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 从天安门到凯旋门
2015/1/14 三联生活周刊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布建交联合公报,公报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轰动了国际社会,被国际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由此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法建交的重要奠基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将军当年就曾深谋远虑地预言:“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国家政府迟早会觉得应当仿效法国。”此后,果然如他所言,西方国家纷纷仿效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的政策,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的建交,并不仅仅意味着这两个东西方政治大国自此打开大门、开始合作与对话,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格局的半个世纪前,中法两国能打破意识形态分歧走到一起,也表明了它们寻求自身政治发展路径的战略眼光、决心与勇气。法国《世界报》当年为此撰写的社论标题《两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的相逢》,也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涵。
从1964年中法建交引起的“外交核爆”,到2014年两国元首共创“最好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在此期间,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习近平的历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他们努力打破意识形态的坚硬壁垒,为中法关系消除彼此文化与政治上的成见与隔阂,恢复彼此尊重做出了巨大努力;从戴高乐到奥朗德,法国经历了7任总统,其中5位属右翼,2位属左翼,虽然他们治国理政的观念不尽相同,但在构建稳定友好的中法关系上却基本一致。

1975年5月13日,邓小平访问法国时赴爱丽舍宫参加活动,这是中国高级领导人第一次访法,备受瞩目
为了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特别报道,本刊在北京和巴黎采访了中法关系多位重要人士,他们都是这半个世纪以来中法关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包括:中国方面,为毛泽东、周恩来做过翻译的董宁川,当年外交部法国科负责人张锡昌,前外交部长黄华夫人何理良,前驻法大使蔡方柏、吴建民、赵进军、孔泉和现任驻法大使翟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刘海星。法国方面,前总统德斯坦、前总理拉法兰、外交部长中国事务特别代表奥布里、曾数次出任过部长职位的舍维内芒、“信使”富尔的外孙罗道尔夫·奥本海默、戴高乐的侄子贝尔纳·戴高乐以及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等人。他们各自的经历,共同串起了中法建交50年所经历的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画面。而回顾这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我们发现,除了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以及经济推动等诸多现实利益考量之外,对彼此历史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是凝结两国关系更深刻、也更久远的因素。中法建交的历史意义,不仅在过去、在当下,也将在未来被越来越深刻地解读与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法建交50周年回顾,是过去半个世纪历程的终点,也是未来更长久关系的起点。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大事记
1月13日,中法建交5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巴黎举办。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中法建交50周年赞助委员会主席梅里埃等出席并致辞。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戴高乐之孙伊夫·戴高乐,以及法各界代表200余人参加。
1月17日,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外交部长王毅、文化部长蔡武、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出席。
1月27日,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奥朗德互致贺电,《人民日报》发行纪念特刊,两国外长发表联合署名文章,全国友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招待会,两国邮政部门联合发行《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邮票,法国戴高乐基金会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中法建交50周年回顾展》,法国巴黎大皇宫举行“中国之夜”晚会。
1月30日,“中法文化大使”、“法国玫瑰”苏菲·玛索登上央视马年春晚舞台,与刘欢合唱法国民谣《玫瑰人生》,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

3月,法国驻华使馆领事部对签证措施进行调整,简化短期签证申请程序,中国公民申请赴法短期签证48小时内会处理完毕。
3月,中法两国同时举行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法同时发行建交纪念金、银币。巴黎举办旅游巴士广告宣传活动。上海作为主宾城市参加第34届巴黎图书沙龙。
3月25日,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国外文局联手主办的“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和“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在北京揭晓。《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茶花女》、《悲惨世界》、《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红与黑》、《小王子》、《基督山伯爵》、《旧制度与大革命》入选“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鲁迅小说集》、《酒国》、《家》入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
3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里昂,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法方用最高规格接待习近平的来访。3月26日,在巴黎同法国总统奥朗德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回顾中法建交50年取得的成就。会谈后,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和《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中法将开创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法还签署了70份经贸合同,价值500亿美元。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中法关系50年来的成功经验,阐述了对两国关系发展的政策主张。

3月26日,东风汽车与法国政府、标致家族公司和标致雪铁龙集团(PSA)签署增资协议,通过定向增发和配股认购向标致雪铁龙注资8亿欧元,持股14%,与法国政府和标致家族并列成为PSA的第一大股东。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向法国公司最大的一笔投资。
4月3日,第九届“中法文化之春”在北京开幕,这是法国在海外最大的文化节以及中国最大的外国文化节。
4月11日至6月15日,“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汇集了法国五大博物馆的10幅绘画珍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

