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 丝绸之路:中亚你必需要去的地方
2015/6/11 三联生活周刊

    

     今天,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丝绸之路”是个听起来熟悉,实则极为抽象的概念。为了认识它的面貌,5月1日至20日,周刊团队从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西行,经过费尔干纳盆地,横穿整个乌兹别克斯坦,直抵咸海。这条路线涵盖了张骞、玄奘等西行先驱曾踏足的许多地方。

     文 | 徐菁菁

     摄影| 张雷


     1. 楚河河谷:

    

     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60公里外,小城托克马克坐落在楚河(Chui)河谷的沃野上。根据苏联的考古发现,李白的故乡碎叶城就在这一带。五月,原野上开遍了罂粟科野花。

     2. 伊塞克湖边踢足球的青年:

    

     伊塞克湖是世界高水深居第一、集水量居第二的高山湖泊,从东至西浩荡182公里。唐代,玄奘法师在翻越天山后,抵达伊塞克湖南岸,留下了它的第一笔历史记载,并因其冬季不结冰(咸水湖),称之为“热海”。苏联海军曾在湖里测试高精度鱼雷。现在,伊塞克湖是中亚最受欢迎的夏季避暑圣地。

     3. 伊塞克湖的鲱鱼:

    

     盐腌后半风干,佐啤酒,是当地最具特色的食物。

     4. 伊塞克湖北岸乔蓬阿塔小镇的岩画博物馆:

    

     昆格山脉脚下遍布的冰期岩石块上留有许多以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岩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青铜时代。

     5. 天山山脉的草场:

    

     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占吉国土面积的90%以上。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依旧是个“马背上的国家”。

     6. 吉尔吉斯斯坦的一条河流:

    

     由于拥有大量高寒山区,为冰川的发育和积雪的积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是中亚的“水库”。

     7. 天山山脉中蜿蜒的道路:

    

     吉尔吉斯斯坦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交通过境国,但其道路建设还十分落后。目前,中国路桥在吉共修建了约1400公里的道路。在建的有约600公里,未来规划修建的还有1000公里左右,这将形成吉尔吉斯公路的主干线骨架。

     8. 吉尔吉斯斯坦:

    

     天山山脉中的公路。

     9. 托克托古尔水库:

    

     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托古尔水库是中亚第一大水库。中亚母亲河之一锡尔河的最大支流纳伦河为它提供补给。水库下方的大坝是吉的主要电力来源。中亚农业中心费尔干纳盆地则依靠这条河流灌溉土地。

     10. 费尔干纳盆地边缘的村庄阿尔斯兰博布: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野生核桃林。公元前3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一书中说:“张骞使西域,得还胡桃种。”

     11. 骑马的村民:

    

     费尔干纳盆地边缘的阿尔斯兰博布,骑马的村民。费尔干纳盆地是传说中汗血宝马的故乡。吉尔吉斯马体型并不高达,但长于耐力。不过,这些马匹的血缘早已含混不清。沙俄占领中亚以后,就以形体更大的俄罗斯马种与吉尔吉斯马混合。苏联则大量进口欧洲马匹与吉尔吉斯马杂交。如今,一匹中等好马在吉尔吉斯依然能卖出1000到1500美金的均价,但它们被世界觊觎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了。

     12. 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奥什的杰伊玛大巴扎:

    

     自丝绸之路之始,贸易市场就在这个位置生根发芽了。今天,杰伊玛仍然是中亚最大、最重要的巴扎之一。在这儿能看到中国生产的服装、水果、蔬菜、调味品等等。

     13. 奥什的一栋楼上绘有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

    

     从19世纪60年代沙俄兼并中亚以来,中亚经历了漫长的俄罗斯化。苏联在各个城市留下了风格鲜明的苏式城区。俄语是通行语言。

     14. 费尔干纳盆地的乡村:

    

     树后是一片棉花田。王恒铨在《唐代植棉史考证》中指出,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时,中亚国家已种植棉花。清代肖雄等认为正是张骞带回了棉种。自19世纪末开始,费尔干纳盆地就是世纪最重要的产棉区之一。

     15. 费尔干纳盆地古城浩罕的面包铺子:

    

     乌兹别克斯坦人使用土炉子烘烤的面包和馕。它们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

     16. 连接费尔干纳盆地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公路:

    

     20世纪20年代,苏联政权根据语言和部落关系,在中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国家划界和组建工作,最终成立了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塔吉克五个以主体民族命名的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民族混居的费尔干纳盆地被划分成3个部分,分别归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所有。

     17. 撒马尔罕,15世纪建立的兀鲁伯神学院:

    

     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开始了中亚数个世纪的伊斯兰化进程。伊斯兰从此成为中亚文明的底色。14世纪,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帖木儿在撒马尔罕建立庞大帝国。这是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18. 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

    

     18世纪的悉多神学院。

     19. 撒马尔罕,14世纪建立的比比-哈内姆大清真寺内:

    

     传说,帖木尔征服德里时,他的妻子为他建设了一座清真寺。帖木儿不满其规模,亲自主持重新修建了这一“同时代东方最雄伟的建筑物”。

     20. 撒马尔罕,一片公共墓地:

    

     墓地设在夏伊辛达陵附近。夏伊辛达陵葬有先知穆罕穆德的堂兄弟阿巴斯。传说,他将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在撒马尔罕被当地人抓住并砍掉了脑袋。他并没有死,而是挟着自己的头颅走入一处地穴。从此,信徒们便依傍在地穴周边建设墓地。

     21.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所神学院前:

    

     布哈拉不但是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也是伊斯兰文化的中心。波斯史学家志费尼盛赞它:“在东方群邑中,它是伊斯兰的圆屋顶,那些地方的和平城(即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当时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中心)。”

     22.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波洛?哈兹清真寺:

    

     建于1718年。

     23. 布哈拉古城的黄昏:

    

     24. 布哈拉古城墙外:

    

     25. 乌兹别克斯希瓦古城的城墙:

    

     希瓦与布哈拉、撒马尔罕并称乌兹别克斯坦三大古城。传说,上古大洪水之后,诺亚的儿子闪(Shem)和同伴们在沙漠迷了路,又饥又渴时发现一眼清泉,便在清泉边兴建了希瓦城。

     26. 乌兹别克斯古城希瓦:

    

     今天的希瓦城饱受缺水之苦。原本城里的200多口井基本处于半干涸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起,井水开始变咸。现在的饮用水都是从十几公里外的阿姆河引来的。

     27. 乌兹别克斯古城希瓦的夜晚:

    

     28. 咸海:

    

     从希瓦出发,我们花两天时间穿越干涸的阿姆河三角洲和乌斯秋尔特高地,最终见到了咸海。50年以前,咸海的面积尚有6.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湖,几乎相当于斯里兰卡。咸海基金会官网显示,如今它的面积已经萎缩了74%,而其水量减少近85%。

     29. 乌兹别克斯坦穆伊纳克城“港口”:

    

     60年代,穆伊纳克还是咸海海滨城市。建市时有45000人,其中3万人为捕鱼业和鱼罐头工厂服务,被称作中亚的克里米亚。现在的穆伊纳克距离咸海有160公里远,人口不到过去的1/4,饱受盐碱化的折磨。

     30. 穆伊纳克的渔船:

    

     更多精彩图片,详见本期杂志

     ***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