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德波顿:新闻武装了愚蠢,并让傻瓜变得充满权威
2015/7/18 三联生活周刊

    

     每天即使你不特地去看报纸、电视或网站上的新闻,也躲不过热点新闻、并且往往是充满负能量的热点新闻的轰炸,如洪水、凶杀、车祸、儿童惨遭殴打。德波顿说,许多人之所以忍不住每天甚至每十分钟就查看一次新闻,是因为新闻尽管多有负面,却恰恰能够帮助我们解脱人生的负担,“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德波顿并不赞成这种逃避或自我欺骗。

    

     阿兰·德波顿

     德国经济学博士罗尔夫·多贝里在《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中说,新闻有毒:新闻阻碍我们的思考、浪费我们的时间、让人消极、还会扼杀我们的创造力。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中更加详尽地列举了当今各种新闻的不足之处以及危害,在现代新闻理应发挥慰藉、治愈的作用,“新闻不但在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受,也在雕刻我们灵魂的状态。 ” 但新闻带给我们的只是恐惧和冷漠。“信息曾经是少数神秘的权贵统治阶层的专属,总共只有国王、大臣、军队统帅和贸易部门的上层才能接触到。而如今,新闻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好奇心的车轮却常常面临在数据泥潭里空转的风险。”

     对新闻的危害的批判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福楼拜。福楼拜亲历了报纸海量发行的崛起,在他看来,“新闻武装了愚蠢,并让傻瓜变得充满权威。新闻的同质化力量有种危险因素,恐将所有精神生活中富有生产力的独特思想统统捕杀,并将丰富多彩、手工耕作的心灵菜园变成机械化耕作的无趣农场。”

    

     德波顿以前的著作覆盖的都是旅行、建筑、艺术、性等个人化的主题,但近年他好像转向了无神论、新闻等公共问题,不变的是他锐利的目光和漂亮的文笔。在分析政治新闻时,他写道:“现代世界让我们发现,要削弱人民的政治意愿,有些力量远比新闻审查更具危害,那就是——以足够紊乱、零碎和割裂的方式讲述事件,让多数人对政治感到困惑、乏味和分神。”

     他认为政治新闻不应该让人们以为社会问题有快捷的解决之道,“某个问题人物落马,可以在一时给大众带来深深的满足,但是其激发的希望却很有可能是一种误导。就算最后一个贪腐的财阀或一手遮天的高官也落入法网,每个国家仍会有一堆让人头疼的烂事。如果我们继续沿袭水门事件风格的新闻调查,只按照这种思路抓坏人,便有可能会错过许多隐蔽而重要的问题。我们将无法深入探究虽然不是个人造成,但更具系统性、毒性不相上下的整体性问题。”

     他对明星新闻的分析会让普通人获得一些慰藉:“典型的名人,其早年几乎都遭到过被人排挤的经历,从而对名声产生了某种经久不衰的渴念。一个人曾经遭遇过的漠视有多严重,日后出人头地的愿望就有多强烈。

    

     “不幸的是,即便取得了名声,早年的缺憾也并不就此得到补偿,因为他们真正的愿望并不是用唱歌、雕塑、谈生意等方面的成就博取世人的仰慕,而是想要因为自己的存在本身得到他人的喜爱。于是,伴随着名声而来的往往是空虚感,名人身上经常出现的自毁行为,正是在付出极大代价获得成功之后所宣泄的困惑和愤怒。“

     他让我们明白了,不要轻易去招惹明星的粉丝:“由于名人拥有强大气场,代表着背后数百万追随者的评价,因而其他人也必须善待名人。架起名声力量的,乃是一大群不知名的崇拜者。如果对名人讲的笑话无动于衷,或者对他们的才能表示怀疑,那么你不仅是在跟某一个明星为敌,而是在挑战把明星抬上神坛的整套体系。“

     他在批评经济新闻时写道:“长大成人意味着学会果断埋葬一众希望,而标准的经济学褒奖这种成长的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受虐倾向。这个过程充满痛苦,用复杂奥妙但却掷地有声的方式告诉我们,为什么众多美好事物终究无法实现。”

     他建议记者要向莎士比亚等作家学习,写出来的东西才能鼓动人,“从最实用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这样定义艺术:这是一门致力于把概念灌输到人脑的学科。“

     他好像很理解新闻机构的处境,“一名艺术家只要有五十个购买作品的客户,就可以过上体面生活;一名作家有五万名读者,日子也可以过得去,但是一家新闻机构的受众如果少于两千万人,恐怕连支付账单都成问题。由于新闻机构有营利需求,因此对于不可能快速赢得大量读者欢心的观点,新闻机构没有推进的条件。”

     有评论说,德波顿对新闻报道现状的诊断是正确的,但他开的药方太乌托邦了:他诊断道:“我们确凿无疑地生活在当下这个迷失和随机的时代,在新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得以摆脱故乡的牵连,扬弃大自然的节律,在巨大的城市里,清楚地感知到周围数百万同胞的存在——彼此同样癫狂,又各自背负着不为人道的不幸、野心和怪癖。“

     他认为完美的新闻服务应该在剖析时事的同时,勇敢传递理想,阐明支撑社会的经济原理。“新闻应具备良好的方向感,怀揣经济乌托邦的愿景,以建立繁荣且文明的社会为目标,既关注金钱本身,又关注金钱的正确目的——营造满足、公平、慷慨、美好和善意。”《每日邮报》的评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一条完美的裤子就会在你想出去的时候向你走过来,一辆完美的汽车会大到可以搭载你所有的好友去上班,又小到可以装到衣服口袋里。”

    

     《新闻的骚动》

     阿兰·德波顿 著,丁维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6月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