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气质的变与不变
2014/12/18 三联生活周刊

     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成都的气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精神体系。既保存了那些渐行渐远的精致、和缓、温文尔雅精神,又不断生长、融合、突破,让城市充满了想象力。

     今天节选“富足之美”一节,从中看成都气质中的物质趣味:这是一种浓烈的、华美的、精致的、享乐的、欢快的、现世的、自由的、温文尔雅而又充满激情的审美特征,它与儒家伦理中的克制、简朴、强调秩序与约束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在成都人的生活中,千百年来,这种审美特征从未消失过,成为成都气质的一种底色,以不同形式呈现。

    

     站在九眼桥上眺望锦江夜景

     富足之美

     张大千先生画《长江万里图》就是从都江堰开始画起的。

     岷江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崇山峻岭中一路奔涌下来,在四川盆地的西缘,因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分流,进入无数沟渠,灌溉着成都平原上千万亩肥沃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民,因岷江水流的自流灌溉,水旱不饥,生活富庶。又因盆地四周高山拥护,山高皇帝远,与中央政权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历史上政权更迭而生的兵祸较少,生活较为安定,于是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流经成都的岷江又称作锦江,在成都市区分为府河、南河,原来都是汉代以前的人工河道。从都江堰直到成都东边的龙泉山脉,扇形分布着无数由不同时代建成的灌溉渠道。这些密如蛛网、纵横分布的水道,千百年来日夜流淌,滋养着平原大地、万物生灵。它们被冠以各种名称,但却没有一条主流可以径直称作岷江。

     农业时代,良好的气候条件与水利灌溉工程,造就了成都的富足。唐朝时便有“扬一益二”之称。成都大学邓经武教授曾和我谈起他小时候家乡的谚语:“天干三年好饱饭。”外人往往不能理解,实际意思是,即使天旱三年,成都平原也一样无灾荒之虞。

     成都的历史上,虽有战乱兵火,但是局势稍一安定,便能迅速恢复元气,焕发出新的活力。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统计,四川占全国人口2.42%及田土数1.32%,却缴纳了3.62%的粮食。成都府是四川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也是高产区,所占比例应该更高。到了清朝,四川稻米已经成为东南地区商品粮的主要来源。连年高产,导致米价极为低廉,根据清雍正五年(1727)的一个记载,当时3钱就可以买一石米(约60公斤)。来自成都平原的粮食转运至重庆,走长江运至汉口,直接影响了南方各省的米价走势,以致汉口市场“待川米来,而后减价”。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抗战时期。民国时期的旅行家薛绍铭曾写道:“大洋一元可购二十七八斤的白米,这是其他城市很少有的,但这还是大军云集的时候,若在平时,粮价当然更低落。”

     良好的物质条件,使成都人自古便对高品质生活孜孜以求,进而产生了独特的物质审美观。这便是一种因富足而形成的趣味。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瓶形杯

     如成都自古便产美酒。因粮食丰足,就有了酿酒的可能。广汉三星堆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酒器,使成都酿酒历史至少可追至商周时代。汉晋时期,饮酒作乐已经成为达官显贵的日常生活方式。晋朝时期的左思,在《蜀都赋》中以浓墨重彩来表现当时成都宴饮,不仅场面奢华,还有音乐舞蹈助兴——“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金罍中坐,肴烟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羽爵执竞,丝竹乃发。巴姬弹弦,汉女击节。起西音于促柱,歌江上之飉厉。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合樽促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

     两晋隋唐时期,成都酒的品种已经蔚为大观:如春酒、郫筒酒、青城山乳酒、临邛酒等。杜甫诗云——“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可见当时成都酒已闻名全国。酒店最繁华、最密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锦江两岸及闹市区。唐代诗人张籍诗说:“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至今万里桥一带仍旧是成都餐饮、酒吧最集中的区域,喝的酒虽然不同了,但喝酒的地方没变。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善风流。”在李商隐的诗中,秦汉以来,成都就是一个诗酒风流的城市。酒文化赋予了成都一种浪漫不羁的气质与风范,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趣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佳话千古流传。所以五代时期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说:“蜀之士子,莫不酣酒,慕想入涤器之风也。”

