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刊 | 玩:我们稀缺的精神资源
2015/5/27 三联生活周刊
孩子作为一种“经济上一文不值,感情上珍贵无比”的存在,父母不惜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完全投入在孩子身上。然而,社会留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们玩的天性和权利呢?请关注《三联生活周刊》本期新刊。

玩本期现已上市
在《玩耍的孩子:一部美国史》(Children at Play:An American History,2007)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霍华德·丘达柯夫(Howard Chuda-coff)将20世纪前半叶称为儿童自由玩耍的“黄金时代”。童工时代终结,孩子突然有了大把的自由时间专注于玩耍,他们的玩无所缘起,随性所至,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理想中的风景,深深沉醉于自己的想象力之中,比如发现一个树洞、用小石头和树叶造个河边小屋等,而父母对于孩子们的这种想象力和探索欲望往往所知甚少。
但从60年代开始,城市化、家庭收入的增加以及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美国中产阶级父母的育儿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用普林斯顿社会学家薇薇安娜·泽利泽(Viviana Zelizer)的话——孩子作为一种“经济上一文不值,感情上珍贵无比”的存在,父母不惜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完全投入在孩子身上。一方面,学校开始占据孩子越来越多的时间;另一方面,为了创造更安全的环境,各种有组织有纪律的玩耍(如棒球赛、体操课、夏令营)大量取代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户外玩耍。
根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次调查统计,从1979到1999年,孩子每周失去12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包括8个小时的非结构性玩耍时间和户外时间。用于有组织的体育运动的时间增加了一倍,而消极的参观式休闲娱乐的时间增加了5倍,从原来的半个小时增加到3个小时。

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是北京第一家儿童博物馆,于6月1日正式开馆。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在动手和探索式体验中认知世界
这种变化的后果之一是“童年文化”的消失。英国民俗学家彼得与艾奧娜·奧佩(Peter & Iona Opie)在50年代以人类学方法考察世界各地儿童的生活。他们在游乐场编录孩子们通过口述传播的儿歌、童谣、谜语、弹子游戏、跳房子、捉迷藏、过家家之类的游戏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对孩子来说,这些游戏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他们从游戏中学习如何解决争端,制定和打破自己的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等。他们懂得了朋友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很坏。人生有时候就是不公平的。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将这些游戏纳入自己的生活。但这种文化在一夜之间消失了。70年代,日本摄影师萩野矢庆记在东京街头拍摄儿童玩耍的照片,不得不在1996年放弃,因为曾经充斥大街小巷的玩耍与笑声已经消失了。
《大西洋月刊》去年4月号的封面专题为《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指出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已经将独立、冒险和探索精神从孩子们的童年中剥离,然而孩子们实际上并没有变得更安全,尤其是在心理层面——随着孩子自由玩耍时间不断下降,儿童的心理障碍问题(尤其是情感障碍)逐年上升,现在美国儿童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是50年代的5~6倍,15~24岁年轻人的自杀率翻了一番,而15岁以下的孩子的自杀率翻了两番。

老牛儿童探索馆内的攀爬装置
另一份令美国人忧心忡忡的调查研究来自威廉玛丽学院教育学教授金庆熙(Kyung Hee Kim,音译)——过去50年来,接受美国K-12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创造力水平都出现明显下降。根据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的评分,她的研究显示:“美国孩子的情感表达减少,精力下降,更少讲话或进行口头表达,幽默感和想象力下降,更少标新立异,活泼度和热情程度下降,更少有主见,更不容易将看上去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更少对事物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可能性更小。”
中国没有这样做过详细的调查。但可以想象,中国孩子玩的危机恐怕比美国更严重。根据2012年中国儿童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小学生当中,有超过27%的人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相反,有12.45%的儿童平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2小时,到寒暑假这一比例激增到61.4%。
作为减少孩子户外玩耍的一种补偿,就给他们买大量的玩具——消费主义是“童年文化”的另一大天敌。现代儿童拥有的玩具数量之多,很难再让他们觉得特别或者珍贵,因为不具备个人意义或重要性,也就很难再让他们产生遐想。更何况,现在的玩具大都是流行文化的衍生品,孩子们不再编说自己的故事,而是模仿电视里的台词和表情。他们不再手拿树枝假扮海盗,而是手握光剑扮演星球大战。玩从一种自发的创造性活动,变成了一种消极的消费行为,而玩具则变成加强社会接纳与自尊心的工具,甚至炫耀的东西,一致性而不是独创性受到鼓励。

