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背后的蒙克
2015/7/10 三联生活周刊

     “我的画都是苦痛之子,我从未欢庆过快乐的福音。”——爱德华·蒙克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摄于1920年)

     “我和两位朋友沿着路走着——夕阳要落下了——我感到一丝忧伤的气息——天空突然变得如血液一样鲜红。我停下了脚步,倚靠在栏杆上,极度的疲惫让我快要死去——我看见焰火似的天空仿佛是一把血红的剑——还有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们继续走着——我被留下来,站在原地,恐惧得战栗——我感到自然中传来一声可怕的永恒的呐喊。”

     这是爱德华·蒙克在1892年写下的关于他的传世名作《呐喊》的一段笔记。他后来又说,当时自然界的线条在他眼前被打碎,随那声波一起震颤。当年他29岁,刚从法国留学归来,挪威国内评论界对他的画作完全一边倒地恶评。沮丧和焦虑已经是他的日常情感,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他还心怀恐惧和绝望。《呐喊》的背景是奥斯陆除了卡尔·约翰大街之外最著名的一处景点艾克贝格(Ekeberg),是可以俯瞰奥斯陆市的绝佳位置,曾出现在许多18世纪末的画作里,到了19世纪90年代,又被印在了明信片上。人物所站的是一条位于高处的路,并非桥上,在山下,也就是画中那些扭曲的线条所没有明示的环境中,坐落着奥斯陆医院,蒙克发疯的妹妹劳拉就住在那里。离医院不远处有一家屠宰场,如果蒙克真的听到了一声尖叫,那么这声音可能来自精神病人,也可能来自被屠宰的牲口。蒙克可能刚从他妹妹那里归来,同时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即将陷入疯狂。在画中的太阳里,他用铅笔写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只有疯子才画得出来。”

    

     蒙克代表作《呐喊》

     奥地利画家奥斯卡·科柯施卡说:“上帝给了蒙克最杰出的天赋来感受恐惧。”《呐喊》是关于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灵魂最直观的一张肖像。它把尼采要说的完全视觉化了:上帝死了,而我们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它(在此后他给尼采的一幅肖像作品里,蒙克对背景的处理手法令人想起《呐喊》)。蒙克在此后的回忆里写到了画中这些扭曲的模糊线条,他认为在那个时刻,自然界的线条和色彩都被打碎了。他在《绝望》(Despair)、《抑郁》(Melancholy)、《焦虑》(Anxiety)等一系列作品中也都采用了类似的背景,《呐喊》也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幅,后来他也用版画的手法重新创作了一次。在1910年,他又画了一次《呐喊》。蒙克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说:“在那几年里,我几乎要疯了——那段时间里对于疯狂的恐惧一直纠缠着我,你知道我的画《呐喊》吧?我几乎到了极限——天性在我的血液里尖叫——我快要崩溃了……你了解我所有的画,你知道那都是我的感受。在那以后,我放弃了希望,没能力再爱了。”

     1895年,蒙克的弟弟安德雷亚斯死于肺炎。安德雷亚斯本来是他这一代兄弟姐妹中唯一健康的,也新近结了婚,是最接近市民生活的那一个。家人的去世似乎不断在提醒他阴云的存在。他从小体弱多病,又长期酗酒,再加上贫穷,身体状况一直处于很差的状态,他相信自己也活不久了。

    

     《临终床边》(by the Deathbed 1915)

     接下来的几年里,蒙克创作了一系列死亡主题的油画。《临终床边》(Deathbed)描绘的是索菲在母亲去世的床边,她用双手捂住耳朵,眼睛瞪大,似乎想要尖叫,然而嘴却紧紧闭着。这似乎又是《呐喊》的另一个版本。

    

     《病室里的死亡》(Death in the sickroom 1893)

     而他另一幅《病室里的死亡》(Death in the sickroom)则重现了妹妹索菲去世时的情景。蒙克在画这些作品时,依然在处理自己的记忆。这幅画里的角色甚至包括他自己,但他没有画出自己的表情。根据画中人物的动作,我们可以判断出他们的角色。难以忍受压抑气氛的安德雷亚斯想要离开这个房间,蒙克的父亲站在床边祈祷,前景里是蒙克和他的两个妹妹。其中英格表情僵直,眼睛瞪得很大,而劳拉坐在椅子上,如果她站起来,她的身高将会冲破画面。蒙克认为这样的处理是符合他心中的现实的,他根本不想给画面添加任何他已不记得的细节,他只画下了记忆,和他涌动的情绪。画面上方正中央床头的耶稣像想必他是怀着沉痛的心情画出的,这个似乎很重要的角色并没有能力阻止死亡。

