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新刊 | 爱情七宗罪
2015/2/13 三联生活周刊

     冷漠,爱的死魂灵

     何潇

     基督教对“淫荡”(Fornicatio)的定义是“在繁衍自身之外不合礼法的性欲”,但丁将这一罪行修订成:“过分爱慕对方因而忽略神对人的爱。”但这一罪行后来演变成貌似对立的“冷漠”,即当我们与之交往的人不再是心目中美与善的所在,再炽热的调情也只是“冷漠”的自我解嘲。

     法国作家维尔高尔有一则短篇,被两次拍成电影,名叫《海的沉默》。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沦陷的法国。老人与年轻姑娘相依为命,生活在一栋老房子里,宁静的生活被住进来的一名德国军官打破。面对胜利的侵略者,他们以冷漠反抗作为回击,不与对方说一句话。出人意料的是,德国军官是个绅士,每一天,都向他们行礼、问好,并进行着不期望回答的谈话:聊文学、艺术、战争、人性、对法国的发现与爱……他说得情真意切,就像朗诵一首悠长的叙事诗。

     在这100多个冬夜里,他是屋子里唯一的谈话人,老人与姑娘始终保持着海一般的沉默。在最后一个夜晚,军官照例来到起居室,像往常一样“谈话”,说“祝你们晚安”,却加上了一句:“别了。”——他马上要被调到另一个战场,这是临行前的告别。伴随这句话的,是与姑娘的一次长久对视,他们的目光系在一起,像一条绷紧的直线。在他走出门的那一刻,姑娘的嘴唇颤动了,向他说出了第一句也是唯一的一句话:“别了。”

    

     法国导演梅尔维尔处女作《海的沉默》剧照

     这则以“冷漠”为表象的故事,最终成为一个打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尽管它缺乏甜言蜜语,只有无尽沉默和一句告别。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里解读恋人之间的语言:“任何以爱情为主题的谈话——不论表面上看起来如何冷漠,必然包含某种隐秘的演讲。”——旁听者或许并不知道说话人正在对某一个人说话,但他/她确实就在那儿,谈话者的格言警句,正是说给这名沉默的听众听。

     “冷漠”长着一张寡言的面孔,却比“亲昵”更富于言辞。在多数情况下,爱情中的冷漠,指向消极,是恋人间的“无动于衷”与“漠然”。它最常见的姿态,展现为“迟钝的反应”——恋人对你的谈话与联络很少反应,甚至不作回答,抑或答非所问。在这种情况下,交流被阻断,对话变成自语,爱情陷入僵局。

     罗兰·巴特将恋人之间的交流与音乐厅比较。一个理想的谈话者,会在你的身边造成最大的回声。就像朋友所做的那样——友谊,正是一个完全的共鸣空间。而冷漠的恋人,会将你带到一个糟糕的音乐厅之中,这里到处都是听不见声音的死角——“感情交流的空间,也有声音无法抵达的死角。”当一段关系陷入冷漠,恋人们便陷于这个死角之中。这不仅不利于身心,而且消耗才华。被爱者所能控制的一切情感、玄思、博识和温柔,都付诸东流,在那个死气沉沉的空间里窒息死亡。

     “恋爱关系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音乐意义上的协调一致,一丝不苟是关键的;容不得一点差错;严格地说,我说出的话并不是待清理的垃圾,而是‘积压的陈货’:流通中没有被消费,所以得销毁掉。”罗兰·巴特写道。爱情故事或许有许多种表现形式,但不论以何种形式上演,它总是一出多人剧。而消极的冷漠,是一幕独角戏,一个人的舞台,难以演出爱情戏剧。“一个人的天荒地老”,只是王尔德式“爱上自己便是一生罗曼史开端”的现代措辞。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克拉克与琼·莫南,提出了“共有应答性”的概念。“共有应答性”是一种互动——它既是作用于伙伴的感觉,也是伙伴接受到的感受。当一段关系以相互一致的“共有应答性”为特征时,关系中的双方就会有“爱与被爱”的感觉——就像罗兰·巴特说的,“最大的回声造成了完全的共鸣空间”。而当“共有应答性”缺失时,人们就进入了“音乐厅的死角”——此时,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爱,是冷漠。

