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的教育》:揭示中产阶级最隐秘的感官生活
2015/5/26 三联生活周刊

     在盖伊精神分析风格的文化史著作中,最著名的是1984-1998年间出版的五卷本《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在这套煌煌巨著中,他为19世纪的布尔乔亚(中产阶级)作了全面辩护,主题广泛涉及性爱、暴力、自我认知、教育理念、文学艺术等诸多精神与文化领域。

    

     彼得·盖伊《感官的教育》中文版

     彼得·盖伊(Peter Gay)在《感官的教育》一书中说,中产阶级“虚伪弱懦地盲从于专制性的公共舆论的摆布,家庭是他们永生难忘的教育者,日记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内心世界无声而谨慎的慰藉。在过去的任何时代,没有任何一个阶级会比资产阶级更加处心积虑、迫不及待地关注外表、关注家庭和关注隐私;没有任何一个阶级曾经为自己构筑如此之高的防御壁垒。”而彼得·盖伊借助中产阶级们在私人日记、家庭通信、医疗诊断书、宗教小册子、艺术作品等文本中传达的无意识倾向,突破了布尔乔亚的防御壁垒,集中展示了他们最隐秘的感官生活,展现在道德戒律和物质可能性的压力之下,性本能冲动所表现出来的形态。

     2015年5月12日,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在纽约家中辞世,这位“工作狂”终于安息了。盖伊1923年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幸运地躲过纳粹迫害于1941年移民来到美国。十年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一生中,盖伊在哥大任教21年,在耶鲁任教24年,于思想史、文化史、心态史领域大有建树,曾获得美国历史学会杰出学术贡献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金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

     盖伊先是关注18世纪启蒙运动,出版了《伏尔泰的政治观》、《启蒙时代》等重要著作;随后转向研究19世纪的思想与文化,写有五卷本著作《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晚年则对现代主义发生兴趣,并于85岁时出版了《现代主义:异端的诱惑》。

    

     彼得·盖伊

     他是著名的“工作狂”,91岁时还出了一本书:《浪漫派为何重要》。在上述气势恢宏的史学著作之外,盖伊写有同样极具雄心的传记作品《弗洛伊德传》,此书不仅极为畅销,也被认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欧内斯特·琼斯三卷本传记之后的最佳弗氏传记。在书中,盖伊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和历史时代相结合,深刻揭示了弗洛伊德对于我们时代的重要意义。

     在历史学界,盖伊以“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化史”而闻名,他试图在笔底实践心理分析史学。早在五十年代,他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学说,七十年代又在西新英格兰精神分析协会接受了完整且正式的精神分析课程的训练。

     在盖伊精神分析风格的文化史著作中,最著名的是1984-1998年间出版的五卷本《布尔乔亚经验:从维多利亚到弗洛伊德》。在这套煌煌巨著中,他为19世纪的布尔乔亚(中产阶级)作了全面辩护,主题广泛涉及性爱、暴力、自我认知、教育理念、文学艺术等诸多精神与文化领域。

     盖伊坦陈,这套书第一卷的书名“感观教育”源于福楼拜的小说《情感教育》(Sentimental Education)。一方面,福楼拜与这部小说的关系,本身就可以进行精神分析,他将自己对音乐出版商马于斯·施莱辛格夫人的情愫,投射为小说中主人公莫罗对阿尔努夫人的一往情深,这一点早已被精神分析派的文学批评大加解剖。

     另一方面,福楼拜曾说“我要写这一代人的道德史,或者更确切地说,感觉的历史。”想必盖伊对此心有戚戚。他指出:“《情感教育》写了一个年轻人成长的编年史……在自我和超我的成长过程中,社会提供了大量不断更新、而又矛盾重重的经验教训,社会既滋生着情感,又抑制着情感,简言之,社会教化着情感。”在这种教育之下,主人公莫罗身心分裂、性与爱分离,恰符合弗洛伊德的判断:“有爱情之处无欲望,有欲望之处无爱情。”

     《感官的教育》以一位美国女士的情色日记作引子,证明“维多利亚人”的性爱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索然寡味。梅贝尔·卢美斯·托德(1857-1932),一名布尔乔亚妇女,从容不迫地、大胆地、详尽了记录了自己的情色生活,并将该记录原封不动地传承给了她的子女。

    

     《感官的教育》英文版封面

     梅贝尔出身于拥有良好声誉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天文学家。或许是恋父情结作怪,她22岁嫁给了同为天文学教师的丈夫大卫·托德。梅贝尔自己在地方的公共领域小有名气,除了是家庭主妇,她还是作家、演说家、编辑——是最早评价和编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人。梅贝尔与艾米莉的哥哥、奥斯汀·狄金森——阿默斯特大学的财务主管,保持着十余年的情侣关系。奥斯汀只比梅贝尔的父亲小一岁,是典型的“父亲般的情人”,他们的恋情一直持续到1895年奥斯汀去世为止。耐人寻味的是,托德是妻子通奸的同谋者,他不仅为妻子的幽会提供便利,甚至还会陪他们一起旅行。原因在于,托德自己也不忠于婚姻,他乱伦、一夫多妻、甚至有可能是同性恋。那么梅贝尔与她的丈夫和情人是否在维多利亚式氛围里身败名裂了呢?并没有,窃窃私语是有的,但他们依然是布尔乔亚社会的中流砥柱。

     盖伊指出,在布尔乔亚的社会秩序中,自我控制的能力高度发展,但是布尔乔亚又为自己的神经紧张而发愁,焦虑,这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疾病,也是将他们中的较脆弱者送进弗洛伊德医生的诊室的终极原因。不过,盖伊又通达地指出:“所有的文明开化,即使是最不严苛的,也强要本能驱动力作出牺牲,虚伪是所有文明都必要的特性——哪怕它是无意识的。”

     无疑,由于本书主题过于宏大,细节又过于丰满,难免使人有身在此山、难窥全貌之感,有些批评说:盖伊先生关于19世纪的弗洛伊德式旅行,长于丰富多彩的实例,短于缜密严谨的分析,启发性大于说服性,是实在之语。

     2015年5月12日,彼得·盖伊在纽约家中辞世,“工作狂”终于安息了。同行们或许对他德裔犹太人弗洛伊德主义的风格略有微词,但对他每部巨著后面的“参考文献综述”则心悦诚服,是的,他从18世纪开始“旅行”,一路走到20世纪,长于发现也长于总结,他是最令人敬佩的“地图绘制者”,对每一种重要文献和著作皆有评述,特别是那些从英语、法语、德语中找到的不为人知的文献,足以成为后辈的知识武库。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