     在弟弟安德雷亚斯的葬礼上,一个亲戚恳求蒙克:“你为什么不能画点儿别人会买的画?我知道你能画出来。如果你不在乎贫穷,请你想想我们,你知道我们有多穷。”蒙克无言以对。他依然卖不出画。在柏林时,虽然偶尔有爱好艺术的贵族帮助他,他仍然会因为交不起房租被赶出过公寓。1894年,他在柏林认识了易卜生,次年他带领易卜生参观了自己的画展,然后去大咖啡馆了喝一杯,并去易卜生的书房交谈。易卜生的剧本《当我们死者醒来》受到了蒙克《斯芬克斯》的影响。他很欣赏蒙克的艺术,对他说:“你的敌人越多,朋友也就越多。”易卜生很熟悉这套敌人―朋友的辩证法,他离开挪威的30年间,一直受到祖国文学界的谩骂。他甚至自己也深陷其中,把斯特林堡看成是自己的假想敌。在他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斯特林堡的巨幅肖像,是他花重金从克罗格那里买来。他说:“有这个疯子在我写作的时候盯着我,我必不敢懈怠。”易卜生在这里说他的对手是疯子并非存心冒犯。此时的斯特林堡正醉心于炼金术,他从巴黎蒙巴纳斯公墓里偷来坟上的土,希望从中提炼出金子。他在法国有一帮朋友,还为他在索邦大学弄了一个实验室。

    

     蒙克为斯特林堡所作肖像画

     蒙克和他的好友斯特林堡在这段时期内同时表露出精神上的错乱症状。斯特林堡不停地怀疑自己的邻居想要谋杀自己,而蒙克则无法忍受与他的画分离。每当卖出一张画,他就会陷入一个低潮期,他极其想念这些“孩子”,甚至试图去买主家把画借回来。他对于这些画有狂暴的执念,有些与他相熟的买主应允了他的要求,然而他不会把这些画挂在墙上,甚至都不会再一次认真地观看它们。他极其糟糕地对待这些日后价值上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作品,把它们随意地堆叠在乱七八糟的工作室的角落。有时候画倒在地上,他就从上面踩过去,喝水时随意地让水溅到上面。有人回忆蒙克前来找他时说:“那张该死的画让我浑身难受,情况越来越糟糕,求求你帮忙把画扔到阁楼的角落里去。”然而阁楼存放的东西太多把门堵住了。结果蒙克撞开门把画扔了进去:“那是个邪恶的孩子,它总在与我作对。相信我,如果不把它锁在那儿,它会掉下来砸人的头!”

     他往返于巴黎、柏林和奥斯陆之间,在巴黎的时候,蒙克还给马拉美画了一幅肖像,给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设计了插图。而在奥斯陆,因为一次误会,他和易卜生的关系终于恶化。当大咖啡馆的服务生拒绝蒙克接二连三的赊账时,喝得醉醺醺的他正好看见了坐在窗边的易卜生。易卜生的怪脾气众人皆知,没人敢去打扰他,蒙克轻率地走过去想要他帮忙,结果遭到了嘲笑。这两位文化巨匠从此再没见过面。1898年,奥斯陆的国家美术馆购买了蒙克的版画作品,这是官方美术界第一次公开接受他的艺术观念。

    

     图拉·拉尔森和蒙克(摄于1899年)

     与富商的女儿图拉·拉尔森交往后,蒙克的经济状况稍微好转了一点。图拉也主动愿意给蒙克当模特,然而蒙克似乎并不很喜欢她。有一次图拉建议他们去大咖啡馆楼上开一个房间,他竟然邀请了一位友人同去,以便在之后的时间里可以一起聊天。图拉热情地追求他,这使他再次感到恐惧。纵观蒙克一生中与女人的关系,从未达到他心中理想的距离,一旦他的情人靠得太近,他就害怕被对方吞噬,而如果她们离得过远,他又感到孤独无助。种种材料表明,图拉在即将年满30岁的时候希望与蒙克结婚,而蒙克想尽一切办法逃避,即使图拉以死相挟。有时候,他把自己画成即将受难的基督,但在另外的时候,他又把自己和图拉画成亚当和夏娃。这段时间,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生命之舞》,这也是他“生命”系列组画的结尾。