     物质的丰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其中尤以蜀锦精妙绝伦。今天看来,蜀锦已不只是一件商品,其精美、华丽已经成为了一件艺术品,代表了成都的审美水平。

    

     省级蜀绣大师邬学强在青城山潜心创作

     唐末陆龟蒙在《纪锦裙》一文中,详尽叙述了他看到的一幅蜀锦裙。裙幅长3尺,下宽上窄,下宽6寸,上减3.5寸。锦裙上,左边织20只鹤,每只弯曲着一条腿,口含着花枝,正要展翅飞翔;右边织有20只鹦鹉,耸着双肩,展开尾巴。这两种鸟大小不一,交错配置,中间隔着花草、界道。“其中微云锁结,牙以相带,有若驳霞残红,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坏墙古苔,石泓秋水,印丹浸漏,粉蝶涂染,云隐崖岸,浓淡霏拂,霭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别,及谛视之,条段斩绝分画,一一有去处,非绣非绘,缜致柔美。”

     也就是说,这条锦裙上点缀着极细致的彩色闪光的亮点,好像空中各色云霞和西斜的残月,又像飘动的轻烟和下落的云雾。近处,路边长满了青草;远山,雄壮得像横空而出。这种织造技艺,真算得上是“神乎技矣”!陆龟蒙细致观察后认为,这幅蜀锦裙“纵非齐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陆龟蒙大约去世在公元881年,上推300年,正是南北朝之末的隋代。而此蜀锦裙,历300年而光彩照人华美依旧,令人叹为观止。

     蜀锦的制作工序,是先把丝线染成彩色,然后在织机上织成精美的丝织物,最后在锦江中漂练定型。不绣不绘,仅凭织造前染色,如何制成如此繁复的图案?今人已很难理解,而唯有赞叹。

    

     淮山烧鲍鱼

     还有川菜,也是物质审美在民间趣味上的集中体现。成都是一个格外讲究吃的地方,特别是在不太平的年代里,成都人还忙里偷闲地发明了若干种吃的方法,不得不说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成都平原物产丰富,食品的原料品种也很多,在杨为宪《浅谈成都的蔬菜》一文中考证,19世纪初,成都的蔬菜品种就约有57个,到1910年,发展为113个。农业的发达为川菜的形成提供了强力支持。

    

     糊辣莲白卷

     川菜的特点是清香醇浓并重,以清鲜为上;广集民间风味,以麻辣兼备见长;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以干烧干煸、爆火煎炒驰名;刀工刀法讲究,造型赏心悦目。川菜强调“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既有物美价廉的大众菜:回锅肉、宫保鸡丁、水煮肉片,也有高档名菜:孔雀开屏、百花江团等。仅凉菜,就有蒜泥、红油、酸辣、麻辣、咸甜、糖醋等多种风味。

     有趣的是,川菜的形成,实际是在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期完成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做记者的车辐先生回忆成都的吃,活色生香,如一段贯口相声:“荣乐园的汤(加上蓝光荣的白案)、枕江楼龙元章的脆皮鱼、静宁的填鸭、哥哥传的坛子肉、蜀风的凉粉鲫鱼、广寒宫的豆瓣鱼、竞成园的芙蓉鸡片、颐之时的开水白菜与白汁鱼唇、耀华的西餐、撷英餐厅的北方大菜、明湖春的葱烧海参,还有四五六的江浙味、冠生园的广东味,各显其能……”时局动荡,但并没有影响成都人对美食的追求,相反,川菜却因社会变迁得到了大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味和特色。

    

     熊猫是蜀绣中最有代表性的图案之一

     无论美酒、美食,还是蜀锦、蜀绣,共同昭示了成都气质中的物质趣味。这是一种浓烈的、华美的、精致的、享乐的、欢快的、现世的、自由的、温文尔雅而又充满激情的审美特征,它与儒家伦理中的克制、简朴、强调秩序与约束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在成都人的生活中,千百年来,这种审美特征从未消失过,成为成都气质的一种底色,以不同形式呈现。

     事实上,“锦城”的得名便体现了这种富足之美,它是成都人在物质形态上刻意追求极致美感的结果。

     (记者杨璐对本文亦有帮助)

     ⊙ 本文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17期。

     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