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看展 | 一个“徒劳”的美丽展览
2015/5/26 三联生活周刊

     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正门左侧的一号展览室是一个不甚起眼却充满魔力的空间。虽然远不比临近展厅富丽宽阔,这个大小只能被称作“房间”的一号厅却举办过很多小而美的专题展览,提香(Tiziano)的《黛安娜与卡利斯托》,普桑(Poussin)的《临终涂油礼》以及莫奈(Monet)、马奈(Manet)和透纳(Turner)的画作都曾光临过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特别展览的主角不再是绘画,而是与画作息息相关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一种艺术品:画框。

    

     画框系列展览的第一季:“聚焦画框:桑索维诺画框展”(Frames in Focus: Sansovino Frames)显然试图改变人们对画框的漠视态度。作为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佩尼(Nicolas Penny)退休前的收官之作,此次展览不仅代表他个人多年的研究心血,更是一次在传统精英沙龙式美术馆里剑走偏锋的大胆尝试。

     画框通常被分类到装饰艺术的家具类别中,但哪怕作为工艺品,因受特殊功用的影响,其角色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导致它受到的关注也远远小于其他类别的装饰艺术品,很少得到被独立看待或研究的机会。

     但只要你沉下心来走上前一步,便可能即刻被这30个收集自世界各地的画框所吸引。

     在西方博物馆里,我们可能见过很多这种华丽、繁致的画框,但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原来叫做“桑索维诺”(Sansovino)。

    

     一副部分镀金的胡桃木制“桑索维诺”画框及其雕刻细节,约16世纪50年代

     “桑索维诺”画框诞生于16世纪中期的威尼斯。从造型上看,它主要由重叠的涡卷形花纹、圆模雕刻纹、破碎的山形墙和齿状雕带这些元素组成。画框的侧翼有时会雕刻女性胸像等人物或叼食浆果的长喙鸟类,腹翼的中央常常雕刻带翼小天使或者怪诞面具,而上翼则通常装饰有垂帘或垂花饰。不论画框装饰如何繁复,其整体设计都呈绝对中轴对称式,浮夸又不乏平衡感。有趣的是,虽然这种风格的画框被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学者冠以“桑索维诺”的名号,它实在和那位名为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的人没多少关联。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塑家及建筑师,他一生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莫过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图书馆,但考虑到他崇尚的建筑美学与奔放的巴洛克风格大相径庭,大概“威尼斯”、“建筑”、“雕塑”这三个元素就是他和“桑索维诺”画框的全部联系了。

    

     一副部分镀金的胡桃木制“桑索维诺”画框的雕刻细节,约1560-80年(局部)

     威尼斯能够成为这种画框的诞生摇篮倒不算是偶然。早在中世纪,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的威尼斯共和国就以制作精美绝伦的祭坛画而闻名欧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祭坛画的木质底板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可自由移动拆卸的画框的前身。但与画框境遇不同的是,当时祭坛画的底板比起画作本身来可是尊贵得多。大多数显赫的主顾都会选择先委托工匠制作华丽的镀金底板,有时还镶嵌各类宝石,然后再委托画师配合底板的大小形状来创作宗教画。可以说,在那个年代,画作是“画框”的陪衬。然而,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小型教区帮会服务组织(意大利语中的“scuola del Sacramento”,各种scuola是威尼斯共和国宗教和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的需要,易携带且经济的画框应运而生,渐渐将祭坛画挤出了历史舞台。

    

     最新修复并装裱的《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的肖像画》,提香,约1528年。此“桑索维诺”画框为松木所制,涂有蓝色底色并镀金,制作年代约为1560至1580年。

     “桑索维诺”画框无疑是上述历史背景下演变出的产物,其设计上强调的戏剧风格和建筑元素也算是威尼斯这段历史的遗留之物。尽管在成本和工艺上都难以与祭坛画相比,此次展出的画框也呈现了同类作品的最高水准,涵盖不同种类的镀金、各式木材和多种涂料。但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当祭坛画走下历史的舞台,当贵族政治逐渐被民主化浪潮所掩盖,当新博物馆学理论替代精英阶级思想,画框角色之边缘化进程似乎也是难以阻挡和逆转的。老馆长尼古拉斯·佩尼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还是选择在展览中插入了两幅重新装裱的提香画作。“桑索维诺”和其他精美风格的画框本身固然有资格、也值得被称为工致的艺术品,但当它们围绕着一幅相宜的画作时,彼此渗透就似乎让对方都更加完整。当然,这种渗透是不平等的——画框成就画作的例子很多,反之则很少。

    

     一副部分镀金的胡桃木制“桑索维诺”画框的雕刻细节,约1560-80年(局部)

    

     十七世纪风格的“桑索维诺”画框,镀金层保存完好,约1580年后制造(局部)

     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这个展览是一场“徒劳”。如此刺耳的点评恰巧揭示了此次展览的特性。与其聚焦的主体一样,展览是美的,但也注定是小众的。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