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饮记 | 张爱玲的乡愁邂逅乾隆帝的菜单
2015/6/28 三联生活周刊


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面说她的家乡小吃粘粘转,其实也是想象,毕竟是她从来没有去过的家乡——也是现代人才有的乡愁观念。
“我姑姑有一次想吃‘粘粘转’,是从前田上来人带来的青色麦粒,还没熟。我太五谷不分,无法想象,只联想到青禾,王安石的新政之一。我姑姑的话根本没听清楚,只听见下在一锅滚水里,满锅的小绿点子团团急转——因此叫‘粘粘(拈拈?年年?)转’,吃起来有一股清香。”
这种吃法很难想象,青麦粒甜食或者咸食?我对安徽菜很是陌生,除了对古徽州一带稍微有点明白,合肥的现在饮食完全没有好印象,就觉得咸。屡次出差,都是被熟人带着去到他们以为好的馆子,只有咸和辣,包括他们总喜欢点来炫耀的臭鳜鱼,甚至比不上北京的安徽馆子好。
当下的中等城市往往吃的不好,因为被外来的菜品冲击坏了,尤其是前些年流行过的粤菜川菜加湘菜,简直是颠娈倒凤似的冲击味觉,倒把传统味道毁了一半。加上原材料也不好,不够新鲜,只有靠厚味来掩饰,倒不如小县城,守旧加上食材好,所以吃的好。
想象中的安徽菜肯定不是如此。张恨水写“春明外史”,男主角也是安徽人,爱好南味,女主角知道他的爱好,老是自家烹饪几味南方菜肴,给客居京城的他解馋。有笋的清鲜,有鱼的柔腻,也有火腿煨汤的厚味。这本书很是滑稽,男女主角始终守身如玉,原因是女主角有隐疾,不能婚配。这个奇怪的原因简直没有说服力。不过倒是给读者很多猜测的可能性,因为不婚,所以格外做好菜款待男主角?借助食来补充色的不足?或者仅仅是作者想念家乡的味道,所以借此写出来?

在张爱玲发表的作品里,可常见到她画的插图。如短篇小说《心经》、《琉璃瓦》,中篇小说《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张爱玲也读张恨水,可惜她没去过安徽,味道又是一个非要尝试才知道的东西。靠文字简直说不明白。领袖说过,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尝。所以张爱玲的“粘粘转”终究是归于空虚,就像好天气里漂浮在上面的一朵小云,粘上去,小画儿一样,飘零的漂亮。
何况她是后来在海外写这种遥远故国的食品,更是不可说了。
现代人的乡愁,很多是形诸于语言的,因为没有回过故乡,那只是个名词。名词里又衍生出名词,成为一座名词的山峦。尤其是上世纪的中国人,动乱不停,迁移不定,很多关于故乡的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许多大都市的人填起籍贯来,还是陕西河南广东梅县,可是甚至一辈子无从拜访过,父母亲那辈就已经移民,他们从小就一直就吃着当地菜,或者说,食堂菜,粗糙的日子容不得讲究。加上从前穷,钱得算计着花,提起家乡来都是寒酸的穷亲戚,不够坦然,所以那种种乡愁,近乎影子。就是水墨画上方最轻描淡写的一笔,可有可无的。哪里还能有理有据地写上些乡愁。

张爱玲作品:小说《茉莉香片》中的插图
一直在那里定居的人,也无从有故乡概念,因为一切都是贴肉的,无疼也无喜,小城市居民,本身好文字的也极稀少。唯一写故乡好的,也就是几位五四文人,以为从乡下到大都市,光怪陆离之时,偶尔会想念家乡的清欢。
真是清欢,就像周作人文章里淡得几乎没有味道的豆腐干和黄酒。
说这么多,是因为翻看论文,里面有乾隆下江南的菜单,里面有真实的“粘粘转”的做法。乾隆三十年四月,在山东夹马营和马头营一带,下江南途中,皇帝吃到了“粘转”,据说是那个年代北方民间常食用的食品,宫中也有进贡,这次应该是季节凑巧,下面人也凑趣逢迎。乾隆关心农事,下大雪滋润了土地,一定要写诗,碰上新麦抽穗,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种食品的做法是用新麦穗煮熟,剥去壳,然后磨成细粉,最后是一碗清香的面条,叫粘粘转,也叫碾转,应该是象形命名法则,粘粘,其实是磨旋转的样子。


碾转,应该是象形命名法则,粘粘,其实是磨旋转的样子。
久寒的大地出了新苗,在农业社会自然是大事。可是又不能大吃,因为毕竟是新粮食,吃太多有糟蹋的嫌疑,所以应该是富贵吃食。想象中那面条绿色未脱尽,加上火腿的红,老母鸡炖的乳白色的汤,定然美味。乾隆菜单很是有趣,天天是“肥鸡大鸭子”,看起来都很腻,没多少奇技淫巧,也没有螃蟹的影子。
去陕西驻京办吃饭,点了爽口麦仁,用麦仁拌菠菜,一大盘,新绿加重绿,陡然明白,这麦仁,大约也是冷冻的新麦,也可以做成粘粘转,不知道为什么调出甜酸的味型,而且有点可以的腥,也是一道奇怪的菜,随手记下来,也当是记录流年的意思。

***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