2008年在北京胡同里滑旱冰的孩子们。如今在家附近越来越难找到适合儿童玩乐的场所
玩具制造商最善于利用现代父母的焦虑感。今天的年轻父母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要面对各种益智玩具的广告轰炸。这跟60年代的一系列实验有关。1962年,一群科学家发现作为宠物养大的老鼠比笼子里养大的老鼠更聪明。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心理学家又发现,在一个大笼子里与一群老鼠一起长大,并且拥有许多玩具的老鼠比在贫瘠的、单独的笼子里长大的老鼠要聪明得多。由此,研究者总结在一个“丰富”的环境中长大的动物——对老鼠来说意味着很多玩具——比在贫瘠环境中长大的动物更聪明。
从老鼠推导到人类,似乎很有理由认为,父母把孩子成长的环境布置得更“丰富”,他们未来的智商就会更高。现在,对很多父母来说,“丰富的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的范围已经从玩具扩展到各种早教班、音乐课、书法课,教小孩下棋可以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报名参加团体运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不幸的是,所谓“丰富环境理论”并不靠谱。在《爱因斯坦不用识字卡:孩子究竟怎样学习以及为什么》一书中,作者凯茜(Kathy Hirsh-Pasek)和罗伯塔(Roberta M. Golinkoff)指出,没有一个孩子的童年可以与笼中的老鼠相提并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真正对孩子身心发展最为有益的,其实还是孩子自发的、独立的、非结构性的玩耍,尤其是户外的冒险与玩耍。
但今天的城市儿童多少都患有一点“自然缺乏症”。这是美国作家理查德·卢福在《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即孩子在电子产品和人工娱乐场所度过的时间太多,与自然亲近的时间则少得可怜。动物园、博物馆、海洋馆等虽然在城市空间里保存了一部分的自然,但毕竟是被展示的玻璃隔开了,孩子们可以看,可以学习,却无法触摸,不能做什么。
为什么户外的冒险与玩耍如此重要?
建筑师塞缪尔·尼克森(Samuel Nicholson)曾说:“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发明性与创造性的程度,以及探索的可能性直接取决于其中变量的多少与种类。”
自然中“变量”的数量与种类是无穷无尽的:树木、动物、昆虫、水、沙、泥土、山脉、洞穴,这一切都随着时间发生无尽的变化,都是孩子玩耍时最好的材料。德国建筑师君特·贝尔茨克(Günter Beltzig)在40年的人生里设计了上千个游乐场,从纽约、伦敦到波多黎各都有他设计的游乐场,但他却说,如果每个孩子能在野外自由玩耍,他宁可自己所有的游乐场都被夷为平地。
辛格博士向本刊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玩耍:“我们住在一个公园边上,公园里有很多像冰川一样的岩石。我和两个好朋友每天都在那里玩。我们每天奔跑着、追逐着、大叫着冲过公园。我们假装自己住在一个城堡里,或者占据了一个堡垒。我们玩好人抓坏人的游戏,有时候是西部牛仔大战印第安人,谁被抓住了就被关起来——划出树的一角就算是‘监狱’了。我们每天都会发现一些新东西,然后拿那些小玩意假装是现实世界里的东西,树枝、树叶、鹅卵石都可以当午餐,找到一根长管子当号角,拿树枝敲着树桩就是战鼓擂动……”
在辛格博士90年代初写成的《想象之屋:儿童的玩耍与想象力》(The House of Make-believe:Children's Play and the Developing Imagination)一书中,她提出,想象的能力是大部分儿童天然就具备的能力,但有一些元素能进一步促成这种探索的意愿:第一是简单的东西或者道具,以刺激关于冒险的幻想(比如一只宠物可以激发关于一只野兽或者秘密守护者的想象);第二是玩的空间、时间,必须是开放的、非结构性的;第三,孩子的生命里必须有一个关键的大人以尊重和喜悦鼓励与保护他们的发明。
她说:“我的感觉是,孩子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他们被同样的事情所吸引:爬树、玩水、躲猫猫、他们充满想象力。今天所不同的是,他们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及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他们玩的天性和权利?”
○●○
本期更多精彩
【封面故事】
儿童、玩耍与想象力——如何拯救被过度安排、过度编程的童年?(陈赛)
自由玩耍,不可或缺的童年经验(曹玲)
塑料儿童:玩具以及我们的人生(张月寒)
去旅行:玩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口述:宝妈,整理:贾子建)
艺术展和音乐会:玩需要有意义(口述:凯莉,整理:贾子建)
在自然中自然成长(亦邻)
偶尔,白鲸也有自我(李歆)
【专题报道】
巨变印度(徐菁菁)
莫迪:从印度教徒到印度总理(徐菁菁)
【社会】
调查 | 消失的金子
手艺 | 李永革:修故宫的人
人物 | 王德顺:“高龄青年”养成记
【经济】
市场分析 | PPP模式渐入高潮
收藏 | 日本古美术
【文化】
文化 | 与书邂逅之地——毛继鸿和他的“老槐树”
文化 | 海边图书馆,现实之外
电影 | 何冰的陪审员8号
时尚 | 向死而生的宝丽来胶片
体育 | 加拿大西海岸:一场奔跑之旅
逝者 | 他们正携手去往天国途中
思想 | 辛格的有效利他主义
书与人 | 埃斯普马克:我们生活在“失忆的年代”
【专栏】
邢海洋 | 港股A股化中的做空者
苗千 | 逐渐苏醒的巨兽
贝小戎 | 山的四种形状
张斌 | 吹哨者与揭秘者
宋晓军 | 让波音抢了“先手”的背后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