,正是路易·勒皮给予的。勒皮将她带到“le Gernys”,给了她一个盛大的公开演出,听众中名人云集,“小麻雀”的演出造成了轰动。伊迪丝的歌唱生涯于是开始走向正规,这年末,她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录了第一张唱片。然而,也就在这年,路易·勒皮被人谋杀,死因蹊跷,人们猜测是黑帮干的。伊迪丝开始寻找新的导师,她遇到了作家雅克·布尔雅(Jacques Bougeart)。雅克·布尔雅教育她自我学习,并让她认识了一些文化名人,如诗人、剧作家兼导演让·科克托——他们在后来成为终身好友。“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她这样,之后也不会有人像她这样。”在第一次观看了她的演出后,让·科克托这样写道。科克托还为她创作了剧本《美丽的冷漠》(Le Bel indifférent),在40年代轰动一时。

     雷蒙·阿索(Raymond Asso)是另一个对琵雅芙至关重要的人。伊迪丝·琵雅芙将阿索称为“教会我成为人的人”。他们在一起住了两年,雷蒙·阿索将伊迪丝从童年的创伤和皮加勒街的痛苦回忆中治愈。他像是《窈窕淑女》中那个“点石成金”的教授,教导伊迪丝规则和礼仪,并告诉她如何优雅歌唱。雷蒙·阿索还让伊迪丝接触文学与诗歌,她读到了第一本小说: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他让我成为一个女人和一个明星,而不是一个一群人围着,听你声音的现象——就像在集市上看一个稀有动物一样。”琵雅芙说。在雷蒙·阿索的介绍下,琵雅芙结识了之后的好友和合作伙伴,作曲家玛格丽特·莫诺(Marguerite Monnot),她的才能“让伊迪丝成了琵雅芙”。

     1939年,雷蒙·阿索走上战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此结束。此时的伊迪丝·琵雅芙已不再是“小孩儿”了,她是法国最有名的歌手之一,散发着明星的光芒。1940年,伊迪丝·琵雅芙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个演唱会,有一支交响乐团给她做伴奏——这是第一次,有交响乐团为流行歌手做伴奏。伊迪丝·琵雅芙非常激动,在第二天的广播中,她对听众说:“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

    

     1940年9月22日,琵雅芙和拳王马塞尔·塞尔当在纽约的一家夜总会用餐

     某种程度上,伊迪丝·琵雅芙扮演了法国香颂“精神导师”的角色。她教导了许多后辈,其中不少在后来赫赫有名,比如里奥·费雷(Léo Ferré)、伊夫·蒙当(Yves Montand)和查尔·阿兹纳弗(Charles Aznavour)。在这些后辈中,有些成为她的情人,最为著名的要属伊夫·蒙当。琵雅芙在29岁的时候认识了蒙当,后者比她小6岁,身材高大,非常迷人。这段关系维持了两年,伊迪丝·琵雅芙塑造了蒙当最初的风格。在此之后,伊夫·蒙当的演艺事业发展起来,成为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演员和歌手之一。

     在她的众多伴侣中,称得上“灵魂伴侣”一词的,是拳王马塞尔·塞尔当(Marcel Cerdan)。这个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像伊迪丝一样,是一个“来自劳动阶层的英雄”。这段轶事成为当时的一桩新闻,也为后来者所讲述,不止一次被拍成电影。人们熟悉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也着重讲述了这段爱情故事,并给主演玛丽昂·歌迪亚带来了一座奥斯卡金像奖。这段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33岁的马塞尔死于飞机失事——这场事故发生在他前往纽约探望伊迪丝的途中。对于这段爱情的最好铭记,莫过于伊迪丝·琵雅芙的传世名曲《爱的颂歌》。

    

     描写琵雅芙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剧照

     1952年,伊迪丝·琵雅芙嫁给了法国歌手雅克·毕勒(Jacques Pills)。玛琳·黛德丽——她少有的亲密女性朋友,见证了她的婚礼。在一张庆典前的照片上,人们看到伊迪丝·琵雅芙穿着一件打褶的婚纱,她的好友黛德丽优雅地俯下身,为她调整脚上的鞋。雅克是一个好脾气的男人,然而,与他的婚姻并没有平复马塞尔·塞尔当的死亡给伊迪丝带来的冲击。在伊迪丝最后的人生中,酗酒与药物依赖成为关键词。她不止一次被送入医院治疗,没有一个医生能让她彻底治愈。酒精及药物对她的肝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给她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早衰,进入50年代以后,“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20岁”。

     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开支给她带来了财务问题,这让她必须不停工作。尽管身体状况江河日下,她的歌唱事业却进入了新高峰。这位法国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女歌手,获得了世界性的名声。即使在对欧洲大陆不那么关心的美国,她也家喻户晓。她在美国做了10次巡演,上了8次“苏利文秀”,在卡内基音乐厅做了两次演出。在欧洲、加拿大和南美,她的演出不计其数。然而,对于她糟糕的身体状况,这好比是一连串的“自杀之旅”。

     作家安德烈·布里克(Andre Brink)用“垂死的飞蛾”来形容伊迪丝·琵雅芙。“她用来自墓穴的声音在歌唱。这声音是生命本身,它拒绝死亡,拒绝沉默。”然而,这个声音最终还是归于了寂静——1963年10月11日清晨7点,伊迪丝·琵雅芙因肝病辞世。广播里播出了这条消息:“她死去了,仿佛为名声的火焰所吞噬。”她的诗人好友让·科克托发来了悼词,说:“她的声音将永不消逝。” 6小时后,他在Milly-la-Foret的寓所中与世长辞,死因是突发的心脏病——这是一个礼拜五,13点。

     ⊙ 本文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