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 "揭开"吃元宵的日子
2015/3/5 三联生活周刊

迈进年关,两样东西在北方少不了,就是饺子和元宵。与粽子不同,元宵并不是元宵节的专署,在很多喜庆的时刻,寓意团圆的元宵(南方的汤圆、小圆子),都是筵席上的常客。
因此,从小年开始,一些地方就陆续“揭开”了吃元宵的日子。而儿时的元宵记忆除了一口软糯甜润的元宵之外,还有父亲在元宵节时用粗铁丝和彩纸做的六角五彩大灯笼......
元宵念灯鲁子奇
小时候,我有一座六角五彩大灯笼,是爸爸元宵节时用粗铁丝和彩纸做的。
京郊小镇上到了正月十五,屋檐底下的猫也吃肥了,大人们已经上班,小孩还省着最后几根从大挂鞭上揪下来的“小鞭儿”,玩了一整天,才地拿出来点两三根“拉拉馋”,磨磨蹭蹭想延长除夕夜“炮仗大战”壮观欢乐的“余威”。最后两束“钻天猴儿”的火头翻着跟头窜入夜空,浑圆地甩出两三个火花圈儿,好像捏好的高粱面元宵滑入乌黑铁锅中、在热油里绽放的金色油花。人们已经吃不下太多炸元宵了,却还攥着“过年”滑溜溜的尾巴,不想撒手。小镇“元宵节”里,我还想象不到几百里之外的北京城灯市的盛况。

看花灯。清人所绘《红楼梦》
上了中学才在古诗词里发现“元宵节”原来挺热闹,千百年前的长安、洛阳、汴京,仿佛是飘在灯笼海洋上的城市,俨然一个“小除夕”。灯笼高高低低挂起来,有规规矩矩的圆的八角的,有做成兔子、大龙的,还有元宝扇子形状的,大街小巷的石板路照亮了。
远看去,一滩一滩彩色光点勾勒出街道的延伸、小桥的起伏和夜市的轮廓。人们观赏、穿梭、聚集、喧嚷,有时甩着袖子游荡,有时聚在一处猜灯谜,有时坐进小店尝尝点心。在一层酥皮和蜡油的香味儿里,我心驰神往,觉得橙色的光热烘烘烤上脸。

元宵节 小羊灯
此时,忽然有一个乌黑的粗铁丝笼子挨上手掌,我抚摸着它,仿佛遇见了多年前转学离别的小同桌,似乎在记忆中沉没,然而比幻想真切。
爸爸放进半截小蜡头,大灯笼活了起来。六个侧面透出淡绿、粉色相间的光,柔软又变幻,在吃饭的大圆桌上投下清晰的光影。它很大很大,挑起来沉甸甸的,在正月的寒风中稳稳地毫不摇晃。整个正月,我举着长长的提杆在黑暗中慢悠悠跳起自己创造的舞蹈,当灯笼凑近脸时,眼睛也热乎乎的。一家人吃饭时,大灯笼也蹲在我袖边陪着。那时我家住在六层楼,楼顶都坏了,我提着灯笼送在我家吃完晚饭的小学同学下楼,觉着奇妙兴奋。

闹元宵

卖花灯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灯笼玩伴,是元宵节祝祷和戏谑的光点。爸爸的手工,让我和千载之上的古人一同分享了这其中的欢乐和超越。
六角灯笼用粗铁丝规规整整编在一起,好像素描书上的几何体那么正正兜兜、稳稳当当。用钳子拧成这样真不容易,但爸爸是万能的。他给我做了大部分的玩具:刀片削几下,冰棍的小木棍成了微型“宝剑”;截一根木棍、削得白净光滑,用彩笔画上了精细的刻度,再穿上粗线,配个塑料玩具碟子,就成了盘秤;珍藏废旧小电机,钉几段木头,装四个小轮子,组装了一台电动小吊车,有滑轮、有提线、有吊钩,一扳开关就自动卷线。装这些玩具的小箱子,也是爸爸用废纸和胶带绷的。
长大以后,六角灯笼和玩具箱子搬进地下室。十八岁到北京城里上学,仍然在家过正月十五,所以并没有见识过灯会,更没猜过灯谜。后来有时间了,却没有兴致。二十六岁找工作,春节没过踏实就到应聘单位实习,常把工作带回学校宿舍通宵干,第二天在地铁上睡着、摇摇晃晃坐过了站。元宵节那天,单位食堂里挂出一溜儿灯谜,猜对奖励一盒元宵。可我战战兢兢,题也不敢答、元宵也不敢赢。同伴中有洒脱的,赢了许多盒分给实习众人,大家却面露难色,唯恐被单位认为贪小、被踢出门去。

如今,又是正月十五。不单“春节”外面没有“寒假”包裹,仿佛我的人生也出离了某种“包裹”。没有飞跑着看炮仗的大棉鞋,没有信步走进寂静校门时畅快的呼吸。可在这个夜,爸爸做的六角灯笼,像一颗巨大的五彩宝石在岁月寒冬中升起,照出年轻的父母和幼小的我。
这件“玩具”当初也许并不为元宵节而做,爸爸也许只想到了光、温暖、喜悦和爱。那是在文字启蒙之前,旋转着的朴素六角,已经对我闪烁着无限缤纷的世界、历史、希望和信念,而且像是一方“伏笔”,在多年后将我的未来和童年联系在了一起。这可能恰恰是人们元宵节点灯最早的想法。
吃元宵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她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而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可信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摄影/ 蔡小川)
元宵
元宵在北方比较多,虽然与汤圆的用料基本一样,但是由于做法不同,口感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早的人工摇元宵的方法比较复杂:选好料,做馅,以糯米磨粉,将馅沾水与粉一同入笸箩,反复五次沾水、摇的过程,元宵才成型。因此元宵的表皮是粗糙的,口感也是略觉浑厚的,煮水的时间要长一些。但这种松软的皮面很适合做炸元宵、拔丝元宵,在物质不甚丰盛的日子,炸元宵在年夜饭、元宵筵上都是惹人口水的“果子”。过去的元宵馅料以黑芝麻、五仁为主,现在也有了巧克力、山楂等多种口味的。

这一天,全家一起包汤圆
汤圆
汤圆多见于南方,也叫汤团,种类非常多,比如成都赖汤圆、四川心肺汤圆、上海酒酿小圆子、上海擂沙汤圆、宁波汤圆、苏州五色汤圆、山东枣泥汤圆、广东四式汤圆、泉州的八味汤圆、广西的龙眼汤圆、安庆的韦安港汤圆、台湾的菜肉汤圆等等,各具特色,风味迥异。
汤圆是包出来的,因此外皮圆润,煮水出来的汤圆常带“美人出浴”之态,让人食欲大增。汤圆越软、滑越好,所以对糯米原料很讲究。要选粘性特强的品种。加工工艺上也有说法,要用“水磨粉”。就是说,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而且最好用石磨磨。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可以冷藏三四天。袁枚《随园食单》里提到的水粉汤圆,大致就是这样做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三联生活周刊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官方微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