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湖北味道 | 那一吊子莲藕排骨汤
2015/1/29 三联生活周刊
不爱喝排骨藕汤的人,不能叫作湖北人。那一大吊子煨到排骨在锅里微微发颤、莲藕的粉红色和清香扑面而出、一层薄薄的粉白色汤衣蒙在面上、油花儿轻轻飘动的藕汤,在幼年时就植入了几乎每个湖北人的味觉里。它关乎美味,也关乎温暖亲情,和每个人的成长相伴随。

一大吊子排骨莲藕
湖北人关于美食的记忆,第一缺不了的就是莲藕。
我妈常说,再穷的人家,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每个月煨一次藕汤是少不了的。湖北人只要说“藕汤”,都心知肚明指的是排骨藕汤,只不过物资贫瘠的岁月里,富裕点的人家用筒子骨和排骨,日子紧巴的人家用肥肉或是猪蹄、内脏之类的。
煨藕汤少不了砂锅吊子,“吊子”是湖北方言,指一种尖底的黑砂锅容器。吊子在灶火上慢慢熬,只要经济上允许,肉一定要舍得给,不然太瘦的汤既引不出猪的肉香,淀粉质的藕也沾不够油腥,白白浪费了一大锅原料,香气都闷着发挥不出来。一大吊子正宗的藕汤里,排骨和藕各占一半,煨到肉和藕的味道都混合到汤里,肉轻轻一撕就能从排骨上掉下来,藕变得白色中透着粉红。盛出一大碗堆着肉和藕的汤,洒上切成寸断的小葱,汤上还蒙着一层薄薄的粉白色汤衣。

采藕的工人从湖中挖出莲藕,冬季的莲藕非常适合煨汤
我爸妈都说,他们小时候住大杂院的日子里,每家只要能攒点肉,就琢磨着凑齐原料来煨藕汤。一家煨汤,满院飘香,大家开玩笑说:“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武汉人豪爽大方,即使自家也盼望了很久,等汤好了,还是会给邻居每家人盛一小碗。这样下来,一个月里不是自家煨汤,就是邻居送来藕汤。
如果家里有客人来,头一天主人就会用炉子煨好汤,汤在砂锅吊子里放上一晚,第二天客人来了热一遍,味道更加浓厚醇美。湖北人的藕汤好像不是用来配主菜的,它本身就是一道关键的主菜。客人上桌,主人往往给每个客人单独盛一大碗藕汤,排骨和藕满满地堆在汤面上,再盛一盆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吃完了各自碗里的,再吃别的菜,中间那盆藕汤也像菜一样,吃的是它,喝的也是它。所以藕汤的记忆,是和大家庭、邻里之间以及每个人的成长相伴的。
过年时排骨藕汤更是少不了,奶奶和爸爸都极爱做吃的,对于过年的讲究丝毫不马虎。要说备年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听说奶奶为了年前买到排骨,往往带上竹编的筲箕和砖头,整晚排队,实在累得不行了,跟后边的人说说,把筲箕和砖头放在队伍里,自己歇歇再过来。排一整夜买来的排骨,一定是用来煨藕汤,可见藕汤对于湖北人来说何等重要。排在前头的人还能买到猪下水,猪下水不在计划供给之列,不用票。奶奶若能买到猪大肠,就把它和豆腐干、豆腐皮、整节的藕卤在一起,这些卤味都沾了浓重的肉香。

奶奶和姥姥大家庭里几个子女各自成了家,过年时轮着走亲戚。不管去哪家,要是没喝到藕汤,那肯定是不够味的。于是年节期间,好似大家庭开的一个品鉴会,除了尝尝各家做菜的手艺,同样是排骨藕汤,今年哪家煨得好,哪家的藕最粉最香,大家喜欢评说一番。想想整个湖北都差不多,排骨藕汤植入了绝大多数人的味觉记忆中。
“粉”是评价汤里的藕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它的含义相当于北方人所说的“面”,用来熬汤的藕必须要煨得烂。但是藕的烂,并不是外形烂在汤里,那可没了卖相。藕的外形还是滚刀块,只是一口咬下去,藕如栗子般很绵软,淀粉质的香味又浓稠。藕咬一口,丝如胡须般扑向食客的面颊,轻轻挠痒痒。藕丝不能太多,拉起来不宜太重,这样藕就太老了;但是没有藕丝的话,藕显然又太嫩,淀粉含量少,吃起来不香。
如果没有买对藕,就算把吊子底煨穿了,藕也烂不了。这买来的若不是汤藕,一吊子汤煨下来,藕自岿然不动,丝毫没有把自己融进肉汤的意思,咬在口里生生脆脆,肉汤和藕是分离的。喝汤的人会斜着眼看着主人:“伙计(方言,‘兄弟’的意思),这买的是么斯(方言,‘什么’的意思)藕,哪里叫藕汤咂!”做汤的人也会不好意思,好似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文/吴琪)

在置办年货的忙碌时节,《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了不一样的年货礼盒。
礼盒内含『回味』笔记本+书签+2013/2014《最想念的年货》杂志。
点击 阅读原文,进入微信购买链接。
也可在 淘宝搜索关键词:三联生活周刊+回味
?『100份额外惊喜』:您成功购买『回味』礼盒后,就有机会在礼盒中找到三联君随机塞入的——1张价值298元的“正谷家宴食品卡”/ 1瓶价值【282元】的哈达谷稀有高原森林甜蜜(120g)。获奖名额:100名。(可在“正谷微店”中兑换等值的有机食品。)


↓购买“回味”套装,请戳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