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登天:那些流行成功学之外的成功学
2014/12/27 三联生活周刊

    

     2011年版《一步登天》演出现场,“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拉德克利夫出演主角

     在铺天盖地的鸡汤式的成功学裹挟之下,我们看腻了“所有成功者都是付出者”“做事先做人,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这样的语句。倘若站在你从未设想过的视角去看待职场,也许更容易茅塞顿开——“如何不用努力,就能取得成功?”“成功的第一步:选择一个大企业,在这个企业里,谁都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如何跳脱出那些流行成功学的束缚,要从五六十年前的美国说起。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历着一个很难简单描述清楚的时代,鲍勃·迪伦成为无可争议的精神领袖,安迪·沃霍尔延续着将美国大众文化写进历史的传奇,有很多人在怀念那个时代,却说不出怀念的缘由。

     职场上的变革也初露端倪,女性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但职场中依然以男性为主导,黑人只能站在最低等的服务性岗位,犹太人依旧被歧视。就像热门美剧《广告狂人》中的桥段,在职场中,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暗地较劲,职员与职员之间的笑里藏刀,员工与领导之间阿谀奉承,男上司与女秘书之间的擦枪走火……都是大公司的真实写照。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成功,没有人甘愿一辈子做一个小职员,这就是美国五六十年代职场成功学的核心价值观。音乐剧《一步登天》自然就是这个时代职场文化的产物。

     《如何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1952年作家谢菲尔德·迈德(Shepherd Mead)写下这本书,便迅速登上了当年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九年后,应和着大批冲向职场却迷失方向的年轻人,音乐人弗兰克·卢瑟(Frank Losser)将这个剧本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1961年10月,《一步登天》在百老汇的46街剧院首演,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2011年版《一步登天》演出现场

     卢瑟是个土生土长的曼哈顿人,他对奋斗中的纽约客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再了解不过了。纽约的大公司急速膨胀发达,隐藏在之下的是公司每一个个体的辛酸荣辱,在这种点与面的博弈中,卢瑟看到的是小人物的血泪奋斗史。在首演的这部剧中,他运用最传统的百老汇音乐剧的方式——黑色幽默、风趣轻松、热闹欢快,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窗户清理工是如何晋升到公司董事会成员,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故事。与《杜拉拉升职记》营造出的职场正能量不同,《一步登天》中的人物具备更丰满的性格,他会有小心眼、歪心思、腹黑心理、消极性格,但所有正面与负面的努力,都有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走到职场上的顶峰。因此,当这个更真实的人物走上舞台的时候,他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触动到观众的内心,尤其是那些正在职场奋斗的年轻人。

     从首演算起,《一步登天》已累计演出1417场,被称为“职场喜剧的巅峰之作,白领必看的职场宝典”并不为过。在1962年“托尼奖”的颁奖典礼上,该剧横扫包括“最佳音乐剧奖”“最佳音乐剧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在内的七项大奖。在受到美国话剧和音乐剧界的一致好评之后,同年又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比起被誉为“戏剧奥斯卡”的托尼奖的至高荣誉,普利策奖的认可似乎给了主创们更大的鼓舞。大概因为在传统的戏剧领域,比起严肃话剧,百老汇音乐剧因为其更为通俗和大众娱乐倾向的内容与形式,并不太容易受到挑剔的戏剧评论界的赞赏。迄今为止,仅有八部音乐剧获得过普利策戏剧奖的殊荣。

     在这之后的50余年中,《一步登天》在百老汇复排过两次,最近一次的复排是2011年,这次的复排成了一次好莱坞向百老汇的“迁徙”,“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尔·拉德克利夫(Daniel Radcliffe)的出演,也再次将这部老剧拉回了大众的视线。

     2015年,《一步登天》将首次登上中国舞台,由推出过《我,堂吉诃德》和《Q大道》的“七幕人生”团队引进制作。近年来,国内的音乐剧行业也在努力引进优秀的百老汇剧目,其中包括像《妈妈咪呀》、《猫》这类的经典音乐剧,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引进西方的经典音乐剧,汉化其中的对白和歌词,做出一部中国人爱看的音乐剧,是目前国内音乐剧行业必须完成且做好的一件事,”“七幕人生”的CEO杨嘉敏说,这个1987年出生的学习英美文学的女孩,2012年辞职后开始做“七幕人生”,她从容不迫的谈吐和缜密的思维,显得比同龄年轻人更加成熟,因此,不少关注创业的媒体将她定义为85后创业者中的佼佼者。2012年,杨嘉敏在百老汇的几条街上泡了一个多月,她把当时上演的剧目几乎看了个遍,从人人熟知的《芝加哥》,到名不见经传的小剧目,而《一步登天》打动她的程度是完全超出意料的,幽默与讽刺的桥段贯穿整个故事,主线清晰明了,节奏紧凑,“看完整个剧目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正如美国《美国纽约日报》的评价一样,“《一步登天》是近年来最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的音乐剧作品。它是一部出色而尖刻的讽刺剧,愉悦而引人入胜。它跳脱了章法而具有独特的智慧和风范。这部剧很可能开拓一种新的音乐剧形式。”因而,杨嘉敏决定要在中国做这部剧。

