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有关爱情的血色黄昏
2015/2/25 三联生活周刊

    

     《伊阿宋和美狄亚》(范·鲁厄,1759)。描绘希腊神话英雄伊阿宋之妻美狄亚因

     对“愤怒”(Ira)的定义似乎亘古未变,也许因为这是能对人类社会关系产生最明显威胁的负面情绪。在但丁的时代,“愤怒”被定义为一种“源自憎恨而起的邪恶的感觉,意在复仇或否定他人”,而且,在律法所赋予的权力以外、行使惩罚他人的意欲也被归作“愤怒”。

     最近大热的美国电影《消失的爱人》讲了一个婚姻内精神变态杀手的故事。杀手是妻子,她计划自杀,并将自杀伪装成谋杀,嫌疑则在她操纵下处处指向她的丈夫。她选择在结婚5周年纪念日当天行动,警方一步步找到了她留下的对她丈夫不利的各种线索和证据,他们居住的密苏里州还没有废除死刑,一旦她按时间表自杀,尸体被发现,她丈夫也将被定罪,处以极刑。

     令人更加称奇的是影片后半段的反转剧情,妻子决定取消自杀计划,回到丈夫身边,为此她手刃了收留她的旧情人,锋利的刀片直接割断了情人的咽喉,鲜血喷洒了她一身,她用这满身的鲜血洗刷了丈夫之前的嫌疑,众目睽睽之下回到了错愕的丈夫身边,最后用肚子里的孩子将对方继续捆绑在这扭曲的婚姻关系之内。

     为什么?这不仅仅是影片末尾丈夫歇斯底里的绝望疑问,也是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后的第一反应。心理学上用“精神变态”来简单概括妻子的行为,有心理学家写影评,用心理量表来分析妻子的人格特征:自恋、自我疏离、精于算计、高智商、有节制、坚定不移、有创造力、擅长判断。后面几个褒义词都被她用在了相反的方面。

     然而,贯穿在妻子所有这些行为特征后面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激情和信念,推动着妻子一步一步、毫不畏惧地以缜密而冷静的手法,实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高风险的犯罪计划?她准备取丈夫性命时,任狂风从车窗里灌进来吹着她的头发,控诉道:“他毁了我的婚姻,毁了我的人生,这就是谋杀。”她愤怒,她恨他,她要报复。后来,她为了丈夫杀了人,回了家,执意要继续两人的关系,理由是婚姻就是爱过之后“不断憎恨彼此、控制彼此,让彼此痛苦万分”。现在不仅是她愤怒,他也愤怒,原先的一对金童玉女,从今往后将深陷于愤怒和憎恨编织的黑暗之中。

    

     电影《消失的爱人》剧照

     《消失的爱人》让人想起另一个爱情悲剧,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圣女的救济》。妻子回北海道老家探亲,丈夫在东京家中离奇死亡,查明是咖啡被下毒,调查中妻子嫌疑逐渐增大,警方绞尽脑汁却找不出凶手作案手法,最后真相大白,凶手的确是妻子,毒是一年前早已下好,下在厨房水管下面的净水器里。原因是一年前两人结婚时,丈夫曾透露计划,如果一年内不能怀孕,将抛妻另娶,已被诊断不孕的妻子寄希望于一年时间能让丈夫回心转意,这一年里她极尽家庭主妇的贤惠角色,紧紧看守着厨房,确保家里只用瓶装水,一次也没有开过水龙头,使用净水器出来的水。

     然而,一年期限已到,无情的丈夫找好了“小三”,下了驱逐令,妻子便离开了家。由于净水器里的毒药,她此前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对丈夫的守护,而她的离开,实际就是将丈夫丢给了死亡。对于警方破案而言,她什么也没有做,便完成了谋杀,若不是后来人性使然的一点小纰漏,她差点就可以完成一桩“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不可能完成”的“完美犯罪”。

     这也是在愤怒驱使之下的报复。妻子得知丈夫的计划时,第一反应便是愤怒:难道我对你而言存在价值就是生育工具?你还爱我吗?当从丈夫那里得到“爱”的肯定答复之后,她决定为着爱的缘故,做一次婚姻的尝试,然而,纵使这桩婚姻表面和谐美满,她的愤怒就是净水器里的毒药,是时时刻刻有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和《消失的爱人》类似,《圣女的救济》中的妻子在实行自己的报复计划时,也跨越了漫长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压抑使得她们的愤怒变成更加强烈的仇恨情绪。她们在愤怒驱使之下做出的行动,与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不太一样,不是冲动式的发泄,而是把怒火转化为一种持续性的能量,贯穿在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之中。唯此才令人震惊动容。

    

