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世博会:蜂巢、石化森林与诺亚方舟
2015/5/1 三联生活周刊

     从5月1日到10月31日,米兰世博会在半年的时间内集中了由130多个国家和机构发起的60多个展馆。以集中在食品与可持续性的“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为主题,今年的世博会预计将吸引2000多万游客。

     图片提供/Milan Expo

    

     米兰世博会俄罗斯馆以一个悬臂式结构的镜面顶篷向外延伸出30米,如同巨大的风帆高扬在空中

     至少从效果图看,米兰世博会俄罗斯国家馆是一座颇具气势的建筑。以透明玻璃盒子作为基础,托起具有明显屋顶轮廓线的木构主体部分。展馆入口处,一个悬臂式结构的带镜面顶篷向外延伸出30米,如同巨大的风帆高扬在空中。

     30米长的天篷既是整个展馆的至高点,又包含了艺术雕塑的意味。它的两侧是贴细密木条的外立面,弧线形底部被反射的镜面覆盖。可以想象,地面的人群从镜面映照出来,像是倒立着站在高空。作为展馆主体的两个长条形空间朝向天篷的末端和缓地上升着,观众可以沿着向上的路径,一直走入天篷顶部的屋顶花园。

     俄罗斯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对于担任设计的莫斯科SPEECH建筑事务所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把“俄罗斯性”注入其中。从广袤的森林、绵延的景观到传统的俄罗斯木构建筑,这里明显引用了俄罗斯风景。庞大的建筑又形似一条帆船,让人联想起诺亚方舟的隐喻。

     从5月1日到10月31日,米兰世博会在半年的时间内集中了由130多个国家和机构发起的60多个展馆。以集中在食品与可持续性的“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为主题,今年的世博会预计将吸引2000多万游客。

    

     “意大利宫”的外立面采用生物动力水泥面板,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主办国的“意大利宫”选择了园区中靠近“竞技湖”的长方形地块,占地1.3万平方米,将是少数为世博会建造的永久性建筑之一。罗马Nemisi建筑事务所公布的方案是一个6层高的白色网格结构不规则建筑体,形似被劈开的冰山。这是由内广场定义的建筑,内部以一个开放的广场为中心,相互连接的四个体块分别用于展览、活动、办公和会议区。

     Nemisi建筑事务所将他们的形象构思命名为“石化森林”,枝条图案的白色外立面不仅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装饰,还具有空气净化作用。9000平方米的外表皮,总共使用了900块由意大利材料制造商Italcementi开发的“生物动力”水泥面板。枝形叶脉以不同层次重叠和组合,每块外立面的面板都不尽相同,在光与影、虚与实之间交替变化。

     据Nemesi事务所解释:“在阳光直射下,水泥面板的有效成分能够捕捉空气中的某些污染物,将它们转化成惰性盐来帮助净化空气。”除了生物动力面板,拱形钢架屋顶和幕墙上采用光伏玻璃,以可再生资源的太阳能和光电池发电,照亮展馆的内部空间。

     2009年,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受意大利建筑师斯特凡诺·博埃里的邀请,担纲米兰世博会的总体规划,规划团队中还包括美国设计师威廉·麦克唐纳及英国城市设计师瑞奇·伯德特。当时,他们以重塑世博会形态为目标,希望专注于展览本身,以全新的视野凸显机会与危机、困难与风险并存的全球主题,而不是各个国家馆的面积分配和设计竞赛。但是到了2011年,四个人都离开了这一项目。

     最近,赫尔佐格接受柏林一家建筑杂志采访时解释,当初离开的原因是主办方没有足够勇气来支持他们的想法。在他看来,如今米兰世博会错失了从根本上重塑世博会形态的机会,回到过时的“名利场”方式,变成仅仅为了吸引数千万游客的大型表演。

    

     英国馆总共用16.93万根钢铝条的多层重叠,形成一个14米高的六角形网格结构

     也许赫尔佐格的批评不无道理,但是像英国这样的国家,还是极其看重这一次世博会国家馆的设计竞争。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种子教堂”获得最佳设计金奖,总共吸引了约800万观众。

     4月中旬,虽然世博园区大多数展馆施工延误,但英国馆主体结构已经建成,是最早完成的展馆之一。英国政府总代表汉娜·科贝特认为,这一设计汇集了“生命科学、艺术、商业、自然和科技等不同学科,以新的研究和技术帮助应对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多种挑战,为未来的问题寻找一种解决方案”。

     简单地说,英国馆是由细金属条和LED灯构成的巨大蜂巢。总共16.93万根钢铝条的多层重叠,形成一个14米高的六角形网格结构,几千颗LED灯珠安装在穹顶的网格空隙处。虽然整个建筑总重量超过50吨,但它似乎轻飘飘地浮在半空,尤其入夜的黑暗中灯光亮起,有种神秘的虚幻感。

    