     虽然是每年推出一部新剧,但杨嘉敏希望剧与剧之间呈现出明确的区分度。《我,堂吉诃德》相对正统、严肃,而《Q大道》则是一部剑走偏锋的喜剧,与前两部相比,《一步登天》具有最鲜明的百老汇音乐剧的经典风格。在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男男女女不外是其中的戏子,各有登场和退场,一生扮演着那么多角色,七样年龄分七幕。”“七幕人生”的命名便来源于此,杨嘉敏希望她选取的剧目可以引起不同人的共鸣,上次是潮流浪尖的学生族,这次是渴望成功的上班族,下次也许是初尝人生味的儿童或青少年,每一部剧都应具备它独到的笑点、泪点或痛点,不需要感染所有人,但会戳中一个广大的群体的内心。

    

     中文版《一步登天》总导演约瑟夫·格雷夫斯

     汉化版的《一步登天》前后筹备制作了两年时间,如何将台词、歌词的内容本土化,又可以最好地尊重原作,大概是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与《妈妈咪呀》和《猫》这类标准化的译制音乐剧不同,《一步登天》属于非标准化的类型,即服装、舞美、道具等这些周边配置都需要由引进团队原创,而非照搬原版,但是会以原版为参照标准,再进行本土化的生产。在剧目的整体内容、台词和歌词的汉化过程中,会完全以原版为轴,邀请了来自美国百老汇的专业制作团队,百老汇资深导演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担任总导演,他以莎士比亚戏剧见长,也在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担任艺术总监长达十年,因此对百老汇以及中国本土戏剧模式都很熟悉。同时又配合中方的译制团队,曾参与《妈妈咪呀》、《猫》和《Q大道》等多部经典音乐剧中文译配的程何担当了译配总监的重任,而近几年爆红网络的“英美剧译制专家”谷大白话的加入,也试图将剧本翻译在准确传递原意的基础上,本土化做得更接地气。中文版中,译制团队戏虐地将主角的名字设置为“费嘉诚”——李嘉诚的“嘉”,李嘉诚的“诚”,这是一个看似忠厚老实,实则机灵且富有野心的年轻人,头脑清晰,目标明确,他能在一个偌大的公司中,准确地判断出哪个部门是晋升的最佳捷径。他的口袋里时刻揣着本小册子——《如何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这是一本如《葵花宝典》一般的职场圣经,也是全剧发展的线索之一。主角之外,对费嘉诚一见钟情的方晴雨、风情万种却胸大无脑的女秘书简梦露、智商堪忧、腹内空空的老板空降兵杨大伟都是戏中的亮点,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到职场中身边人的影子。

    

     排练现场,右一为编舞 Ronald Hutchins

     在杨嘉敏看来,就像当年日韩向英美的音乐剧学习,逐渐本土化一样,现在从国外引进音乐剧版权,了解国外团队做音乐剧的创作、编排、制作、上演的一系列流程,比直接操作原创音乐剧要来得更踏实,也更能呈现出一部好的剧目。能让更多观众欣赏到好的音乐剧,梳理一个优秀的标准,培育音乐剧市场和市场品位,是当下中国音乐剧需要走的道路。

     于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中国音乐剧行业而言,《一步登天》是稳步前行中的一小步,而于在职场中不知所向的跳蚤们而言,又是另一番涵义——如何用不到一分钟,让美女秘书对你一见倾心?如何用不到一天,让同事对你刮目相看?如何用不到一个月,让大BOSS将你视作心腹大将?如何用不到一年,从清洁工上位公司董事?……如何不用很麻烦很累,就能在职场上取得成功?这些逆向思维的成功学法则,或许荒谬,或许只是无稽之谈,但却拥有带给每个观者思考的魔力,思考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甚至思考人生轨迹的何去何从。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一步登天》中文版2015年震撼开演。

     2015年1月9日-2月8日,北京,世纪剧院。

     2015年4月17日-5月17日,上海,人民大舞台。

     更多演出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