     电影《消失的爱人》剧照

     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亲密关系中的愤怒在心理学研究上的原型之一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妻赫拉。“你还记得赫拉的怒火吗?”她的怒火燃烧起来,足以把对方变成牛,变成熊,变成蜥蜴,变成毒蛇,变成疯子,她的怒火是一种诅咒,等同于瘟疫、灾害、地狱和死亡。因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给了阿芙罗狄忒而没有给赫拉,赫拉愤怒了,结果是持续10年、以木马屠城告终的特洛伊战争。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亲密关系中的愤怒案例,是欧里庇得斯的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因为对伊阿宋背叛的愤怒,美狄亚在设计用魔法杀死他的公主新欢以及国王之后,又亲自动手,杀死了自己与伊阿宋的两个儿子,她从此也以“杀子魔女”的形象被载入史册。在动手行凶之前,美狄亚独白道:“我虽然意识到,我要做的是一件多么罪恶的事情,但是愤怒,这人类罪行的最大根源,已经战胜了我健全的思想。”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意识到愤怒的摧毁性后果的人之一。他在《论愤怒》中写道:“愤怒是所有激情中最残暴、粗鲁、危险和难以驯服的一种,最令人讨厌、没有教养,也最荒谬。倘若能征服愤怒这头怪兽,将对建设人类和平大有助益。”他大概是把愤怒看作症状的第一人。他相信,愤怒“戕害了人类的本性”,遮蔽了一个人的正常判断力,损害人际关系,还有可能在集体层面上使整个社会失衡。

    

     另一位古罗马哲学家普鲁塔克也同意塞内加的这个观点,他说:“一个愤怒的人住的房子里唯一能听到的音乐就是悲泣。”他和塞内加都相信,愤怒没有用处,即使处于竞争状态下,比如体育比赛中,甚至是战争当中,也不应该发怒,因为愤怒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偏离预先制定的作战策略从而失败。古罗马人的这种思想,可以用著名电影《教父》中唐·科莱昂告诫儿子的一句台词加以概括:“绝不要恨你的敌人,否则会影响你的判断。”

     实际上,塞内加的《论愤怒》和普鲁塔克的《论控制愤怒》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如何减少愤怒的励志书。这两本书引导人们关注愤怒带来的负面效果,提醒读者生气之前千万要三思而后行。作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帮助那些被愤怒困扰的人,鼓励他们尽量少发怒。塞内加认为,一个真正的智者能够对事情形成正确的看法,因此从不会动怒。这已经有了今天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影子,即认为认知方面的因素,比如对潜在危险的不恰当评估,往往是激起愤怒的原因。

     在愤怒的性质方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塞内加、普鲁塔克的看法有所不同。一方面,他承认愤怒具有毁灭性的消极特质,另一方面,他也相信,如果能够小心地控制愤怒,使怒火不至于燃烧得过于猛烈,适当的愤怒将是一种能量的源泉,有助于克服困难。塞内加和普鲁塔克建议人们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任何愤怒,而亚里士多德则是第一个提出“管理愤怒”的人。

     到2世纪时,这三位哲学家的著作已经奠定了西方人今天理解愤怒的基础,围绕愤怒主要争论的命题,比如愤怒是什么、愤怒来源于何处、如何控制愤怒,都已经提出。

     这三个人,都把愤怒定义为一种强烈的情绪,或者说一种被激起的激情,是人们痛苦或者察觉到自己正在遭受不幸、虐待、伤害时,所感受到的一种复仇的渴望,或者想要直接惩罚对方,或者想要从侵害一方获得补偿。他们把愤怒的产生主要归结为外部的敌对因素,然而,引起愤怒的那些小事常常是如此琐碎,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通过发怒就可以解决。他们提出用记日记、反思自己的方式,训练自己用别的反应来替代愤怒,或者避开容易激起愤怒的场合。一直到文艺复兴之前,这些观点都基本上被中世纪经学家和神学家们全盘继承。

     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如奥古斯丁,也强调愤怒的负面性,教导基督徒们要仿效基督的自由意志精神,学会自我控制。前人的这些论点,和今天许多的心理学理论和疗法都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对于愤怒的许多警告,至今也仍旧适用。

     现代心理学家肯普和斯特朗曼检视了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哲学家们对愤怒这个概念的论述,并将其和现代理论家们的定义相比,最终得出了一个相当悲观的结论:“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面,我们对于愤怒和如何控制愤怒的知识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

     (参考书目:《Understanding Anger Disorders》、《Anger Is an Approach-RelatedAffect: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Psychology Today: Calming the Anger Storm》、《The Danceof Anger: A Woman's Guide to Changing the Pattern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AngerManagement for Dummies》、《Getting Control of Your Anger: A Clinically-Proven,3-StepProgram for Getting to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and Resolving it》、《看见红色感觉蓝色:愤怒与抑郁之联系》、《愤怒,爱的另一面》)

     描述愤怒

     亚里士多德:人人都会发怒,这很容易。但是,要在正确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以正确的方式、对正确的人表达愤怒,就不容易了,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塞内加:治疗愤怒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暂且不予理会。

     贺拉斯:愤怒是暂时性的疯狂,你必须克制它,否则就会被它所宰制。

     马可?奥勒留:愤怒所产生的结果远比引起愤怒的原因更叫人痛苦。

     蒙田:对清晰的判断力影响最大的情绪,莫过于愤怒。冷静下来之后,对事情的看法确实会有所不同。

     《圣经?以弗所书》 :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

     温斯顿?丘吉尔:要知道一个人肚量的大小,就看什么样的事情能使他发怒。

     爱默生:你每生一分钟的气,就失去了六十秒的幸福。

     爱因斯坦:愤怒只会盘踞在傻瓜的心头。

     乔伊斯?布拉泽斯博士(Dr.Joyce Brothers):跟恶毒的话语一样,积压在心里的怨恨同样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本文为节选,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