     每一种称得上“爱”的关系,都包含着“共有应答性”。这些情景的共同之处,在于人们可以表露自己的需要、渴望,甚至脆弱。“共有应答性”代表着一种利他的爱。一段包含“共有应答性”的爱情关系,将重点放在做出应答的一方。这也暗示了爱情关系中的一个需要,是能够彼此做出应答。“应答者”的潜在接受者,相信对方在乎他/她,并对其做出反应。相互一致的“共有应答性”,有助于产生爱的感觉。这种行为持续的时间越长,爱的感觉越强烈。反之,则感觉越淡漠。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一问三不答”的冷漠伴侣时,我们感受到的信息是:“不被爱。”

     即使最为美妙的爱情,也避免不了负面情感的干扰:嫉妒、愤怒、控制、过度依赖、病态迷恋……它们给爱情带来消极影响,并且扼杀它。这些情感,好比爱情的“月亮背面”,它们并不美好,却是爱的一部分。被看作“爱”的反义词的“恨”,也是爱的组成——希腊神话中,美狄亚杀死了与丈夫伊阿宋共同生育的孩子。她的行为有悖常伦,但依然属于她对于不忠丈夫情感的一部分。她的恨,来源于曾经激发她强烈爱的激情,“恨”因而成为爱的变体与证据——就好比脚下的阴影,正是头顶阳光的证明一样。

     ⊙ 本文为节选,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内容,请看以下精选目录。

     | 封面故事 |

     从爱的源头重燃我们的爱

     爱情七宗罪(王星)

     爱情创世纪(王星)

     依赖、过度依赖、然后……(王恺)

     自我中心,情感黑洞(朱步冲)

     占有欲,激情之爱(曹玲)

     愤怒,有关爱情的血色黄昏(石鸣)

     嫉妒,爱情的伴生阴影(朱步冲)

     物欲,示爱的某种方式(黑麦)

     冷漠,爱的死魂灵(何潇)

     乔治亚·欧吉芙:一个出走的“孪生灵魂”(曾焱)

     策兰与巴赫曼:无法对等的爱(孙若茜)

     《百婚图》:并非“一生一世”(王玄)

     三个小故事,跟爱情相关(张月寒)

     | 社会 |

     政要:克里斯蒂娜沉浮记(徐菁菁)

     热点:南极科考30年(王鸿谅)

     调查:寻亲:一个家庭的悲喜剧(阿润)

     人物:刘华杰的博物人生(丘濂)

     家园:洞庭湖的“鸟人”们(王玄)

     医学:从渐冻人到玻璃人(袁越)

     数据:美拍观察:短视频的机会何在(魏一平)

     口述:蒙冤25载的远征将军:我的父亲李鸿(李菁)

     | 专题 |

     马可·波罗:电视制造、想象与世界版图(蒲实)

     | 经济 |

     市场分析:告别双顺差(谢九)

     收藏:约瑟芬皇后的珍珠项链(李晶晶)

     | 文化 |

     文化:中法之间:好感、观察、理解的认知史(王恺)

     文化:一首安静含蓄的叙事诗(稻麦轩)

     话题:网络的沙漏(张月寒)

     话题:欧洲文化之都:文化作为城市再生的工具?(钟和晏)

     艺术:《战争,时间,摄影》,泰特当代艺术博物馆里的盐柱丛林(李东然)

     考古:周野鹿鸣(李晶晶)

     设计:邂逅吉奥·庞蒂(方振宁)

     吃喝玩乐: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精烹细制(刘敏)

     吃喝玩乐:舟山群岛:海的味道(吴丽玮)

     吃喝玩乐:在我们质疑皮草的时候,它已经转身了(王恺)

     思想:人生学校(薛巍)

     书评:作为乐趣的读书(乔纳森)

     | 专栏 |

     邢海洋:出口铁路?留住游客?

     苗千:超光速魅影

     袁越:让电脑帮你找对象

     贝小戎:博物馆为什么要用蓝鲸代替恐龙?

     张斌:卡希尔来了!

     宋晓军:中、美军队未来都要干“大事儿”?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