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屏一代:电子设备究竟会怎样改变孩子?
2015/4/29 三联生活周刊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无处不在,造就了一批使用电子产品的幼儿和一群焦虑的家长。孩子们要如何使用触摸屏?

方畅购买了他第一个iPad之后,妻子注意到他们两岁的儿子很快迷上了这个新设备。他能在10分钟内掌握它,比如如何解锁,如何使用主页按钮,如何打开应用程序。
即便居住在高科技产业云集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方畅也意识到“触屏时间”具有潜在的危害。广义的“触屏”包括电视、电脑游戏、视频和触摸屏。如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无处不在,并且一直呈增加的趋势。2010~2014年,美国的iPad用户数量从1150万增加到7600万。2011年,尼尔森调查公司发现10个家长中有8个让他们12岁以下的孩子使用平板电脑。
“平板就在那里,这是未来的浪潮,孩子很难不被影响。我们希望教给他们如何健康、有意义地使用这些设备。”方畅说。他在网上寻找既有教育作用又值得一用的应用程序(APP),发现有上千种APP归属于“教育”类别,但是死记硬背、被动、毫无创造力。有些儿童APP甚至欺骗用户泄露个人信息,一些还带有广告和暴力内容。

2012年10月22日,澳大利亚悉尼一所小学的学生们利用一款名为dirtgirlworld的App种植“聪明的种子”
┃什么是健康的使用方式?
与技术打交道的一代人被冠以各种名称,数字移民、数字土著、千禧一代等等。2001年,美国教育学家马克·普伦斯基(Marc Prensky)提出“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的概念,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成长在数字环境下、能自信而娴熟地使用技术的群体。这群人的后代基本上还不到10岁,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触屏一代(Touchscreen Generation)。
对于触屏一代而言,他们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就接触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带有外置键盘和鼠标的台式电脑似乎已然成为老古董,敲起字来噼里啪啦响的玩意儿是父辈使用的,对他们而言,只需滑动手指头即可解决所有问题。
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iPad和APP,使得家长产生很多顾虑和疑问,比如:使用多长时间是合适的?有年龄区别吗?长时间使用这些设施有什么风险?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父母“在家建立‘无屏幕’的空间和时间,确保儿童的卧室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或网络游戏,并在吃饭时关闭电视”。事实上,事情没有打开或关闭开关那么简单。专家无法给出一个一刀切的方法,父母只能依靠自己的常识和经验行事,以自己的理解协调孩子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幸运的是,即便是对幼儿使用iPad坚定的批评者也认为,应该更好地将技术融入家庭生活,这种观点给家长带来最基本的行动依据。
我随机询问了几位家长。李茹是一位医生,她不让2岁半的女儿看电视,但是允许她在iPad上看15分钟儿童书。陈思亮让他5岁的儿子在玩游戏之前在iPad上看一会儿书,或者玩一会儿其他教育游戏。已退休的老陈会让她快3岁的孙女在手机上玩几个精心挑选出来的APP,孩子的父母则没有设定具体的屏幕时间。
陈思亮的儿子丁丁第一次接触到iPad大约3岁。一家三口去餐厅吃饭时,丁丁不停地拿筷子到处乱戳,扭来扭去要从餐椅上下来。爸爸从包里掏出iPad,下载了一个绘图游戏,打开后屏幕上出现画布和蜡笔。丁丁瞬间安静下来,陈亮和妻子好好吃了一顿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当父母面对不听话的孩子不知所措时,经常塞给他们一个iPad或者智能手机,让他们老实坐在餐桌边上,不要乱跑,不要总是打断大人谈话。
除了陈思亮这种找到和谐相处模式的家庭之外,还有大量束手无策的父母和“中毒至深”的孩子。一些孩子祈求使用iPad时的模样着实令家长上火,一些家长担心孩子痴迷、上瘾,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会变成“僵尸”。所谓“僵尸效应”,指的是当上蹿下跳闹个不停的孩子坐到电视前,立刻就变得安静老实,视周围一切如无物。媒体上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比如英国之前报道了4岁的女孩对iPad上瘾,女孩的医生理查德·格雷厄姆(Richard Graham)说:“孩子几乎从出生就接触到网络。他们看自己的父母玩移动设备,他们也想玩。”他建议:“不要把你的iPad留在孩子周围,孩子看到那么多漂亮的颜色,他们忍不住去玩。”

┃电子设备究竟会怎样改变孩子?
美国《大西洋月刊》曾报道过“触屏一代”,在杂志封面的大标题下有一行小字:“技术对幼儿的大脑做了些什么?”不过,这篇7000字长文并没有给出什么答案。事实上,没有什么人能回答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没有人确切证实iPad会让学前孩童更聪明,或者教会他们英文,或者让他们的神经元回路变迟钝,因为这种装置仅仅问世5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寿命中心主任、《大脑革命:数字时代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大脑和行为》一书的作者盖瑞·斯默尔(Gary Small)博士坦承:“我们真的还不了解这些技术产生的所有神经生物学影响。”在他看来,大脑对iPad和智能手机屏幕等刺激物高度敏感,如果人们在一个科技产品上花去过多的时间,而更少地与其他人互动,如餐桌旁的父母,可能会阻碍某种交流能力的发展。
当孩子们愉快地坐在餐桌旁,盯着光亮的屏幕时,他们没有参与任何谈话,也没有盯着某个空间进行思考,完全不像上一代人小时候在餐桌上聆听父母谈话时所做的那样。《屏幕时间》(Screen Time)一书的作者丽莎·格恩西(Lisa Guernsey)发现家长对媒体的态度很容易影响孩子。如果他们认为盯着屏幕就像吃垃圾食品或者是在美容院看杂志一样,只是无聊时打发时间的话,这种态度很容易遗传给下一代。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有一位妈妈去观看儿子的足球比赛,坐在看台上时,她像往常一样不停地刷新微博、微信和邮箱。比赛前,他跑去看台找妈妈,希望得到鼓励,结果发现妈妈还在刷屏,于是不高兴地说:“你还在玩手机!你为什么不看我,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的妈妈聊天,为什么自己总是玩手机还让我不要玩,让我多和人交流?”“我挺惭愧的,我控制他的游戏时间,希望他多出去活动,多和人打交道。事实上,这一点我自己做得也不好。”她说。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对于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我们有时候过度紧张了。显然,这些设备会改变孩子。“APP无处不在,非常强大,有着严谨的结构,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孩子已经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APP,认为他们的生活是一个APP命令的字符串,或者是一个单独、延续、从摇篮到坟墓的APP。”对此他并不忧虑,“大多数孩子能够和触屏设备友好相处,就像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
⊙ 文章为节选,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