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流行病,说的就是你
2015/4/15 三联生活周刊

    

     朋友圈是一个特殊的小剧场,所有人互为演员和观众。每一次发送其实是一场表演,发送者就是表演的主角。然后,等待——点赞。

     前几年,当媒体报出国外有冒牌狗仔队服务时,很多人简直惊呆了。私家狗仔队公司会给你提供一个经纪人、一个贴身保镖和一辆保姆车,几位摄影师在你外出时四处跟着你,甚至可以给你安排一个疯狂的“粉丝”,冲出来向你索要签名或者狂追你几条街,最后公司还会给你一本你登上头条的名人杂志,当然也是假的。

     如今,电视中越来越多的锥子脸和网络上无处不在的“蛇精病”已经让大家的心脏变得更加强大。人们往往一边感慨人类的虚荣心和自恋如此疯狂,一边给各种PS过的图片点赞,或者用“美图秀秀”把自己、宠物、美食、风景变得更好看一点。每一个能把人带入虚幻境界的图片软件都会引发一阵追逐热潮,比如能帮你把自己的头像挂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幅广告牌上的软件,或者把照片做成电影效果、配上中英文字幕的文艺范软件,一时间都在朋友圈被刷屏。

    

    自拍随处可见,也是当今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自恋现象超乎以往,越来越强调物质财富、外貌、名人崇拜,同样也吸引着那些不自恋的人加入其中。自恋研究领域的专家珍·温格认为,全球正遭到自恋现象侵袭,一项调查了3.7万名大学生的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自恋人格特质的增加速度和肥胖一样快。《韦氏大词典》将流行病定义为一种“影响了数量超乎寻常的人口”的苦难,她认为“自恋绝对符合这个定义”。

     强调自我欣赏的文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6年,美国记者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在《纽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将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自我一代”(The Me Decade)。1979年,美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拉什出版了《自恋主义文化》,对笼罩着现代社会的自恋主义文化进行了剖析。自此,自恋和虚荣、狂妄、自大联系在一起。

    

     英国画家约翰·沃特豪斯画作《厄科和那喀索斯》(1903)

     此后的30年,自恋成长的速度超过他们的想象,媒体和社交网络放大了这种现象。2013年,自恋现象的典型行为——自拍(Selfie)入选《牛津字典》年度词汇,手拿自拍杆的游客几乎随处可见。

     今天,自恋行为不仅为更多人所接受,甚至受到了赞扬。人们习惯了热衷于展示自己的自恋者,与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或者拥有超大号臀部的金·卡戴珊相比,我们的自恋倾向似乎没那么讨人厌。在网络上,我们对于自恋者的态度,远比实际生活中来得宽容。尽管大部分的社会文化都惩罚伪装者和骗子,但没有人会谴责讨人喜欢的人。为此,人们甚至可以原谅他们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虚荣和矫饰。

     学者们也开始老调重弹,重新审视自恋,从故纸堆里挖出自恋好的一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就认为,好的自恋会让你神采飞扬,更具创造力,更有自尊,更会去爱。2014年,重新论述自恋的英国哲学家西蒙·布莱克本说:“善待你的自恋,但是别过了。”

     如果你喜欢自拍,那就拍吧!

    

     丹麦业余女摄影师奥利维亚·穆思在哥本哈根参观丹麦国家美术馆时,把智能手机放在古老的肖像画面前,画中的人物就像在自拍一样

     有一种自恋叫晒新刊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更多内容,请看以下精选目录。

     | 封面故事 |

     新社交时代的印象管理

     自恋流行病(曹玲)

     自恋,这个时代的流行病(曹玲)

     虚拟世界与新自恋主义(何潇)

     “数字化”的自恋(张月寒)

     我的自拍宣言(杨璐)

     朋友圈里的自我呈现(杨璐)

     作家的自恋(霍夫曼)

     | 社会 |

     时事:消失的亚马孙(龚融)

     热点:刘翔们的身价(刘敏)

     人物:回望路遥(葛维樱、王紫祎)

     人物:在深海的7000小时(王玄、唐燕婕)

     | 经济 |

     市场分析:港股通升温(谢九)

     | 文化 |

     文化:马丁·帕尔的“中国摄影书”收藏(王紫祎)

     艺术:偶然的自由(张宇凌)

     艺术:香港艺术巴塞尔:在艺术与消费之间(何潇)

     电影:老动画片的“数字化”新生(石鸣)

     设计:三宅一生:二维与三维的转化(钟和晏)

     时尚:在Baselworld进进出出(杨聃)

     科技:如何面对触摸屏?(曹玲)

     思想:扎克伯格从这7本书中读出了什么?(薛巍)

     书评:藏在历史之中的未来(维舟)

     书与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村上春树和林少华的回归(孙若茜)

     | 专栏 |

     邢海洋:弯道如何超车

     贝小戎:极限下的生命

     张斌:“第二声部”

     宋晓军:“经济资源+军事资源”的新阶段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