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秋日书单
2015/8/13 三联生活周刊

     “北岛集”已刊五种

    

     北岛集

     诗集二种

     《履历:诗选1972-1988》

     《在天涯:诗选1989-2008》

     小说一种

     《波动》

     诗论集一种

     《时间的玫瑰》

     散文集五种

     《城门开》

     《蓝房子》(即出)

     《午夜之门》(即出)

     《青灯》(即出)

     《古老的敌意》(即出)

     写作的人是孤独的。写作与孤独,形影不离,影子或许成为主人。

     写作在召唤,有时沉默,有时叫喊,往往没有回声。

     远行与回归,而回归的路更长。

     ——北岛:“北岛集三联版小序”

     “汉宝德作品系列”一种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汉宝德 著

     本书由汉宝德亲自执笔,将其一生由幼及长,从求学到做事,从建筑理想到文化志业,点滴记录。

     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建筑师等多重跨界身份,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20世纪60年代,他完成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业,回到台湾,担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其后十年,他对东海大学建筑系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被视为台湾现代建筑教育的里程碑。

     自1981年起,为普及科学教育,他历时十二年,披荆斩棘,创办了台湾第一座国际级的科学博物馆,对台湾人文与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后,又任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重启华人社会对艺术教育、美感教育的重视。

     在其学术地位的顶峰,汉宝德却以非专业、非学院的文字,经由报刊专栏,向大众普及建筑文化,倡导市民美学,亦常针砭时弊,几十年笔耕不辍,展现出一位“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中国文人”的拳拳情怀。"

     跨文化对话 33(CSSCI来源集刊)

    

     我们这个时代的行动与思考

     主编:乐黛云、[法]李比雄

     执行主编:钱林森

     中国和美国还可以精诚合作,达成共识,建立一整套基本核心原则,以带动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的合作。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创建一个原则性框架,该框架能够对以下相互关联的问题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区分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当前责任和未来责任,对拒绝采取必要措施应对这一威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进行制裁,不断提高其排放成本。

     ——[美]李侃如《中国和美国面临着全世界最紧迫的问题》

     我们通常不忍回顾近现代以来的华夏之文化劫难,其沉痛、惨怛兼奇诡被时人称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故为救此疲敝,援引他典,百多年来佼佼雄出者不,其中,从西哲有之,从佛典有之,从耶教亦有之。而由“自古以来、贻我大祥”的印度寻求自我的文化疗救则寥若晨星。

     —— 闻中《中西冶铸成一味,梵道圆融终入神》

     “朱鸿林明史研究系列”两种

     朱鸿林毕业于香港珠海书院中国文史学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1984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学位。历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研究员、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创系系主任,现为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暨讲座教授、香港孔子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香港人文学院创院院士。专攻中国近代历史、宋明理学经典、 明人文集等。

     “朱鸿林明史研究系列”为他此前专题研究的系统结集,完整地呈现了其在明史领域创造多年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儒者思想与出处

     朱鸿林 著

     本书论文十九篇,主要是关于明代经世诸儒的一系列个案研究,书中前三篇为明代思想史研究一般通论、后三篇涉及清初思想。深入讨论真德秀《大学衍义》和丘濬《大学衍义补》,是对经世之学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之后展开湛若水、叶春及、吕坤、项乔诸儒的专题,是论述经世之学从中枢到地方再到乡里展开的具体情况。

    

     孔庙从祀与乡约

     朱鸿林 著

     本书论文十三篇,分为两组。前八篇研讨的孔庙从祀问题,其实质是明代衡量学术的原则和标准,由此可见朝廷、以及当时的一般意见对于道学和个别人物(如王阳明)的看法。后五篇论乡约,有两篇通论和三个具体个案。在明代地方社会的治理中,宗族和乡绅起过重要的作用,士人在乡里主导的风俗教化与官方主导的相对严酷的里甲、保甲制度,彼此能够替换、互补,这是乡约制度在当时渐趋流行的原因。

    

     马一浮与国学

     刘梦溪 著

     “向外求知,是谓俗学;不明心性,是谓俗儒;昧于经术,是谓俗吏;随顺习气,是谓俗人。”——马一浮

     马一浮的学术思想体系,可以用“新义理学说”立名,其学理构成为“六艺论”和“义理名相论”两部分,其方法则是儒佛互阐和会通儒佛。对马先生的一生为学而言,儒学是底色,佛学是生活,诗学是性情。他将国学重新定义为“六艺之学”的国学论,前嫌不逮,义显当代,泽被后世。

    

     劳作的女人:

     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

     程为坤 著

     如果说清末的上海是西风东渐的桥头堡,是当时中国最为西化摩登的都会,那么身为帝国都城和中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则面临着更大的张力与冲突。本书描绘的正是清末民初之际北京的市井空间中普通劳动妇女的日常生活。作者勾勒的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女性如何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向现代化,而是底层的女性艺人、佣人、乞丐、小贩、三姑六婆、戏子、普通妓女如何努力适应急速变革的社会,在城市空间为生计而奔忙。

     本书将女性的生活场景从深闺内闱的家庭生活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处于急剧变革之中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化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许多普通的女性迈出家门,她们外出工作,去看电影、听戏、逛公园、遛大街。城市空间给女性提供了追寻自由的舞台,但让她们遭受到了歧视和压迫。

     作者挖掘了许多人们未曾注意过的史料,包括档案、报纸、杂志、游记、回忆录、社会调查以及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的相关材料,将这段为人忽视的女性史引入了读者的视野。这些劳作的女人,被置于更为宏阔的政治解放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的脉络之中,作者以精细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她们面前的各种可能,以及她们在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中的危险与焦灼。

     新知文库55

    

     正常的另一面:美貌、信任与养育的生物学

     [美]乔丹 斯莫勒 著

     郑嬿 译

     信任和爱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对评价他人的外貌和性吸引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兴趣?优秀的基因确实意味着互补的基因?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为什么可以持续到第三代?感情给我们的记忆涂上了哪些本来不存在的色彩?……这些问题并非新近才提出,但只有掌握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工具后,科学家才找到解答的门路。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看似熟悉的心灵背后全新的生物学——有关“正常”的生物学。

    

     合肥四姊妹

     金安平 著

     凌云岚 杨早 译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金安平女士,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讲述了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对于古老中国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作者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

     陈 芳 等著

     服饰史,即文化史。

     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汉代女子服饰繁复华美的绣纹,六朝女子服饰的灵动飘逸、飒爽戎装,隋唐女子服饰的胡风汉韵、葳蕤华彩,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女子服饰中的佛妆和高丽风,明清之际女子服饰的低调奢华……

     对各个时代女子妆容服饰的个案研究,从直观且微观的角度彰显时代文化,像是触动了这个时代生命史上跳动的脉搏。

    

     艺术概论

     蒋勋 著

     深入浅出介绍各项艺术的源流、特性,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使人可以坦然看待艺术,从中获得乐趣。这本书适于每个人在案头、枕边赏读,更是课堂上的最佳教科书。

    

     ----

     本书单转自三联书店公众微信平台「三联书店三联书情」(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