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牙》中的朋友圈
2015/6/2 三联生活周刊

    

     《甜牙》中文版封面

     伊恩·麦克尤恩的《甜牙》(Sweet Tooth)出了中文版。这是一个结构精巧,将政治与文学、阴谋与爱情等老套情节揉捏出新生的故事,如《在切瑟尔海滩上》一样,高潮出现在小说的最后十五页。

     主人公汤姆·黑利明显有麦克尤恩的影子,一位七十年代声名鹊起的年轻小说家,第一部小说集就得了“奥斯丁奖”(作者虚构的文学奖,与布克奖有变形的镜像关系),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当时英国文坛的翘楚,比如麦克尤恩的出版人汤姆·马斯库勒、作家的好友马丁·艾米斯、诗人兼名编辑伊恩·汉密尔顿(Ian Hamilton)等。

     马斯库勒的回忆录、艾米斯的小说都有中文译本,但伊恩·汉密尔顿却不太为中国读者所知。《甜牙》中的汤姆·黑利很想在汉密尔顿编辑的《新评论》(The New Review)上发文章,“……汤姆确信,这份期刊将会成为那种最权威的、只要在上面露个脸就倍感荣耀的杂志。”

     这话毫不夸张,《新评论》从1974到1978年一共出了五十期,由英国艺术协会(British Arts Council)资助,被同行誉为过去五十年中最好的文艺刊物。创刊号上有罗伯特·洛威尔十首诗,哈罗德·品特的剧作,约翰·凯里的随笔,克莱夫·詹姆斯的人物侧写,索尔·贝娄采访他自己,还有麦克尤恩的短篇《立体几何》、《色情文学》和《一头宠猿的遐思》。

    

     伊恩·麦克尤恩

     之所以叫《新评论》,是因为1962-72年汉密尔顿曾与几位友人创办过《评论》(The Review),这是一份“二战”后英国最有影响的诗歌评论杂志。汉密尔顿本人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对诗歌艺术的超高品位为《评论》带来了英美两国最好的当代诗歌及评论。然而七十年代英国文坛掀起了诗歌大战的硝烟,一方是以《评论》和《新评论》代表的文化精英,与一小群高眉读者以他们共同认同的价值和标准自娱自乐,另一方是余下的诗歌世界。

     汉密尔顿从1967年起就开始向艺术协会申请资助,好不容易为《评论》争取到每期250镑的补助,正好够还上一期欠下的债。1973年他给艺术协会的文学部主任写信说,《评论》已经有了自我重复的危险倾向,应该有一份新刊物覆盖诗歌和小说才好。他为新刊估算了每期600镑的预算,于艺术协会拨给《新评论》7500镑的年度补贴。

     《新评论》从一开始就不顺,人手不足导致晚版,又碰上装订工人罢工,第一期就误了出版期,出版社和订户都抱怨。刊物运作的成本大大超出了汉密尔顿的预估,光稿费每期就要1000镑,印刷装订成本更是高达3000镑,这还没算房租和人工。四处欠债、没有广告、订户不足、资金匮乏导致《新评论》只出了五十期就关门大吉。而即便如此,它竟然因为得到过小额资助而引起许多人的妒恨——什么?艺术协会竟然拿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一份只有两千个读者的小杂志?成何体统!

     汉密尔顿办刊失败后,将一腔未酬的壮志倾泻在传记写作上,他为罗伯特·洛威尔 (1982)、塞林格 (1988)和马修·阿诺德 (1998)写的三部传记成为文人传记的标杆之作。他还为著名的“牛津指南”系列编选了《二十世纪英语诗歌指南》。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编辑、评论家、传记作家以及不太成功的杂志经营者,他在20世纪的英语文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有心人建立了网站www.ianhamilton.org以使他的文名不至在数字时代湮灭。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