     米兰世博会英国馆是由细金属条和LED灯构成的巨大蜂巢

     英国馆的场地是大概20米×100米的狭长地块,被设计成一段发现的旅程。旅程始于果园树丛,观众“跟随着蜜蜂的舞蹈”,穿过一系列景观,进入充满绿草野花的草甸中央,在世博会期间,花草会不断生长。

     草地区域的末端就是封闭的蜂巢结构,一个结合音频和视觉效果的互动展示空间,由声音和气味构成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骨传导耳机让观众体验不同种类的蜂音,比如一只处女蜜蜂挑逗蜂王的独特嗡嗡声,觅食的蜜蜂跳起“摇摆舞”,将信息传达给蜂群中的其他蜜蜂。当蜜蜂活动较为活跃时,会加大音量。这些声音从诺丁汉一个真实蜂巢的活动中实时录制,也是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蜂群健康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世博会的主题往往是宽泛的、具有包容性的,从2012年上海世博会“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到201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克纳的主题“未来能源”,目的是通过不同阐释,触发全球性的普遍话题。设计师的挑战在于,如何从展馆建筑中简洁有力地表达这一主题。

     2014年5月,诺丁汉艺术家沃尔夫冈·巴特莱斯(Wolfgang Buttress)赢得了英国馆的设计竞赛。他和英国BDP建筑事务所以及工程建造公司Stage One组成的团队,获得总预算600万英镑的合约。

     回应米兰世博会的主题,巴特莱斯的方案标题是“BE”,以一个虚拟的悸动蜂巢,突出蜜蜂的困境,展示蜜蜂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为粮食作物授粉的作用。主题和结构的复杂性,统一在基本的想法与体验之下。

     蜜蜂是古老的共济会象征,一直充当勤劳理想社会的隐喻,它们的六角分区蜂窝具有数学上的完美与秩序,也经常成为人类建筑的模仿对象。比如,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蜂巢屋”使用了一个六角形结构,也是他的第一个非矩形设计,而他未建成的“钢铁大教堂”本意是巨大的“神秘蜂窝”。高迪迷恋于蜂窝的悬挂形式,将它倒转为他的标志性抛物线拱门。桂尔宫里的六角形地砖同样酷似蜂巢。

     巴特莱斯1987年创办个人工作室,过去几年,他的重要作品包括雕塑《升起》(Rise),从2011年9月起,矗立在贝尔法斯特城市入口处。37.5米高、30米宽的地球形状钢质雕塑,寓意新的太阳升起,也是北爱尔兰最大的公共艺术作品。

    

     英国馆设计者巴特莱斯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院创作的球形金属雕塑作品《UNA》

     这件作品明显受到富勒的测地线球体结构影响,两个同心测地线球体被细长的立柱支撑,小球以不明显的拉紧镀锌钢丝,悬挂在30米直径的较大球体里面。4000根轻钢管组件有60种不同形式,用大约1万个螺栓彼此连接。整个结构是明亮的白色,具有令人难忘的几何形精准度。

     2013年,巴特莱斯为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院创作了又一件球形金属雕塑作品《UNA》。从地球上,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总共9100颗星星,巴特莱斯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丹尼尔·贝利斯(Daniel Beyliss)合作,在一个直径4米的高度抛光不锈钢球上,准确绘制出这9100颗星星的位置。然后,根据它们的不同亮度,进行激光切割穿孔。

     在这个球体里面,隐藏了另一个直径2米的内球,同样是高度抛光的镜面表面。内球反射穿过外球洞孔的细微光线,这样,透过一颗星星的洞孔,人们可以看到夜空的缩影,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随射入光线的不同揭示不同的景象。宏观与微观、存在与缺席,这里蕴含了人与宇宙之间和谐、诗意的关系。

     对英国馆“蜂巢”的设计,巴特莱斯还是选择寻求科学家的帮助。蜜蜂是一种受身边感觉和生存本能引导的昆虫,运用群体智慧建立起它们的栖息地。1973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希因为他的蜜蜂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他发现蜜蜂通过“圆圈”和“摇摆”舞蹈,传递不同食物来源的信息。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物理学家和蜜蜂专家马丁·本希克(Martin Benscik)博士是蜂群健康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延续弗里希的成果,他使用动作侦测器,监测蜜蜂在蜂巢中通过移动进行沟通时所引起的振动。他从内部入手,来了解这一物种的集体经验及健康状况。

     每年春天,一半的蜜蜂离开蜂巢寻找新家,经常因此死去。本希克博士在蜂群计划离开的两周前,让养蜂人来捕获和安置这些蜜蜂,养蜂场的规模因此扩大了一倍。这不仅帮助拯救了蜜蜂的生态系统,也是所有生命都依赖的系统。

     “如今的蜜蜂数量大幅度下降,但是它们作为授粉者,在我们的食物链中至关重要,我们食用的三分之一食品,直接或间接地与蜜蜂有关。”巴特莱斯阐释说,“所以,蜂巢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对象,作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我想强调它与人类社会的相似之处。”

     ⊙ 文章为节选,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