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书单:用黑色寓言揭开历史的一角
2015/4/14 三联生活周刊

    

     君特·格拉斯1927年-2015年德国

     用自己的笔杆打破了德国对历史保持的沉默,成为了一整代德国人的记忆。文学创作涉及小说、诗歌、随笔,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称其以“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揭露了被历史遗忘的面孔”。

    

     《铁皮鼓》

     《铁皮鼓》是格拉斯《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男孩奥斯卡在三岁时目睹了成年人世界的丑恶,从而决心拒绝长大,并与那个世界与纳粹进行反抗的故事。它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

     作为一部融合了幻想、家族传奇,成长小说与政治寓言元素的作品,《铁皮鼓》在当时引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愤怒的议员拒绝承认它所获得的不莱梅文学奖这一殊荣。这本书在杜塞尔多夫遭到了焚烧,但成为了全球畅销书。

    

     《铁皮鼓》电影海报,该片由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指导,于1979年上映。该片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以及第32届国际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在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演讲上,格拉斯谈到人们的这一反应让他意识到了“这本书会激起攻击,愤怒,甚至仇恨,种种以爱国为名义的行为其实是在毁灭他们的家园。从那时起我便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

    

     《猫与鼠》

     在《铁皮鼓》之后,格拉斯又在1961年写出了小说《猫与鼠》,通过回忆一个少年在纳粹统治时期的经历,讽刺了第三帝国对英雄的崇拜风气。

     《猫与鼠》是《但泽三部曲》的第二部,出版时在德国引起一场“艺术与色情”的争论,有人指责书中的“军队里男女淫乱”情节,其中的“色情描写对青少年有毒害”,它“应该被列入禁书名单”等,但大多数意见认为,它“属于艺术作品,有助于丰富人们的艺术享受”。1966年,格拉斯与联邦德国电影导演汉斯·于尔根·波兰德合作,将《猫与鼠》改编拍摄成故事片。现被列入德国中学的选修课本。

    

     《狗年月》

     《但泽三部曲》的第三部《狗年月》,描写主人公从一个共产党员堕落为一个纳粹分子,后又竭力报复纳粹分子等一系列的故事,反映德国那段“狗年月”里人性被扭曲的一面。

     《铁皮鼓》、《猫与鼠》和《狗年月》各自独立成篇,在内容、人物、情节、时间顺序等方面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评论界最初未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加以对待。作者对此曾经多次公开抱怨,并且在一九七四年这三本书再版时补加了“但泽三部曲”作为总书名。

     在致读者中,格拉斯曾写道:“在完成了第一部叙事性长篇小说《铁皮鼓》之后,我想写一本较为短小的书,即一部中篇小说。我之所以有意识地选择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体裁,是为了在接下去的一本书即长篇小说《狗年月》中重新遵循一项详尽的史诗般的计划。”

    

     《德国人会死绝?》

     1979年,君特?格拉斯夫妇前往中国等亚洲国家旅行,在旅行进行期间及其前后,作者构思出 一部从未被拍成影片的电影剧本:北德的一对中学教师夫妇哈姆和朵特踏上了亚洲之旅,可不论在曼谷、孟买,还是在巴厘岛上,尽管第三世界的人间画面接连不断 地袭来,他们大脑里却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德国问题,对“要不要孩子”的问题摇摆不定。他们的忧虑是: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会拥有核电站?施特劳斯会上台? 人们将担起养老金的重荷?两个德国还会东西对峙,一边是共产主义,一边是资本主义?印度人、中国人、土耳其人会排到家门口来,等着入境?这些问题也是作者 本人所关心、并时时加入讨论的。

     这部作品集散文、小说及未被拍成影片的电影剧本为一体,行文幽默,对于不喜欢格拉斯的读者——如果这种读者确实存在的话,会是一次温和的尝试。在此读者可以赢得对格拉斯的一瞥:这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辛勤地做着笔记,整理着自己的作坊。

     ——当代美国作家约翰?艾文

    

     《剥洋葱》

     1944年,年仅16岁的格拉斯被征入武装党卫队,成为了一名坦克炮手;2006年,79岁高龄的格拉斯在自传作品《剥洋葱》中回忆了这段往事,揭露了纳粹中的背叛、虚伪与投机主义。

     此书出版后曾引起巨大的争议,面对读者强烈的反应,格拉斯自己也觉得有些吃惊。他解释到,那时自己以为纳粹党卫军是一支“精英部队”,他也希望能够穷尽一生,用写作的方式帮助自己“回顾”不假质疑、盲目信仰的年轻时代。

     入伍六个月后,格拉斯的军事生涯就结束了,因为他在战场受伤并在战地医院被美军俘虏。这六个月里,格拉斯没有开过一枪。但格兰斯坚持称,自己能够逃脱犯下战争重罪的命运“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高尚”:如果我早生三四年,肯定也免不了犯下那些重罪。

    

     《盒式相机》

     盒式相机,一个能留住人生瞬间影像的爱克发老相机,就像童话里的“魔盒”,闪现在各个场景,呈现格拉斯不同阶段的历史图片。“玛丽,咔嚓一下”,《盒式相机》中的父亲总是这样说,对准柏林战后被炸飞一半的房子,对准家庭聚会啃光的骨头,对准橡皮擦过的碎屑......

     2008年在德国出版的《盒式相机》是格拉斯对自己1960年代以后生活的梳理和回忆,与《剥洋葱》和《格林的词语》构成自己完整的自传性作品系列。

     在《盒式相机》中,格拉斯借助局外人的视角,将相机作为回忆辅助手段,记叙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在意识到自己的年迈后,召唤出自不同婚姻、在世界各个角落生活的八位子女,在自己缺席的情况下,让他们各自讲述自己对童年和成长的记忆,描述他们眼中的父亲。

     回顾自己在这个“拼凑起来的家庭里”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格拉斯从六十年代初一直到九十年代末的生活轨迹、个人情感与家庭生活,可以看作是一本用文字组成的格拉斯的“家庭相册”。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