     画中一左一右的女人都以图拉为原型,一个美丽的少女和一位衰败的老妪,而画面中间蒙克搂着的红衣女子则是他的初恋,米莉,她代表了充满情欲的青春女子。图拉的步步紧逼使他变成一个彻底的厌女症患者,他在日记中写道:“唐璜引诱那些纯洁的少女……而我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了,女人解放了,现在轮到她们来引诱和欺骗男人了,这是卡门的时代……这场解放让男人成为弱者。”有时他甚至直接写出了结论:“我不会毫无必要地为了一个娼妇牺牲自己……如果我爱她,她就会背弃我……她那么轻易地就抛弃了很多东西……”《生命之舞》代表了他那三段式的女性观:带着春天般微笑的女子在爱情中会变成嗜血的女妖吞噬男人,最后当她们老去,就会成为美杜莎一般的恶毒老妖怪。蒙克这一时期的许多画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的极度不信任,他的人物都是缺乏交流的。他们面部空白、没有感官,互相孤立,抱在一起的男女手如棍棒挂钩,死死限制住对方。

     这段爱情以一次血腥的悲剧收场。1902年,图拉再次以死相挟,蒙克冲上去想抢下手枪,在争执中枪响了,蒙克右手的一截手指被击中。这件事使他们双方都受了很重的惊吓,图拉远走巴黎再也没有返回奥斯陆,而蒙克周围的朋友纷纷指责他背信弃义。对于蒙克来说,这次走火似乎又是一次提醒,就在上一年,他的前女友达格妮在第比利斯被一个争风吃醋的情人用枪打死了。

     但这几年他在奥斯陆画坛的情况在慢慢变好,1901年,他画的《桥上的少女》(Four Gilrs on the Bridge)卖出了1600克朗。

    

     《桥上的少女》。这幅作品画于挪威乡间,此时蒙克的精神状态较为积极,也使该画在当时获得了好评

     柏林分离派的领袖人物马克斯·利博曼(Max Liebermann)也邀请他到柏林展出他的“生命”系列组画。这一系列包括《声音》(The Voice)、《吻》(The Kiss)、《海边的舞蹈》(The Dance on the Shore)、《吸血鬼》、《圣母》、《嫉妒》和《忧郁》等20多幅作品,当然也包含最著名的《呐喊》。这是蒙克人生的顶点。尽管他此后又活了几十年,甚至见证了他的文化故乡德国入侵挪威,他的作品却从未再到达这一系列的高度。

    

    蒙克画作:《吸血鬼》

    

     蒙克画作:《嫉妒》

     这次展览大获成功,德国终于接受了他,人们开始拿他的名字和瓦格纳以及尼采相提并论,未来的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也在默默吸取来自挪威的养分。富有的客户越来越多,有人一次性付给了他5000马克。

     1905年,蒙克在布拉格的展览再次大获成功。但也正是在这一年,酗酒和长期的精神压力使他接近崩溃。他的行为经常吓到自己,有一次在餐馆里,他忽然拿起芥末、胡椒、辣椒粉和醋拌到一起,用枪逼着坐在对面的朋友吃下去。就在这一年,德国表现主义社团“桥社”成立,一场新的艺术风暴蓄势待发。奥地利画家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埃贡·希勒(Egon Schiele)等人狂热地崇拜他,有人和他提过好几次,他竟毫无印象。他去了德国一家疗养院治疗酗酒,效果并不显著。这一年,挪威也脱离瑞典成为独立国家,易卜生的儿子曾是瑞典指派的挪威总督,他在推动这件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08年秋天,蒙克终于在一次情绪失控后坠入疯狂的深渊,他的症状包括幻听、幻视,无法分辨真实和想象。但与此同时,他的国家在德国和奥地利之后,终于也读懂了这位巨匠的心灵,奥斯陆国立美术馆开始有计划地收购他的画作,国王发给他皇家勋章。此时距离他画出第一幅代表作《病中的女孩》已有整整22年。

    

     蒙克画作《病中的女孩》。有美术史家认为它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先声

     (本文写作得到挪威使馆文化处及奥斯陆蒙克美术馆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 本文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44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