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古人一样优雅地品香
2015/3/13 三联生活周刊

文/王恺 摄影/蔡小川
提及当代香学研究,刘良佑先生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早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处工作的他,接触到很多清宫旧藏的香具和香料;他又是较早来大陆的台湾学者,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考古出土香具;加上台湾上世纪80年代的“宣德炉”热,几种因素叠加,使他下定决心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香文化。

刘良佑先生上海香室配置的部分品香用具
香席
━━
刘良佑在实践中,逐渐提出了一套关于香席的完整看法。在他看来,仅仅是沉溺于嗅觉上品香是不够的,他觉得,玩香肯定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且应该进展到“香席”这一步。所谓香席,在他的理解中,是“经过用香功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升华为心灵飨宴的一种美感生活”。
刘老师说过,香席并不是他的发明,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研究,来复原古人追求而已。香席自唐宋以来就已经粗具雏形,只是自清中叶以来,由于社会结构变迁,导致上层社会的“课香”完全断绝,沉寂了100多年。
首先,香席绝对不是直接用火点香。一旦用火点香,肯定有烟雾和焦味,那就无法品评了;但是出香肯定又需要用火与炭,所以,宋人经常说的“焚香”,就是焚烧香炭,以火力烘烤香材,达到出香目的。
宋人已经开始提出香的境界,要求不仅是区分香味,思维上还有观想,并且提出“犹疑似”的审美判断,就是在有无之间,去把握灵动的美感。明人把宋人的品香活动进一步发挥了。文徵明写过《焚香》一诗,记载了如何品香,此时香学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当时无论是文士还是僧、道们,都会设计静室,来坐香、习静,也就是前面刘良佑所提出的“课香”。
有学者研究过,明代僧人的香室有名目的就有132处。众多香友四处交流拜访,主要的香事活动,基本就是刘老师所提出的香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席,挑选良辰吉时,邀请好友,准备并送出香帖、香笺,并准备好香室的陈设,包括准备好茶。等香友陆续到来,开始奉茶,完毕后,进入香席,准备品香,然后是赏香,并且习静。出香完毕后,出香室,以书法记载当日课香所得,留于主人准备好的香笺上,整个香事结束。
人们不仅看重香,还看重“习静”功夫。刘老师觉得,相对的香室礼仪,是需要的,形式往往和内容是两面,所以他以明代士人文化为样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国香室规范。
到了明中期,香席基本确定,器具已炉、瓶、盒为定制,炉为出香,瓶为插放香道具所用,盒子用来放香片,这些成组的器物,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都有储存,承德的避暑山庄里还有一些装在香盒里的“莲头香”留下来,可以说是当年清宫香席的一些物证。
品香
━━

品香步骤





品香要求是有香无烟的,与合香不同。因为品香要接近口鼻,所以绝对不能被熏到,一般从宋开始,就开始使用木本香材为主,但是一直是以沉香为主。刘老师当年就分析过,中国人一直不习惯使用檀香来做品香材料,可能是因为气息浓烈又单调,最关键的是刺激性强,能入品者很少,基本上是做宗教线香的材料。而降真香也属于气味短促,但是只能闻不能品。
“现在这已经成为玩品香的人的准则。”
最后剩下可以品的香材,基本上就是沉水香和多罗伽香。沉水香是沉香的俗称,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树种,而是某几类含有沉香脂的树种生成,遇热会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味,色泽也有黄、褐、黑等,形状也各异,密度一般都高,遇水则沉,基本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雨林中。这些树木活的时候砍伐叫生香,只是些普通木材,不能做品香材料;树木死亡后,腐朽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变异,由于性状不同,古人给这些香起了各种名字,有黄熟香、有栈香,也有沉水香,由于树种各异,包括在各地腐朽后变化多样,人们给沉香起了各种名字,所以很难分清。
除了沉香,还有更高级别的棋楠,又称“多伽罗香”,与沉香的最大区别就是,沉香在焚烧的时候,香味只有浓淡的区别,几乎没有变化,而棋楠在不同的火温下,同一片香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初香、本香和尾香各自不同,且香味悠长,气息幽雅。
事实上,棋楠也是香树的腐朽变种,有木质和皮质,类别是以外表色泽区分,以稀少性来分高下,分为绿结、生结、金丝结、虎皮结、蜜结、糖结等,一般都带有乳香味道,在香品排列上,中国南方所出产的绿结、生结都排名非常靠前,只是现在产量稀少,基本上已经很难找到了。



插图来自《香学会典》
⊙ 本文为节选,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三联节气”公众号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官方微博:@三联生活节气
下载阅读Ipad电子杂志
请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联生活节气”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