5月8日至8月3日,“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在华举行。
5月20日,北京―巴黎航班喷涂建交图案。
6月12至14日,第九届中法市长圆桌论坛在华举行。
7至8月,中国话剧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

7月15日,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首届“法国中国艺术周”在戛纳开幕。“法国中国艺术周”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既有中国民族舞蹈、民歌民乐演出,也有书画、刺绣等展览。其中由新华社主办的“中法建交50年”图片展作为活动一项重要环节,再次与公众见面。
8月2日,法国超级杯足球赛在北京举行。
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在法国外交部共同主持了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启动仪式暨首次会议,启动了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
9月19日,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的广场正式在法国蒙塔尔纪市揭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蒙塔尔纪市市长让·皮埃尔·多尔先生共同为广场揭牌。蒙塔尔纪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勤工俭学留法学生的主要聚集地,邓小平在法勤工俭学期间曾在这个城市学习、工作、生活。

10月,法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成都西博会。
10月17日至19日,法国机械“龙马”巡游表演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展开。“龙马”运用了中国文化元素,根据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演绎创作,是中西方文化融合发展的具象代表。
10月18日至19日,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年内第三次访华。在访问期间,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进行会谈,双方发表联合新闻稿,表示中法将合作抗击非洲埃博拉疫情。
10月22日,“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此次特展是近年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出境展。
10月28日,中法建交“50年50人”最终名单出炉。“50年50人”由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和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发起,旨在向为中法关系做出贡献的人士表达敬意,两国各为25人,囊括了社会各界人士。
10月30日,“中法建交50周年:何多苓、林晓明、曾妮艺术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美术馆展出。策展人期望以三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生活方式为个案,从中建立一种关于日常生活美学的叙事和对话方式,此种方法与观察角度,“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置之于法兰西诗意浪漫的文化背景下,亦能引起共鸣与认同。
11月1日,“中法建交50周年——200人法国当代艺术暨新现实主义作品展”在北京举办。共有200位法国艺术家参与其中,大多数是来自法国新现实主义沙龙(REALITES NOUVELLES)的成员,展品包括雕塑、摄影、装置、油画、水墨画等400多件作品。
11月6至7日,第四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
11月28日,罗丹雕塑回顾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 本文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内容,请看以下精选目录。
| 封面故事 |
从天安门到凯旋门(李菁)
中法50年交流史(李菁、贾子建、丘濂、张星云)
“中法关系正在开创新的时代”——专访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刘海星(丘濂)
中法关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专访中国驻法大使翟隽(李菁)
中法关系正在通往顶峰的道路上——专访法国驻华大使顾山(丘濂)
德斯坦:从中法建交到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李菁、张星云)
“中法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是齐头并进的”——专访法国外交部中国事务特别代表、里尔市市长奥布里(李菁、张星云)
邓小平与“红色小镇”蒙塔尔纪(李菁、张星云)
戴高乐家族的中国之缘(李菁、张星云)
| 社会 |
政要:罗塞夫:在革命之路上(邹珊)
时事:北极之争牵动世界(龚融)
调查:被呼格案影响和影响呼格案的人(杨璐)
人物:于敏:设计中国氢弹(王玄、张兰英)
人物:“刘索拉和朋友们”:一种选择(周翔)
逝者:田余庆:淡定人生,潇洒来去(付晓英)
| 经济 |
市场分析:抗通缩 稳增长(谢九)
| 文化 |
话题:周英华:我和父亲周信芳(曾焱、王紫祎)
艺术:动态影像:基于时间的艺术(钟和晏)
艺术:威尼斯的石头(何潇)
音乐:趋向“沙发音乐”(黑麦)
电影:中国版《十二怒汉》(李斐然)
科技:日本干细胞研究:海水与火焰(曹玲)
思想:耶鲁政治哲学公开课(薛巍)
书评:那折磨人的矛盾(维舟)
| 专栏 |
邢海洋:如何消化高地价
苗千:寻找火星生命痕迹
袁越:世间已有长寿药?
张斌:千胜
宋晓军:中国军事也要进入“新常态”?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